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诗歌题目诗歌鉴赏第一步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243 浏览:32417

摘 要:诗歌鉴赏是历年语文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如何提高诗歌鉴赏题的阅读效率和准确率是广大师生面临的难题.就诗歌鉴赏中学生失分的关键做了一些探索,以期能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有所帮助.

关 键 词:读懂诗歌;字词句式;意象题目

关于诗歌鉴赏方法的文章俯拾皆是,且方法之多样,规则之严谨令笔者自叹弗如.但在教学一线上奋战这些年的经验教训总是在告诉我,学生诗歌鉴赏得分低的真正原因不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答题技巧,也不全在于他们不懂得诗歌的表现手法,更不是他们不懂得诗人表达的情感,而是他们根本看不懂诗歌的字面意思或题目的要求,也就谈不上鉴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在教学中把读懂诗歌和题目作为第一要务,效果良好,方法如下:


一、掌握相关的字词知识

我们常常把诗歌和文言文合称古诗文,这说明它们有相通之处.众所周知,学习文言文需要掌握大量的实词、虚词、古今异义、文言句式,然后才能触类旁通,读懂课外文言文,可到了诗歌这里,我们似乎就忘了这一点.比如,诗歌里会经常出现“销魂”“潋滟”“造化”“阑珊”“扶老”“经年”等现代散文中不常见的词,学生根本不知道掌握这些词语的意思,遇到诗歌就无法读懂诗歌大意,无法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无法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也就不会做诗歌鉴赏方面的题.所以,掌握诗歌中经常出现的词语是解读诗歌的第一把钥匙.

二、熟悉诗词中的常见句式

同样道理,诗词中的句式也同文言文一样,有大量的倒装现象.如“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的意思就是雨后新绿、夕阳渲染下的竹林山色惹人怜爱,即怜新雨后竹,爱夕阳时山.这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及主谓倒置的混合句式.又如“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杜甫《月夜》),这是宾语前置现象.还有诸如:“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叶梦得《贺新郎》)“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等.

古诗词中同样有被动,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中的“帘卷西风”即帘被西风卷起;古诗词中同样有省略,如“人迹板桥霜”(温庭筠),人“足迹”与物体“板桥、霜”之间就省略了动词“踏”和“印”.

熟悉了这些现象,在鉴赏诗歌时才能驾轻就熟,所以,了解诗歌中的常见句式是解读诗歌的关键.

三、掌握诗歌中意象的多种含义

掌握诗歌中的常用意象,这一点似乎是无需赘述的,但诗歌中的意象也不是完全固定不变的,在具体的诗句当中的含义也不尽相同,如“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中的“青山”指故乡;而“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杨慎《临江仙》)中的“青山”则是历史的永恒.再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燕子”是昔盛今衰,国破家亡的见证;而“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中的“燕子”则寄寓了诗人对心上人的热切思念;“年年如新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中的“燕子”则是诗人羁旅情愁漂泊之苦的情感寄托.

如果不了解这些,只是一味地胶柱鼓瑟,岂不给解读诗歌带来重重困难?

四、合理想象填补诗歌空白

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有很多地方要靠读者利用常识,发挥想象才能将诗的内容补充完整的.

例如,《春日忆李白》中的“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2011江苏卷),虽然注释中说,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但有些学生缺乏想象力,眼中只有“树”和“云”的话,也就无法理解诗人借助景物表达的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了,当然也就回答不出这句诗所运用的表现手法了.

等学生掌握了这些,我们再来谈意境,谈炼字,谈风格,谈思想感情,谈表现手法,谈知人论世,谈试题的类型,谈答题的步骤,谈做题的技巧不迟.

由此可见,大量的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但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点.当然,掌握诸如古诗的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自不必说.古诗的语言风格主要有平淡、质朴、自然、轻灵、飘逸、雅正、通俗、风趣、幽默、奔放、含蓄、蕴藉等;古诗的表达技巧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象征、通感、双关、映衬、对比、反复等;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写景、状物、叙事、议论、抒情、场面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表现手法来看,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可分为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以及借物喻人(托物言志、象征手法),还有虚实结合、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

总之,只有厚积薄发,让学生明白平时积累的重要性,方能驾轻就熟,决胜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