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何苦乐不均?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177 浏览:68752

近来有媒体报道了大学教授苦乐不均、贫富悬殊现象:同样的教授,年收入10万元左右的不在少数,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也大有人在,“富教授开宝马,穷教授骑飞鸽”.笔者认为,大学教授之间收入差距过分拉大现象的确存在(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学教师之间,只不过教授之间更为典型、更能说明问题).此种情况,至少折射出如下问题:

一是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失衡.这一点,我们从教师职称的晋升与考核方面便可管窥一斑.只要当了大学教师,就必然涉及职称的问题.有哪一个大学老师不想当教授?那么,如何才能当上教授?毋庸置疑,在高校现行教师职称晋升与聘任的指挥棒下,教师为此需要用最大精力追逐的是课题、项目、专著、论文这些科研成果.在这一过程里,相当多的课题、项目能够带来大笔经费.有些课题、项目一旦获批,申请者则既能获取数额可观的工资外收入(经费提成或者违规报销),又能使其成为晋升或聘任的强有力“推手”.

可是,项目的申请往往受申请人的所属学科领域、人际关系等诸多复杂因素所左右,不是谁都能拿来大项目的.这造成一部分教师一方面在职称晋升的道路上越走越快,聘期考核“稳如泰山”,腰包也是“越来越鼓”,另一方面这些“先富起来”的教授们越发不愿意把精力用在教书育人上.相比之下,教师在教学方面所能得到的奖励和津贴,显然与科研所带来的直接、间接收入不可同日而语.

二是学科之间位置的失偏.同在一个学校里的教授,由于所属学科和专业不同,待遇和境遇就有很大差异.在职称晋升与聘期考核上,貌似统一公平、一视同仁,实则有亲有疏、倚轻倚重,而且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对各学科的政策支撑和经费支持并不相同.如不少高校规定:教师发表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便可获得奖金(每收录一篇奖励数千元至一两万元不等),于是有的“高产”教师每年可以有数篇甚至十几篇这样的论文,算下来,这项收入可以超过其一年的工资.但三大检索收录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一般与基础、公共、人文等学科无缘.相比之下,高校科研政策中对基础、公共、人文等学科学术成果的奖励条件却较为苛刻且额度偏小.

三是教授本职与的错位.近年来,高校教授外出的情况日益增多,对此也早有媒体做过报道和披露.应该说,教授适度的社会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但是,目前不少教授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背离了初衷:一些教授对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只是应付了事,而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教授本职与的错位,带来的是本职收入与收入的倒置:收入远远高于其本职工资.

四是权力与学术的联姻.当学术不再是“板凳要坐十年冷”的高雅与清苦之事,而是一旦借助某种力量立马就可带来实际利益的时候,权力与学术在某些时刻、某些地方即联姻在了一起:一方面,学术有时候需要借助权力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申请课题、发表论文中走后门的事情就时有发生.另一方面,学术有求于之的权力,尤其是某些教授所把持的权力,权力下的潜台词仍是巨大的利益.

笔者认为,大学教授苦乐不均虽问题堪忧,但仍属表象,需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如果教学被继续冷落、基础被继续忽视、被继续放纵、权力被继续滥用,那么,高等教育谈何健康发展!

(姜义军沈阳理工大学思想政治理论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