“幼师虐童”事件看学校师德建设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74 浏览:8219

“幼师虐童”事件频频,让人们不断在反思:中国教育监管到底是疏忽了什么?我们在对教育频出悲剧感到痛心的同时,更加质疑:现有教育招聘制度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我们想问:到底是什么促使一起起悲剧的上演?是学校监管不力?是教师师德滑坡?还是法制不健全的问题.现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现状

1.世界观的缺失,不适应先进文化的发展

教师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关心国家、地方的发展,在思想上与执政党的执政理念保持高度一致,才能实现师德师风与教育需求相一致.但在现实中,有些教师不关心时事,学校集中政治学习时间安排少,即使有政治学习,教师也无,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理论了解不多,对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不熟悉,世界观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得到发展.教育作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教育工作者没有先进的思想统领头脑,世界观就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师德师风建设与先进的思想、先进的文化是不相适应的.近几年教育部门开展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作风建设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学校在某种程度上形式主义比较严重,加上教师队伍构成来源途径复杂,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虽经过一些活动的教育,但“山还是那座山”的现象仍然突出.就教育的育人质量而言,当然不能静止地看某次考试,要用发展的眼光动态地看学生的成长.但是,令人失望的是,有的教师有近10年甚至一辈子教育质量都不高,学生家长不满意,难道是所教学生不优秀吗?回答是否定的.就其原因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缺失,教师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支配,认识不到“育人”的重要性,教学中“三维目标”不落实,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不深,实施德育教育时,系统性、层次性不强,纵向不深,横向不细,面上不完整,点上没有针对性,实施途径单一,唯教书而教书,与教师世界观的改造是有直接关联的.在管理上,有时会以种种借口作为理由,降低对自己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也是对人民不负责任的道德理念.教师作为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每位教师应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办人民满意教育,职业道德建设才会有实质性的效果.

2.价值观的缺失,认识事物、问题的水平不高

社会的发展离不了各种矛盾相互作用,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难免会有消极因素的出现.教师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国际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危房基本得到改造,平安和谐的工作环境基本形成,教师的政治待遇、工资待遇不断提高.“98抗洪抢险”“‘512’汶川大地震”,钓鱼岛事件,对泰国糯康的审判等,充分证明了中国的坚强领导、中国不断富强的综合国力、空前的民族团结和“多难兴邦”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主流,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自豪.但是,少数教师看不到社会发展的主流,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发展以外,对主流的东西视而不见,以自我为中心,要利益不讲奉献,要享受不讲工作,要权利不讲管理,要尊重不讲爱心.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某某学校、某某单位发了多少福利,某某学校老师只有多少节课,某某学校的教师好玩等等攀比心理.由于部分教师价值观的缺失,缺乏对教育、对自身角色的深刻认识,看不到社会发展积极的一面,只接受社会消极的东西,时不时还发表一些自以为是的“高论”.少数教师有偿补课、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批改作业马虎等屡禁不止,这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很好的作用和效果,影响了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的提高.

3.学习工作无,敬业精神不强

在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的历史时期,教师面临新的挑战,教师应该自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工作,不能“以已昏昏,使人昭昭”.现实中,有一定数量的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论了解程度不如对“”的了解,对课堂教学改革的了解不如对生意经的了解,更有甚者对“课堂变革”不认真践行,三年来还是一头雾水,俗话说,师与生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21世纪,教师还停留在20世纪80、90年代教育水平.历史赋予了每位教师新的历史使命,每位有良心的教师都将面临时代的挑战.然而,自愿学习、使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人不多,自觉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人不多,很多40岁以下的人就有点老态龙钟,自我封闭,不愿意学习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提高应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指标,这种不学无术的职业道德现状与时代的发展是相背离的.教师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是职业道德建设的具体体现.然而,学校对职业道德建设只注重形式,没有注重内容,把职业道德建设从教师职业需要中剥离出来,有走过场的形式主义现象,职业道德建设没有内化到教师的灵魂深处,而是游离于外.

