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鉴赏课的审美创造性价值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906 浏览:59209

【内容摘 要】音乐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而审美教育的核心则是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性.音乐课程相比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更大的创造空间,音乐的创作、表演、欣赏等,每个环节都需要极强的审美创造能力.其中,创造潜能的开发是基于对审美力的培养而达到的.高中音乐鉴赏课,既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能培养其创造力,激发创造性和创造精神.

【关 键 词】音乐鉴赏审美创造审美教育

从上世纪末开始,音乐教育界更多地关注音乐教育对于人自身发展的影响,其中创造力的培养是体现人自身发展的重要一面.高中阶段以音乐鉴赏课为主的音乐教学,如何通过音乐欣赏课去提高审美创造性,首先要了解音乐课程何来创造性和审美创造性.

一、音乐文本自身的创造性

音乐材料具有非自然性、无语义性、非对应性的特点,音乐内容不像文学、诗歌、造型艺术均可用文字概念或视觉形象表现出其“题材性”的内容,音乐的内容是一种对人类、社会的深刻思考,用音乐语汇呈现出的创造性的产物.例如,我国古代各朝代均有不同的律制,因而有了不同音调的乐曲,这是由于不同审美标准、音乐思想乃至对政治的不同理解而创造出的.音乐创作是一种受审美经验支配的创造性劳动,中国民歌作曲手法中的“句句双”“鱼咬尾”,西方的“奏鸣曲”“夜曲”等音乐体裁,无一不是具有逻辑性的审美创造.


二、从创造看对美的选择

音乐课创造力培养不可局限于作品文本,而是由审美引发的对美的鉴别选择的创造.在创造过程中想象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把大量的想象毫无取舍地罗列出来,没有取舍判别,无任何意义,它必须反映出人类对美的追求.而这种鉴别、选择就来自对美的理解与选择,不可避免地由美感所支配.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它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情感的观赏形象.①创造技法再多也是有限的,而想象力与理解力高度协调的审美境界蕴含的创造潜力却是无穷的.俄国哲学家别林斯基曾说:“美隐藏在创造者或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无论是中国的五声音阶还是西方的十二平均律,都是人类通过审美而创造出的具有逻辑性的音乐律制,也体现其对美不同的选择.

三、音乐鉴赏的创造内涵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短时间内不可能如专业音乐家那样掌握作曲技巧或是完美的音乐表演,但就高中音乐鉴赏课来说,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创造力是完全可行的.创造性是一种潜力,高中生处在开发创造性思维的黄金年龄段.从高中生音乐心理发展来看,他们已经兼具由想象力主导的形象思维和由理解力主导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质.音乐鉴赏活动是在聆听音乐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教学引导下进行的直觉的感受、自由的联想与想象,继而产生创造性的思维与灵感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这过程中,想象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继承前人的复制品,而想象力意味着创造.不论是美的鉴赏还是美的创造,都需要有想象活动的参与,而音乐是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艺术文本.音乐欣赏归根到底是欣赏者主体性的创造意识活动,欣赏者在从事欣赏活动中,同时也在积极地参与创造音乐,欣赏的过程是一个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某种程度上改变着音乐作品文本的原貌.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不仅能感受体验音乐的审美愉悦,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修养,这种审美体验还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四、音乐鉴赏课中的创造性价值

音乐的欣赏与鉴赏包括音乐的体裁、音乐的表现要素、音乐的风格、音乐的情绪等方面,而听赏者的情感体验完全取决于个人的人生经历、文化素养、审美素养等因素.高中学生在欣赏作品时具有自我主导性,可以独立地从对音乐要素的综合感知和情感体验上去自由想象,在学习音乐的同时提高想象力.所以,课堂应该适当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必要时做正确的引导.每个学生有不同思想、知识、背景和技能水平,有不同的社会阅历、生活经历,对于音乐的认知理应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实施音乐教学活动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人判断和观点,更重要的是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欣赏德国作曲家韦伯的《猎人合唱》一定是欢乐的,表现了猎人的机智、风趣的阳刚之气,而猎人打猎的场景、过程、神态等,都是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

审美欣赏是对于美的感受、爱好、鉴赏和评价.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充满了感彩的心理活动;它不是固定不变的物理事实,因而不能总结出固定不变的规律或经验;它是一种精神上的再创造,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因而主观的差异性极大.②音乐是一种听觉媒介,它能够接近、体现、表达和唤起心理内容.每个人或多或少地具有一些审美欣赏的经验.不用去管哪一个音符哪一个乐节,发挥自我创造性思维去感受音乐.听赏同一首作品可以有多种感受,每个人可以有个性化的理解.音乐离开审美创造性就会成为娱乐性、享受性的,而音乐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曲高而不和寡”,因为这其中的“曲高”事实上凝聚了人类最优秀的创造力,渗透着人类精神的光芒,饱含着人类思想的光辉.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个人对现实的感受力和创造能力,与其对艺术的喜爱是分不开的.

注释:

①②蒋孔阳.美在创造中[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