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的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334 浏览:57585

摘 要:孙中山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促进了近现代教育的发展,而且为后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当代我国的教育发展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巨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孙中山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发展有三点启示:教师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丰富的教育学知识;结合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

关 键 词:孙中山;教育思想;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5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35-02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是学贯中西的一代伟人,有着卓越的革命家思想和丰富的革命实践经历,孙中山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从历史与现实的高度推崇“教育为立国之本”的理念.他通过对封建教育的批判,总结出许多见解深刻的教育思想,并开展了许多促进教育发展实践措施.

一、孙中山的教育思想

(一)孙中山深刻批判传统教育的教育目的

封建教育是要培植为封建王朝怎么写作的傀儡,而非人才.孙中山先生说过“专制时代,一般士子求学之心思,皆以利权为目的.及目的达到,或是由其智识剥害民权,助桀为虐.是学问反为贼民贼国之根由,此兄弟从前之所痛恨最切者.”这种为封建的政治、经济制度怎么写作的教育,无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致使近代中国走向落寞与悲哀.所以,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教育的发展.教育发展的实质离不开多种人才的培养.

(二)孙中山尖锐地指出封建教育方式的弊端

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数千年以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等无不羡仰文艺.其弊也,乃至以能文为万能.多数才俊之士,废弃百艺,惟文是务.此国势之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进也.”这种“废弃百艺,惟文是务”的奴化教育与考试制度,造成国民文化素质低下,国家缺乏人才,国力日渐衰微.所以,他认为教育要是多样化的,多元化的教育.

(三)孙中山批判了封建教育的不平等性

孙中山在许多场合都明确地表示,缩小贫富阶层接受教育的差距,使贫穷人家的子弟能读书,实行普及教育,是提高广大国民的文化知识水平的必要途径.1922年1月22日,在桂林学界欢迎会的演说中,孙中山先生指出:“建设一个新地方,首在办教育,要办普及的教育,令普通人民都可以得到教育”,“无论贫富,凡在十岁以下的儿童,都要给教育到底”,“多办义务学校,让一般没有钱的人都可以去读书.”由此可见,先生提倡的是无差别,无歧视的,公平的教育.

二、孙中山教育思想中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一)教师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同时具有高尚的品德

从古至今,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除了要具备广博的学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道德素质.孙中山先生说过“惟必有知识,方可担任教育,盖学生之学识,恒视教师以为进退,故教师责任重大.兄弟惟望诸君谨慎小心,养成国民之模范.”教师身上肩负着的是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丰富的学识和良好的师德都是作为教师必备的素质,因此,只有做到厚德博学,才能为人师表.

(二)教师应该重视启发式教育,反对灌输式教育

孙中山先生批判封建社会“死读死记”,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方法;赞同西方教育中,教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喻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有浅而深,自简及繁,故人之灵明日廓,智慧日积也”.的启发式教学.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只是强调灌输,学生一味地被强迫记住知识,并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使学生“食却不知其味”.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通过细心讲解、实物观察,让学生置身其中,从现实情景处着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别,因材施教

孙中山先生曾说“质有智愚,非学无以别其才,才有全偏,非学无以成其用等盖贤才之生,或千百里而见一,或千万人而有一,若非随地随人而施教之,则贤才亦以无学而自废,以至于淹没而不彰”.每个人天生的资质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这种差别,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心理和个性特征,在观察和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对每个学生施予不同教学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应有的才能.尽力做到人尽其才.

三、孙中山教育思想对当代教师素质发展的启示


通过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我们可以看出,先生作为一代伟人,一个伟大制度的创造者,他时刻关注国民教育的发展.他的教育理念不但给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指引了方向,并且给当代教育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启示.经过对孙中山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研究,发现当代教师应该注重以下三方面素质的提升.

(一)教师自身应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

1.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平等交流不仅意味着师生之间在同一基础上的沟通,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激励、人格品质的赏识,它有助于师生在相互信任氛围下的交流.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互为主体的平等关系.

平等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要正确定位自我角色,与学生愉快地交流和对话.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对知识的独特理解,不能做知识的专断者;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不能实行“独白式”教学,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从自己的理解出发进行思考.

2.高尚的“师德”

教师的高尚师德往往表现为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对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吸引、感化和塑造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培养良好的师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思想进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事业心强: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治学严谨: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热爱学生:对全体学生尽职负责,能客观地理解学生,真诚、积极地与学生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作风正派、襟怀坦白、严于律己,善于自省;心胸豁达:能容纳学生的不同看法、见解,允许失败、鼓励成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人师者只有自身具备高尚的品质才能教育出优秀的学生.通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理论的确定,道德感情的培养,以优秀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教育感染学生.以人格塑造人格,以情操培养情操.

(二)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

当今科技空前发展,现代学生的思维也更加敏捷,富于想象,因此教师应具备多样的知识,才会在教学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成为学生的领头人.教师要不断学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多元化的学科知识

教师的学科知识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在教学活动中,一切努力都是围绕着学科知识的有效传授而展开的,教学的最终绩效是用学生掌握的学科知识的质量来衡量的.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递加快,学生的认识逐渐开阔,广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掌握所教学科的学科知识,还要具备其相近学科的专业知识.

因此,只有具备多元化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和指导学生积极思考;打开和疏通学生的思维路径;扩展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能够对各科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也只有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挥洒自如,才能紧紧吸引学生,促进课堂教学时效性的提高.

2.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

教师实践性知识属于经验性知识,是教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和运用的知识,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积累和整理.最重要的是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往往很复杂,它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重新建构,然后再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总结,最终成为教师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将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的过程.所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不仅要用多元化的知识吸引住学生,还要利用丰富的教学实践性知识营造出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学得轻松快乐.

(三)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教师在对教育的本质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基本认识.是否具有恰当的教育观念,并以此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是教师与其他职业者的重要区别.教师应具备与时代精神相符的教育观念,并以此作为自己进行教育活动时的基本指导.

1.先进的教育观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教育.适应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尊重学生的权利,依据学生的学习基础、个性差异、能力大小等设计教学活动,灵活调整教学进度,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避免学生学习水平的两极分化;尽可能多地给予学生参与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励学生主动参加教育教学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自主总结规律.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要不断激励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2.先进的人才观

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因此,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发现不同学生的发展潜能,并给予不同引导.教师应树立“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的观念.教师应统观全局,对学生做深入细致地研究,根据他们素质的差异和各不相同的特点,注意他们成才态势,顺应他们智能的发展.并始终相信,今天坐在教室里的每一个学生将来都是建设各行各业的人才,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

孙中山的教育思想,既吸收了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精华,又借鉴了西方国家先进教育思想,继而确立了反映我国资产阶级教育观的新理念.经过长期探索,他以超群的智慧和胆识总结出了,适合当时中国需要的教育思想体系,这些卓越思想对于当今我国教育建设仍然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其中关于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对于当代教师素质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