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科学阅读能力的理基础

更新时间:2024-03-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49 浏览:57481

【中图分类号】G633.6

书籍就像蔚蓝的大海,翻滚着文化的辉煌和厚重;就像肥沃的土地,蕴藏着思想的博大与精深.一本好书,之所以让人对它如此倾心,爱不释手,是因为其中蕴藏着点点滴滴金子般的知识.从小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使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品质与素养,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使命.那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阅读能力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呢?我想从下面两方面来思考.

一社会基础

科学阅读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阅读是一种技能--生存和发展技能,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具备这种技能.

现代社会与古代社会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信息量的差异.在古代,人们往往用"汗牛充栋"来形容知识之多,而今天人们更多使用的是"爆炸"一词来形容知识增容的速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便可以穷经,现在一个人即使是从一出生就阅读,不吃不睡,直到寿终正寝恐怕都不能穷知识总量的九牛之一毛.

有关统计表明,过去20年出现的知识信息量的总量,等于人类有史以来所有知识信息的总和.由于社会的发展、信息量的急剧膨胀,现代人的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每3-5年一个人的知识就会有二分之一变陈旧了.

作为个体的现代人,与其所处的信息时代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存在着三大矛盾:第一是无限的书籍和有限的阅读时间之间的矛盾.第二是呈几何级数激增的信息和人们原有的接受能力之间的矛盾.第三是大量的新知识和人们原有的理解能力之间的矛盾.如果这三大矛盾解决不了,作为阅读者就既看不懂,又接受和理解不了,就会被洪水般涌来的信息所淹没.

由此可见,不具备科学阅读能力的人不仅不可能很好地怎么写作于这个信息化社会,甚至自己可能都无法在这个信息化社会里生存下去.

科学阅读能力也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阅读有利于提高初中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培养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但是在对中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中,我认识到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不愿意文字阅读,他们宁愿把大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看电视、玩电脑游戏上,少数自控力较差的学生甚至上网成瘾.不可否认,互联网给初中生阅读百科知识打开了方便之门,有利于初中生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更能激发其创造潜力,是阅读百科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也给初中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甚至道德认知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调查表明,学生阅读现状有积极乐观的基础,也有令人担心的隐忧.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的学生"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同时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学习.这种自主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具有科学有效的搜集资料、灵活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思想基础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勤奋好学的民族,前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关于读书的方法和读书的理论.这些精辟的见解其实在告诉我们如何让"读"更科学,更有成效.培养初中生科学阅读能力就是在前人的理论基础提出来的.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说的是多读.书要反复读.在这一点上堪称典范.

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在日常生活中,对喜欢读的书,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页上画上一个圈.从中南海故居保留下来的书籍中,可以看到许多书的封页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一些重要的马列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党史类以及文学类的著作,他更是反复研读.如《联共(布)历史简明教程》、李达的《社会学大纲》,他都读了10遍以上.对于《红楼梦》,读得更仔细,并且至少读过10种不同版本.

反复阅读是理解文章的好方法,学生在反复阅读中丰富知识、吸收信息,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与此同时,学生也会潜移默化的积累语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献资料都这样去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取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说的是巧读.阅读要学思并重."于无疑处求有疑"这是焦循的读书经验.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也主张学思结合,青年时期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说:"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在读书时善于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把所读之书放置在一个恰当的历史背景中,注意把握所读之书形成的时代特点、社会条件和作者的成书条件、写作动机、指导思想和目的,弄通读透书的内容.他以自己特殊的价值取向,从书中鉴取历史兴亡之道,通过品评历代政事,臧否人物,吸取经验教训,悟出自己所需的为政方略,并在同古人的对话中激发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念.

"虽不扣必鸣"(《墨子》)说的是乐读.墨家认为,一个好学的人就应该主动不懈去求知.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是真正乐读的人很少.现代阅读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其中八成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量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占了很大比重,如何在职场、官场等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的书籍也大受欢迎.

作为"80后"作家代表、刚从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班"进修毕业的霍艳感慨:"几千年中国优良的阅读传统在浮躁的社会里逐渐走向落败,让人感到心酸,我们因为科技的进步加快了生活的步伐,却在每天的匆忙中失去了生活的真谛.坚持创作就是坚信总有一天,每个人都会重新捧起书本,通过阅读去感悟生活."

我们最好将功利的阅读转为非功利的需要,通过阅读来扩大知识面,认识世界,发展思维,改变观念,改善气质,获得审美的愉悦体验.

曾经有人说"书是世界上最便宜的东西".他的意思是,人们花了很少的钱,写来的却是一个人最全心投入、最热切、最精华的那一部分付出.所以阅读不但重要,而且还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因此努力提高初中生的科学阅读能力,使阅读深入学生生活从而成为一种习惯而陪伴终身,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