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下初中地理教师面临的挑战与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118 浏览:10680

【摘 要】传统的地理教学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抄.老师把知识嚼烂了喂给学生,结果造成对学生的满堂灌.中学生有好动、不能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等特点,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久之久之,还会使学生渐渐地失去学习的兴趣,从而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样一来,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两者均不和谐,也就难求发展了.

【关 键 词】初中地理,教师,挑战与对策

在如今课改的新形式下要如何才能改变灌输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从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解脱出来,真正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呢?这是我们教师面临的新的挑战,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培养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的有无和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故此,教师应在课堂中善于运用语言、文字、图表等,不断培养、激化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引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本人一般通过如下的办法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成功.

1.1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习兴趣.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基本理念之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就是说,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地理,地理处处有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他们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例如,在进行季风气候的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谈谈广东或学生们所在家乡的盛行风向:“夏季多吹偏南风,冬季多吹偏北风”,如果学生对此并不知道,那么教师就可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冬季大部分时间,你家乡朝南的窗户风大,还是朝北的风大;夏季呢?”在生活体验被激活之后,问学生:“为什么季节变了,风向也变了呢?”这样,关于季风的概念,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成因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有效地进行.

1.2学会读图,激发探究.

地图是地理课堂必不可少的学习工具,如何引导学生读图是地理教学成败的关键.学会读图,首先“看图”,其次是学会“析图”.这不仅要求学生看到地图上“有什么”,更要注意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教师有意识的发问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地看图,带着问题去看,在看的同时去发现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

例如,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过地理,对地图中所蕴涵的地理信息充满好奇心,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引导学生去了解地图,把学生带入地图的世界.最初,学生眼前看到的是一个个零散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对所看到的地理信息进行分类,进而通过思考,总结每类图各主要包含哪些方面的信息.这样,在多次训练中,学生会逐渐掌握读图要领,轻松地读出地图中的显性信息.在学生具备最基本的读图能力之后,教师要适时提出问题,激发起学生向深层探究的.如讲我国的地势和地形时,学生读“中国地势阶梯示意”图时,很容易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但是,对于图中隐含的,如“地势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等信息,学生则不容易发现.这时,教师适时提出问题:我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特点给你什么启示?由此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探究,会发现河流自西向东的走向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相符,从而得出地势特点影响河流走向的结论.


1.3烘托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

学习是一种消耗脑力、精力的心智活动.随着学习活动的延续,往往会使学习者昏昏欲睡.因此,烘托学习氛围,提高学习兴趣对于搞好地理课堂教学尤为重要.每当我发现学生精力分散,困乏厌学时,我就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部分课文,让学生齐声朗读,通过朗读驱赶疲惫,唤起再学习的.

2.指导学法,提高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陶知行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要创设一种情境,启发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用”,在其迷惘、困惑、苦思不得其解时,教师从旁巧妙点拨,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教会他们解题思路,使他们的思维能有序地进行.

例如,我在教“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时,首先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区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接着再让学生浏览一下课本内容,看看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并选出可作比较的相应的地图或图像,于是,学生就能用自己所选的地形图、气温和降水图、河流流量图、植被景观图,比较出北方和南方在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差异,从而强化了对比方法在“差异”知识学习中的运用.学生通过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动参与,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有了自主权,就能高速、高效、高质地完成学习任务.

3.强化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技巧

要使学生真正掌握学法,就必须进行方法训练,指导各层次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使之达到自动化、技巧化的程度.训练要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要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状况、思维特征;要精选那些有层次性、针对性、启发性、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例题.

如在教“我国地势和地形”时,我首先展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丘陵的景观图片及黄河流域图,并附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然后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

①在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上找出以上的地形区?

②以上的地形区的平均海拔各是多少?

③分析黄河流域图和诗句,说说我国地势倾斜状况如何?

④从图片中可以看出我国有哪些地形种类?

通过以上的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深入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属性,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在学完“地势和地形”后,我再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

我国第阶梯上主要的地形类型是()

A、山地和高原B、平原和丘陵

C、山地和丘陵D、高原和盆地

我先请已经理解的同学回答,然后启发学生:谁能将这个题目变化一下呢?

马上,就有的同学说:可以把第阶梯改成第二级阶梯,那么应该选答案D.也有的说:把第阶梯改成第一级阶梯就应选A.学生七嘴八舌,各抒己见,在争论中既发展了思维能力,又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技巧.

总之,只有对某一知识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合理发散,才能“做一题”而会一类,才能学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