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探析

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77 浏览:44579

摘 要:小班化教学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又要求我们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放在首位,而小班化教学恰巧可以满足条件,笔者对小班化教育的现状和未来有了一定的思考,提出了小班化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关 键 词:小班化,教学,有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005-03

一、小班化教学的内涵和理论依据

(一)小班化教学的内涵

所谓小班化教学,顾名思义是指通过控制班级的人数,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比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式,目的是创设优质的教学质量的一种班级授课制.其途径是尽可能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指导,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定义可知,小班化教学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相对性及动态性.对这两个特征可以这样理解,“小班”的班额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字,根据社会的发展,地域的不同,班额是不断变化的.比如上海市在推进小班化教育过程中,由以前的32人,演变为目前的24人.由此可见,它如婴儿一般,发展的速度可谓惊人.这也符合哲学上的理论:任何事物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目前对于班级规模并没有唯一的数字界定,何种规模最有利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但是目前教师普遍认为班级人数最好是20~24人,30人应当作为班级规模的“上限”.同时,普遍坚持学生平均成绩的提高和班级规模的缩小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学生成绩要想提高,班级规模必须缩小.这就要求在班级规模缩小的同时,仍需改变教室空间格局,因为教学环境如何设计并创新,是一个关键点.有很多学校改变传统的“殃田型”,而采用“周边型”.

(二)我国小班化教学的历史背景

小班化教学最初是由班级授课制一步步演变发展而来.班级授课制是西方工业革命的产物,因为只有批量式培养人才,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班级授课制这一概念是由夸美纽斯率先提出的,其《大教学论》大致对班级授课制的轮廓进行了描绘.赫尔巴特在夸美纽斯的基础上,对班级授课制进一步完善,使其基本定型.最终使班级授课制体系化的是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而我国的班级授课制最初见于京师同文馆,《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使其在全国普及.我们追溯历史,思考班级授课制为什么能够在我国存活如此之久?其根本原因是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政教合一”的传统,班级授课制恰恰维护了集权.但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固定、班级固定、教材固定、学生固定,等等,极大束缚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对班级授课制进行改良完善,有一定必要性.

(三)我国小班化教学的理论依据

1.教育公平理论.该理论认为,只要是我国的合法公民,不管处在什么背景之下,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大概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公民平等享有入学条件、平等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平等享有评价结果等权利.这里的公共教育资源,是指由政府通过财政拨款的方式提供给公民的教育资源.这恰恰与小班化教学要求相一致,班级中的每个学生都应当受到教师的公平对待,教师应当照顾每个人的差异,在共性中寻找差异.把每个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观念上转变,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从而有效培养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创造性的发挥打下基础.

2.教育个性化理论.从哲学中得知,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规律,有效改造世界的一种活动方式.罗杰斯提出了有名的“个人中心疗法”.罗杰斯认为,治疗师应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构建一个和谐的氛围.同样,将此理论应用到课堂中,教师应当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他们的尊严和价值,创造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认识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正好也是小班化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顾名思义,建构是指建设、构建.建构主义强调了学生是整个建构活动的主体,认为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即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生知识的获得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教,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借助外在条件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一种过程.建构主义者提出了有名的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教学观.下文着重对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生观和学习观探析.①知识观.知识是人们在自己经验背景之下建构起来的,因此每个人的建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都知道世界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替,永远没有绝对标准答案之说.举个例子,老师在课堂上问学生们,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辉煌,有的学生说是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当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意味着我国学术文化上的辉煌.有的学生说是唐代,因为出现了开元盛世,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顶峰.②学生观和学习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积极发挥主体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结合认知加工策略,完成特定的任务.同时要求教师灵活创设有效课堂教学情境,时刻牢记“最近发展区”概念的重要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架”,形象理解就是教师给学生一个木梯,学生就能摘到树上的果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对新知识积极选择、改造、加工的过程.这与小班化教学的基本内容相一致,并为小班化教学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二、小班化背景下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对策分析

“有效”,在新华字典中即有效果,能够达到预期目的.“教学”包括两个部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体阐释为在社会背景之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并提升各方面能力的一种过程.“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包括两个部分:教师遵循教学活动中的客观规律,在一定时间段内,提高教学效率,尽可能多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能力的教学效果,而衡量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从意识上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因为他们是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教学课前准备――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教学课前准备是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处理问题的一种行为.具体指教师在筹划一节课时需要准备教学方案.

1.了解学生情况.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做到对学生各方面都很了解,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标,那就需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总体教学目标,再结合个人差异,给学生们布置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结合“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有意义学习.我们在学《守株待兔》这课时,可以让好奇心强、外向的甲扮演农夫,让表现力强的乙扮演小兔子之类的,让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让他们在这样的小班教学中尽可能地成长.

2.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教师的任务就是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做好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很关键的.设计教学内容,我们应当坚持这样一个原则,不应照搬书本知识,死灌给学生,而是讲究策略,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什么样的教学内容设计,才能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充分理解现有新知识.

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实施策略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在课堂内外所发生的一系列行为,一般包括两个部分:管理行为和教学行为.这两者的关系显而易见,学生只有在一个有序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而小班化教学恰巧可以提供有序的纪律课堂.下文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

1.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课堂氛围.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情况大致分为三类:权威型、型、放任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要求教师树立新型的师生观.首先,尊重学生人格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任何年龄层次的学生,都存在自尊心,我们应当尊重他们,而不是凌驾于他们之上,应该和他们交朋友,做他们的知己和倾诉的对象.其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会欣赏学生,不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发扬光大.

2.教学情境的设计.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营造的情感氛围,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养成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的一种能力.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必须把教育和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既要让学生们掌握间接知识,也要让儿童适应社会,从而更好地生活.

3.加大学生参与度,使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不断提供学习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建立合作竞争式的分组学习模式.在合作学习中,可以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共同探求新知识,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也是小班化教学追求的终极目标.

教学评价策略

狭义的教学评价策略是指教师对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所作出的行为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行为.教学评价有好几个维度,我们着重探讨教学评价的两个维度:教师和学生.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评价更加侧重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的评价.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有没有提高,知识掌握得是否牢固,知识背后的技能是否获得,情感有无得到提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