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503 浏览:21270

摘 要:首先分析了师范生专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对《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的深入研读,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详细探讨,最后讨论了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途径.

关 键 词:师范生;专业素养;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3-0056-02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新课改推行到今天,我国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已经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正处于实际教学工作中的研究和探索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顺利推进,高校教师教育培育出的师范生却难以适应中学的需要,师范生的专业教育严重滞后,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重要阻碍之一.如何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成为现在高师教育中的凸显问题.

二、师范生专业素养缺失的原因剖析

1.高师院校的发展导向

在当今经济大发展的时代,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国家培育教师的专业机构,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在招生困难、就业形势不好等现实情况下,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高师院校的目光统统投向综合类高校,朝着综合类院校的方向去建设和发展.在很多高师院校中,师范类的学生所占比例远远低于其它专业的学生,而师范生的考研率却高高在上,甚至成为成为衡量一个师范院校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师范性的弱化反映了院校的发展导向,也决定着培养的师范生的质量.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学校发展的导向忽视了师范专业本身的发展,同时也诱导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可以看到,在师范生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学科课程的设置占了绝对的优势,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仍是现今师范专业的全部课程.在学校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在习惯性的专业课程设置下,师范生在还没有接触专业知识、没有理解专业内容的时候,就淹没在基础课程和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使师范生接受到的学科课程的教育远大于专业课程的教育,师范生的专业性受到削弱.

3.职后教育的缺失

师范专业具有的本质属性之一为实践性,它也是师范专业和其它专业的主要不同.师范生真正的专业知识是从实践中取得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其专业水平也在逐步地提高.在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只有更高而没有最高的前提下,教师的专业成长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担负重任的职后继续教育却不尽人意.实际教学中,人们常常认为教师的继续教育就是职后教育,职后教育与职前教育完全割裂,职后教育体系不完善、内容针对性不强等多种原因造成教师专业素养难以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三、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的理解

为了改善师范生培养的现状,教育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特别制定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并于2012年2月下发.《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中学教师的基本专业要求,是中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是引领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中学教师培养的重要依据.在《专业标准》中,树立了对教师专业性理解的四个基本理念: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并从专业理念,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阐述了专业标准的内容.通过对《专业标准》的研读,对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可以理解为:

1.专业理念与师德

《专业标准》认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主要表现在四个领域:职业理解与认识、对学生的态度与行为、教育教学的态度与行为、个人修养与行为.可以看出,教师在这四个领域的表现是需要长时间学习和锻炼的.在高等师范院校,可以通过各种课程的学习来形成对职业、对学生和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认识.但是,教育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教育里面包含着多种复杂的关系,故教师专业应注重实践,应从“做”中“学”,在实践中树立坚定的专业理念,形成良好的师德.

2.专业知识

对师范生来说,他们的专业知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教育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通识性知识”.在“学科知识”和“通识性知识”方面,除了挖掘学科知识的深度和拓展通识性知识的广度之外,更重要地是要从学习者的实际出发,以学习者为主体,师范生能够把握学习者能够理解的学科知识的深度、能够了解促进学习者的全面成长的通识性知识的范围.而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基础、不同认知特点的学习者,都需要教师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别对待、灵活处理.对于“学科教学知识”更是如此,师范生在走进工作岗位之前,能够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能够在教学活动设计之前提出“掌握针对具体学科内容进行教学的方法与策略”等,能够把一般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有机结合,并体现在教学活动之中.

3.专业能力

师范专业能力主要指的教育教学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教育教学的能力来说,在实际的专业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来完成的.但这种教育教学的技能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灵活运用.并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对象在不断的变化,教育教学能力在实际的情况下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这时,自我发展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能否根据具体情况合理地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否了解学生的需求等,这些都是自我发展能力的体现.自我发展能力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强化和发展,相应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也会促进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四、提高师范生专业素养的途径

1.一体化教育理念的树立

要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是十分困难的.师范学院的教师不能拔苗助长,期待从师范生到教师的转变在学校教育中完成,应树立对学生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育理念.在教师教育新课程的目标中,就应明确提出构建有层次的应知、应会、愿持(信念)的专业素养.在职前教育中,通过学校教育,让师范生系统地学习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教育教学的理念,帮助他们学习和锻炼教育教学的基本技能.这些学习和锻炼都是理论上的、机械的、肤浅的,它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没有真实发生的情境,师范生缺乏真实的体验,难以建立对教师职业的真实理解,树立职业信念更是难上加难.这样的师范生,在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职后教育的补充,才能让学生顺利度过职业的适应期,成为合格的教师.职后教育主要是解决新任教师遇到的实际教育教学问题.职后教育指导新任教师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针对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思路和依据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方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等等.所以,职后教育是教师成长的关键阶段.职前职后教育是连续的、一体化的,它们在不同的阶段解决不同的问题,但有着共同的教育目标,即促进师范生快速、顺利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民教师.2.合理设置课程结构

现今,师范生接受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得比较随意且结构简单,教师授课的教学方式简单,种种原因造成师范生的整体专业素养不高,难以满足时代及自身发展的需要.鉴于实际问题,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实施阶段就明确提出教师教育目标应包含三大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为了达到教育目标,课程设置也要做相应的变化,教师教育课程应分成职前课程和职后课程两部分.针对中学教育的师范生,职前教育课程设置应包含的领域有: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职后课程设置应包含的内容有:基于目标的教学、课程的价值分析、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教育教学难点的分析与对策、教师专业发展.职前课程与职后课程相互补充、有机结合,丰富了课程的结构,共同达到教育的目的.


3.实践及情感的体验

“教育”是一个“专业”而非一门“学问”.教育的专业性得到了多方面的外在体现:专业的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不同种类的教师资格、专业的教育教学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的专业规范,等等.教育专业性的一个重要本质就是实践性.没有实践经验的新任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表现是有待提高的,因为教育活动面临着多种复杂的关系、充满各种不确定性,必须通过丰富的教育实践才能运用、掌握教育规律.实践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保障教师的顺利成长,丰富的情感体验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教育实践,能够使教师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满足了教师情感的需要,并激发教师继续从教的信心,才能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提供动力和保障.

课程改革的根本是教师的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所以,师范生的专业素养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首要因素,探索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模式来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具体实施的问题值得进一步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