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态主义对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62 浏览:120034

摘 要:生态心理学可以补充和修正传统主流心理学的不足和错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当代心理学出现的一些理论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它更加符合社a会生活对心理学研究的迫切需要并且也更加符合人的心理的真实情况.因此生态心理学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研究取向.

关 键 词:后生态主义生态心理学现代科学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32-02

生态心理学既是当前心理学的一种改造运动,又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心理学方法论.它主张在真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即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并且它认为这种行为和心理过程是在环境和人的动态交互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它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动物(包括人)――环境交互体的动态交互过程.而心理学研究与现实的脱节使人们对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心理学因此具有了存在的危机,为走出危机,需要引入与现实结合紧密的观点,生态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学科发展的需要.

1生态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1整体主义指导思想

生态心理学受深层生态学的影响,遵循整体主义的指导思想,认为“生态系统(整个生物圈乃至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类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和完整决定人类的生活质量,破坏它就是对人类自己的损伤;它强调观念层面的批判和建构,认为生态问题的关键在于人的生态观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生态心理学将深层生态学与心理学和治疗学相结合,一方面探寻人们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背后的心理根源,为解决生态危机开辟新的途径;另一方面研究自然对人类的心理价值,在保护生态的更深层次上重新定义精神健康和心智健全的概念.

1.2从心理学角度探究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1)生态潜意识(ecologicalunconscious)是人的本性.人类与自然界之间除了物理化学联系外,人的心灵与之还有一种强烈的情感联结.生态心理学家认为这种情感联结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是进化的遗产,他们称之为生态潜意识.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潜意识是人类的本性之一.但是,生态潜意识一直被掩盖着、抑制着,所以“情感联结”这种说法一直被看做是神秘的、多愁善感的、微不足道的,更不用说重视它、以它为荣了.生态心理学家希望唤醒人们的生态潜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乃是人类的本性,是不带任何目的、不应讲任何条件的,并且强调现在人们对生态潜意识还不自知.

(2)解除对生态潜意识的抑制,建立生态自我(ecological

ego).生态心理学倡导的生态自我是人类个体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自我,即深层生态学理解的自我(Self).生态心理学家认为,在建立生态自我的过程中,要使人们认识到人类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不是与自然分离、对立的个体,从而缩小人与自然的疏离感;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人对生态系统的认同过程,人与生态系统共处于同一个共同体,有同样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生态心理学家还认为,人类对生态系统不仅负有责任,还应该负有法律责任.环境律师ChristinaDesser在《树木应该有身份吗?》一文中指出,人们对森林应该有一种忠诚的态度,就像对待亲人、家庭一样;破坏森林就是对人类自身的伤害;保护树木就是保护人类自己,是一种自卫行为,并据此要求受到法律上的承认与保护.生态心理学始终试图以生态的观念调整人们的环境行为,从而影响政治、立法、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等整个体系,使这个体系不再只是个工业社会的机器,而是一个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的、有机的人类共同体.

1.3研究生态环境对人的心理价值

生态心理学家认为,生态环境除了历史的、经济的、美学的价值外,还有心理价值.生态环境的心理价值有发展的、治愈的、精神的和自我满足的价值,其中荒野(wildness)的心理价值是生态心理学中最有研究价值的领域之一.

(1)对人发展的价值.荒野的利用使自我实现得到直接增强,或通过适度的变量得到增强;荒野可以刺激参观者获得新技能,建立自信,这是消除健康人心理压力的最有效途径;荒野可以减少人的外部压力,增加自我信赖和自我反思.

(2)治愈方面的价值.这是生态心理学的研究焦点.荒野是治疗精神损伤的最佳地方,对那些与病痛作斗争的人们来说,自然物是一种安慰手段给病人送花就是一个传统例子.目前,西方国家的许多治疗计划都把寻求与自然环境和谐作为治疗的手段,它适合各类、各年龄的人群,对各种问题包括行为不良、物质浪费、精神疾病、性及家庭暴力等都具有很好疗效.当然,生态心理学家懂得,自然并不是医学治疗的替代,而是治疗过程中的补充手段.