4.制度不健全,机制不活

学校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主体,除了教育的义务外,没有其他的权利,任何一位校长都希望有一支职业道德优良的教师队伍,由于校长负责制、聘任制等不是很完善,校长在职业道德建设上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缺乏活力和创新.近年来,多数学校,特别是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教师是“风吹不进,雷打不出”.曾有一位资深的校长,在一次安排教师的工作时,该教师不同意,并说硬要这样干,就要你不好过等本来对于教师个人的发展都是负责任的,后来校长只有叹气.有素质的教师认为校长是对的,而没有素质的教师却背后说“你能干,不怕校长”.中国有句话叫“流水不腐”,近年来,教师队伍只向好的学校“流”,不向差的学校“流”,出现摆老资格、小圈子、工作讲价钱、对家长不文明等现象,这是制度的缺失和机制的死板,学校管理缺乏活力,扼杀了学校领导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中的思想解放和开拓创新.应建立学习培训,教育、考核、评价、待岗、交流、停职等动态机制.5.管理薄弱,理念有待提升


学校管理是学校活动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教职工,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组织活动.管理理念决定学校的管理效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往往在学校工作中被弱化,很少有主要领导亲自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师德师风建设基本上是按照上面的文件要求,制订一个方案、写一点会议记录、抄一篇心得体会、整几个像样的档案,不能体现学校特点和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年年搞师德师风建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德育工作无亮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细节抓不实、课堂教学改革无力度、常规管理无章法、创建特色管理无思路,仍旧年年“姐儿十七八”.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不断加强领导干部自身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提高领导者的思想政治水平和道德水准,用党的十八大精神武装头脑,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治校理念,体现学校领导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引领作用.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要有对教育事业负责、对教师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正视现实,克服困难,创新思维,打破常规,坚定信念,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规划、制度、机制,让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制度化、常规化,机制要活,要敢于逗硬,敢于向存在的问题开刀.要解决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具体问题和现象,实施全员教育、全员管理,共同提高.要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改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与实际工作两张皮的现象.要加强中层干部队伍建设,突出中层干部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的表率作用,增强中层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二、解决教师师德问题的对策

教师师德建设是一个多层次、多途径的复杂和长期的工程,它和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等有着紧密的联系,仅仅依靠简单的行政规章和行政监督去推动,想使师德状况迅速得到改善,都是不切合实际的.要在不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基础上,构建师德师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1.提高师德素质重在治本――着眼于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既包括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也包括教师队伍整体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这个综合素质上去了,教师职业道德水平也就上去了.如果只是抓住体罚学生、赶撵差生等一些表象不放,说到底还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那种认为在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上抓一阵就可以放松一阵,甚至认为抓好了可以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去,立足现实,着眼长远,重在治本,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搞好.

2.加强制度建设,增强考评力度

学校的一些制度,要不断完善、修改,在的基础上,制定出能够反映本校特色、具有可操作性而又全面合理的考评细则,如师德考核制度,出勤考核制度等.考评程序力求公平、公正、公开,让教师心悦诚服,要尊重教师怎么写作对象的权利,充分发动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通过适当的形式,让他们评议教师.教育事业牵涉到千家万户,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对教育子女问题的进一步重视,教育工作从社会和家长方面所得到的理解、支持和监督会越来越多.同时将教师师德考核真正纳入评优、评职、晋级中,严重的一票否决.

3.深入开展各种师德实践活动

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仅仅靠单纯的说教,无法激起一个人的道德认同,不能引起情感共鸣,平时积极开展教师道德教育的研究活动,如“师德演讲”“以德治教”学习教育活动,评选“师德标兵”活动等,开展“如何构建良好的教师道德”“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等大讨论,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切身感受谈体会、谈认识,以唤起教师的爱心,让他们积极投入到为学生、为家长怎么写作的活动中去.通过他们的沟通、帮扶、资助、家访等行为,让他们看到个人的劳动给他人带来的喜悦、成功与幸福,从而产生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他们的教育热情和精神动力.

没有教师的道德和精神做支撑,一个学校不可能有长远的发展,不可能造就一批批满足社会要求的合格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断提升整个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准,是教育的永恒主题,不断完善每一位教师的人格,是每个学校的不懈追求.也只有如此,才能不辱一个德育工作者的使命.

(作者单位:重庆市万州国本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