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10 浏览:15347

【摘 要】分析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正确协调好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树立“通用型、复合型”的新型教育理念,构建新型多方向教学课程体系等教学改革的途径.

【关 键 词】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049-03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学科型教学模式,体现在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三个方面,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都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对此,应根据时代的发展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特点,对当前高职工商管理类专进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欠缺灵活.现代教学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而现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采取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整齐划一的课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感觉“吃不饱”,成绩较差的学生感觉“跟不上”,学生不能根据意愿选择专业和课程,在专业选择上缺乏自主性,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出现的人才需求向高层次、复合型发展的方向.另外,专业设置的选修课种类少,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及个体差异,导致人才培养同质化.

(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规范、轻实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设置课程多以规范性知识为主,侧重于定性分析的内容,缺乏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而在市场经济中更多的是以定量分析为主,需要的是实证性知识.传统工商管理类教材大都是从理论出发,由于调校的限制,实践环节只能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这是全世界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的都面临的一个局限.

(三)缺少突出专业特色的精品课程.精品课程是体现当前倡导的新教育理念的示范性载体,是突出本专业办学特色的标志,建设精品课程是提高专业师资素质的有力途径,是推动实训基地建设的加速器.各专业教师在授课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本专业的知识结构都有了系统和全面的认识,积累了不少专业知识相关资料和信息,但由于缺少激励奖励机制,各专业教师已习惯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较难凝聚起各方面力量,有资源但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系统.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途径

(一)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和引导职业教育意识的养成.为将高职教育新观念、新体制、新方法贯彻到底,高职院校和其专业团队教师必须把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放在第一位.在专业设置、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高职教育要瞄准市场、面向行业、怎么写作基层第一线,围绕行业办学,围绕市场教育.坚持“以素质教育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全面素质教育人才观,克服片面强调业务素质而忽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的培养教育;克服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忽视专业技术好能力的教育培养,既不能像本科、研究生教育那样培养研究型人才,也不能像中职学校、技校、岗位培训那样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提高对教学质量的认识,树立以适应社会需要、科技进步、行业发展为主要评价指标的教学质量观,既不是“压缩的本科教育”,也不是岗前培训,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点,培养企业一线管理应用型人才,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各级地方政府应从财政,政策等各个方面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从社会舆论、政府引导等多各方面加强整个社会职业教育意识的养成,促进社会各界人士为职业教育群策群力.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与引进,构建理实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市场的需求,而实施培养过程的重担落实在每位教师的肩上.为此,应从师资建设上下硬功夫,树立“两手抓”观,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教师理论知识要过硬,但实践经验也很重要.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应该改变过去重学历、重职称的做法,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践工作经验的一线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对于实践型人才,不应该过度强调职称和学历,优先看重实践技能和技术.同时,理论教师队伍也应该定期深入企业调研、学习或者.通过多种渠道,构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教师队伍,为专业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要充分挖掘本专业团队的人力资源,集中优势,团结一致发挥最大力量,创造有利条件,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三)设计和完善“通用型与复合型”兼顾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管理的知识架构包括的内容范围广,既涉及某一领域的专门技能,也需要对企业整体运营的通晓,所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既要有“专才”的观念,也要有“通才”的理念.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主要定位在基层一线管理岗位,各岗位的需求情况按企业的类型和工作需要可以分为三类:内贸企业多需要营销人员;制造企业多需要仓管员、采购员、质量管理员、人力资源管理助理、会计;怎么写作业多需要会计、文员助力等岗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涉及的专业工作领域比较广泛,没有完全“对口”的岗位.但不管从事什么管理岗位,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都是在支配企业的人、财、物等资源,因此应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共同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将管理学原理、人际沟通、基础会计、经济学基础、办公软件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市场营销、生产运作与管理、应用统计、中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作为专业必修课程,然后以职业群、岗位群为导向,根据学生个人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设计专业选修课程.

