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中实现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提高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069 浏览:15312

摘 要:利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所教素材,通过专题预设本单元的阅读与作文教学重点,使之为学生所用,就文本特点进行精读,落实到文本的表达方式、文章的结构特点、中心句的安排、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认知的深度,并可借以指导学生作文,较好地实现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的提高.

关 键 词:单元阅读;作文教学;提高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因为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作文运用了阅读中词句、技法的积累和有关素材整合的知识.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作文技巧和素材的积累也相当丰富.但如何把写作的技巧与所积累的生活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表达出自己的(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41页)真情实感,是目前八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的问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所选编的教材都是名家名篇,利用好这一教学素材,选择适当的文段或文本要点,通过专题预设本单元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的重点,就这一单元文本的特点进行精读,教学重心落实到文本的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中心句的巧妙安排、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等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主旨的认知,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选材、写作方法的理解程度,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更可借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片段仿写练习、全篇结构的搭建与语言的美感训练,真正使单元中的阅读素材为学生所用,从而很好地实现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提高.

一、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并模仿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行文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以深沉的语言讲述藤野先生给予他生活上的关怀和学业上教诲的经历.在怀念藤野先生的片段中,作者写道:“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等”直接抒发了感激敬仰之情.“等小而言之,等大而言之,等”一句则用议论的方式对藤野先生作了高度的评价,这一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藤野先生怀有的浓厚情怀.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句式特点,进行写作的专项教学,往往能使学生在作文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模仿《藤野先生》中议论和抒情的语言,表达最触动自己内心的某一个人的情感.因为有了鲁迅这一文本的示范,学生往往能够以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所萌生的心愿.比如,一位学生说到:“我时时还会记起他,在我所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守夜的保安人员中,他是最使我关注的,给我感动的一个等”另一位学生则谈起她曾经的同桌,说:“不知道为什么,在我所遇到的许多同桌当中,她是最使我所欣赏,常常能给我启发的一个等”

在阅读之后进行当堂口头作文训练,不仅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容易触发,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模式,此次阅读与作文教学高度契合,达到了教学预设的目的.

二、在阅读中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与文章严谨的结构搭建手法,强化学生对作文脉络的梳理能力

胡适在《我的母亲》里,饱含深情地讲述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母亲的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善良宽容、刚气执著的性格品质,在作者自然、质朴的行文结构、内容组织中显得丰满和真挚.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此文本阅读时,重点抓住文本中多次出现的中心句进行品析,学生会发现文本中的中心句支撑起了“母亲”多面的形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一句总起全篇,全文紧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主体部分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文本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句,既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又与开头相呼应.在阅读中让学生把这些中心句挑出来罗列在一起,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丰满真实,行文的严谨让人钦佩.

有了这番阅读感悟,学生对写人的作文很快得到启发,以中心句的形式草拟作文提纲时,往往思路清晰,作文脉络梳理得当,人物形象因为有了多角度的刻画而显得丰实许多,作文的结构也因为有了中心句的设置而显得更加严密.教师在此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写老旧的命题作文《我的同桌》,学生的反应不再像以往那样不屑或显出痛苦神情,反而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态度,在习作实践中学生真实地写出身边同学的性格、品质.此次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真正地实现了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的目标.

三、品读语言生动、情感浓郁的经典文本,在阅读中激活学生写作的灵感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文章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但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能够让读者激起无尽的联想.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突显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描刻其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以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灵魂的高贵;作者不悭于反复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来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和多棱镜.

学生在品读文本中精彩的句子,体味文字背后的深邃意义的过程中,往往奇异于作者茨威格大胆的想象,更惊叹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神奇妙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产生了强烈的崇敬之情和赞叹之意.

这时,教师再给出命题作文《母亲的眼睛》,学生都能以平常乃至喜乐之心接受习作的挑战.此次的作文训练已不再局限于某一片段的仿写,也不只关注中心句的提炼,更多的是细节的生动刻画――即通过对母亲的“眼睛”的精雕细刻,大胆地运用生动的比喻和奇妙的夸张手法,来突显出母亲的形貌特征和个性特点.一位学生写母亲的眼睛是一双“会倾听的眼睛”,讲述的是母亲在发觉女儿苦闷难言时,主动在夜里陪伴女儿入眠:“在黑夜里看不到她的表情,只见一道柔和的光缓缓地推开了我尘封已久的心门.”另一位男生写他的母亲“她总是喜乐怒愤随性,在她的眼里,心思总让人一目了然.”写他犯错时“母亲的眼刀如闪电一扫,我就乖乖地上前认错”等学生在写作时不仅运用了修辞的手法进行细节刻画,还注重了行文时精心安排中心句以塑造母亲的多方面个性特点,并能恰当地运用抒情和议论等表达方式来评价母亲,并表达感激或爱的情愫,完成了文质兼美的作文.在之后进行的作文讲评课堂中,听到这些生动鲜活的文字,学生常常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写想象中的事物”.但想象不是凭空编造,而是要以学生的知识、生活积累为基础.教师整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素材并加以变通,借助学生阅读文本的适当时机,充分挖掘文本资源,让学生的写作不曾游离于课文之外,读写结合,使学生的理解和动手相得益彰.且本单元的作文教学方案多以命题作文为主,选择的命题对象是日常最平凡普通的形象(同桌、母亲),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看似平淡无奇的生活素材,只要在课堂的阅读感悟中掌握好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潜移默化,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