(3)满足精神需要的价值.在幽深的森林中或山间消遣,可以排除日常生活中各种媒体信息的干扰,对周围的环境产生更好的理解并真正地享受它们,在思维方面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层面;在人迹罕至的荒野中,人们可以充分感受自然力量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和谦卑.

1.4在保护生态的更深层次上,提出应建立一种关于心智健全(sanity)和精神健康(mentalhealth)的新标准

虽然不同学者对“心智健全”和“精神健康”两个概念理解存在差异,但他们的共同点都是以思考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为基点,探究人如何更好地适应人类社会.生态心理学家在理解这两个概念时则增添了“绿色指标”,从对人与人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延伸至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把“心智健全”和“精神健康”的概念和标准适用的范围从仅局限于人类社会扩展到适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但是新标准的建立遇到很大困难:人们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与自然保持联系才是心智健全和精神健康的?如何确定人类要达到心智健全的最低要求?怎样向人们证明环境破坏与精神健康之间的因果关系?破坏环境的行为对他人造成的心理伤害在法律上根据什么标准来裁决?这些问题是生态心理学家们遇到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2后生态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


2.1为解决心理学现阶段的重大理论问题提供了一种正确的方向

生态心理学既有科学主义精神,又有人文主义精神,它的出现可以缓和两大取向的对立,并为它们的融合提供平台.生态心理学是与崇尚科学精神的主流科学主义心理学同时发展的,它必然受到一些现代精神的影响.它保留着科学精神的一些主要特征,即仍然在生态心理学的各种研究中运用实证方法和因果分析.它将实验室研究固有的严格性移植到自然真实的环境中去,其因果分析也由原来的线性分析向多元分析转变,但其主旨还是想揭示变量之间、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寻找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原因.生态心理学既强调研究的真实性(生态化的表现),又重视研究的严密性(科学性的表现).这样,它既保留了主流科学主义在心理学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又祛除了它给心理学带来的弊端,如方法中心论、普适性原则、价值中立原则等等.生态心理学主张在日常生活的实际状态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要求将心理现象与整个环境联系起来考察.它既包含着一种整体观,即“整体关系比简洁的、有限的、用实验室方法加以验证的关系更重要,人的整体状况比某一个因素更重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比单一人的发展更重要”(Berry,1980);又强调人和环境的差异性或地域性,认为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绝对的普适性原则,而与人文主义的整体性、历史性的特征相吻合.

2.2为理解和研究心理学的对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传统心理学的相比,有两个较明显的改变.一是生态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位在动物(人)-环境交互对子,而不是定位于单纯的人身上,使得心理学研究可以在更加真实的背景中研究传统的心理学主题如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现象和行为,并因此对于这些主题的认识也更加符合它们真实的状态.二是生态心理学的研究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从个体定位研究(个体倾向性特征、个体结构和个体内部过程)或者内部机制研究即皮肤内心理学或者布伦瑞克所说的“被包裹的心理学”转向人-环境交互性的研究.这种改变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模式,使得心理学研究不仅要考虑个人内部等自身因素,而且要考虑个人与环境的关系,在研究模式上将许多问题放入一个更加宽广的背景中思考和研究.

2.3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实证主义作为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几度引起心理学的危机,因而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抨击,其中以现象学为基础的心理学流派对实证主义的批评为最,但是由于前者所研究的领域大多数没有与后者的领域有交集,因此呈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而生态心理学的研究对于实证主义心理学的批评,是立足于祛除了实证主义的缺点的新的方法论基础――生态交互论之上,在同样的研究领域中,通过改进了的研究技术、方法和思路以及新的技术和方法所得出的研究成果来说服大家,因而能够使得主流心理学正视自己的弊端,并由此反思问题所在.例如,在认知科学研究领域,生态心理学看到了信息加工取向的短处,而把这些短处变成生态心理学研究中的长处,从而使得主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各项研究多了一种选择途径和可资利用的具体研究技术、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