(四)以素质教育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新型多方向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课程内容是实现“培养经济管理基层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构建新型教学课程体系应以市场为导向,加强课程的整合,突出应用性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形成基础宽厚、专业应用性强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针对以往学生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脱节、就业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大学的六个学期的前两个学期学习基础课程,涉及经济、政治、管理、数学、英语、计算机、美学、社会学等各个方面,旨在奠定学生广泛全面的人文科学知识,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专业兴趣.从第三学期开始,学生根据前两个学期的学习成绩、兴趣爱好和职业生涯规划选定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市场营销方向、连锁经营管理方向、财务管理方向、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等),并通过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选修课的设计、实习、技能实践完成专业学习.这一模式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串联起来,在对专业掌握充分信息后再选择方向,有效避免择业时的盲目性,有利于学生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五)以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为目标,深化实施“四阶段式”实训模式.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科学知识是可以通过课程讲授获得的,而艺术层面的管理技能则需要实战、实验、经历的积累,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学生通过进入企业顶岗实习,应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在实践中培养业务操作和管理艺术的方式,但是,受企业规模、商业机密、学生安全、薪酬管理、纪律约束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企业很少愿意有组织地接受大批学生到企业进行管理业务上的实习.而即使学生自主找到企业实习,由于实习生的身份,并非正式雇员的身份,能够接触到的业务工作都是最基本的事情,花了时间、精力甚至金钱却在管理技能上得不到提高.鉴于现实情况的限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校内的实践环节应利用模拟的手段,进行业务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训练,实施“四阶段式”实训模式,即“感知实训―理性深化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四阶段实训.

1.感知实训阶段.由专业教师组织新生到企业进行“感性认知”,了解企业的组织基本构架、生产运营流程、员工岗位职责等,对企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借助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软件,让学生扮演企业经营的各种角色,承担岗位职责,在“玩”中知道企业要“做什么”,初步体验、感知企业经营与管理活动.经过这两种方式的感性认知实训,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课程和应用理论知识时,学习的兴趣可以大大提升,并且会主动地学习自己所需要的应用理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以学生做过的沙盘、看过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为背景、素材和案例,进行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教学,由于学生有了模拟体验的经验基础,有了对所学内容的感性印象,他们就会将老师讲授的知识与感性印象联系起来,带着问题来学习,从而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更容易掌握所学的应用理论知识和方法,理解企业“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怎么做更好”等问题.

2.理性深化实训阶段.在学生学习了相关的课程后,掌握了具体的业务工作方法,学会了怎么做后,再次让学生运用各类沙盘、教学工具、模拟软件等实训资源,模拟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理性深化实训”.在实训环节中,教师的身份从知识“讲授者”向完成工作任务的“指导者”的角色转换.如在第二学期学完基础会计,用一周时间进行手工会计实训,一周时间进行会计电算化实训;在第一学期做过企业经营管理模拟沙盘的基础上,在第三学期期末再做一次物理沙盘;在第三学期学完市场营销课程后,利用寒暑检测参加社会实践,打寒暑检测工.

3.专业综合实训阶段.在学生顶岗实习之前,在第五学期开设“专业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课程是以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项目)为核心,将职业技能和管理能力培养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工作过程知识、操作技能有机结合的完整性、综合性的实训课程.通过仿真企业工作情境,模拟职业岗位,模拟企业真实的经验管理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熟悉企业经营运作的过程、了解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内在业务关系,掌握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熟悉业务操作的细节与规范,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能力,感悟管理精髓.

4.顶岗实习阶段.在第六学期,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以双重身份,既是学生也是企业见习员工,进入企事业单位从事业务工作,到对口岗位顶岗实习,最终完成从学生向正式员工身份的转换.

(六)建立集知识、能力、素养为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职业能力是在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形成的联系,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指南针.知识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接受应用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训练,找到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下转第60页)(上接第50页)的联系,明确实践性问题与工作任务的连接点.传统考试和考核办法已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应,考核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这种考核方式会引导学生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越走越远,只看重书本内容的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忽视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学校应大胆改革考核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的应用型理论知识、职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职业素养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李良斋.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化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2]崔清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3]邹波.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知识转移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

[4]宋彦军.高职教育怎么写作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杜利.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6]杨东进.从高职就业情况反思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4)

[7]黄金火,冯建军.高职教育“三位一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与问题探析[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2)

[8]禹利萍,岳志强.高等职业院校落实通识教育的路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29)

[9]黄娟.浅析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成[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项目(2009B127);2012年广西高等学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项目(96);2013年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2013)JG014)]

【作者简介】王利华(1979-),男,陕西勉县人,博士,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副教授.

(责编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