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点滴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11 浏览:6709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7-0220-01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单一、呆板,填鸭式的教学中老师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枯燥、乏味的说教,让学生失去了对历史课的兴趣.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则是点燃学习兴趣的火炬."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有亲和力、善于鼓励学生、知识面广、对学生严中有爱的老师更能博得学生的喜爱,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喜欢你,就愿意听你的课.其次,上课的环节中导入新课很重要.俗话说:"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课可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兴趣.再次,讲课时要有一些小技巧,如适当设置一些学习障碍干扰学生,使其处于真检测难辨的情景之中,以此来激起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有了疑问,就会积极思考,并去解决问题,享受解决问题的快乐.如:翻开每本中国历史教科书,无一例外都明确写着:成吉思汗是我国历史上蒙古族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成吉思汗到底属于中国还是蒙古国?设置这个疑问,学生就会去思考,有了寻找答案的兴趣.第四,授课过程中,可适时创设情境,利用录像、歌曲等形式产生一般语言难以达到的效果.总之,要激起学生兴趣,方法是多样的.

2.重视课堂的有效提问

历史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课堂上教师适时适度,而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够把握教学的节奏,能够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候,一定要精心设计一堂课的提问.例如,在学习《战争》时,书上把教学的难点定为怎样理解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围绕这个难点,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来逐步化解难点,先让学生回答19世纪上半期的英国的状况;然后让学生在书上找到英国资产阶级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的,学生划出英国发现,从事毒品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就开始向中国;教师继续让学生总结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清政府从领土、关税、贸易方面丧失了一系列主权;最后教师点明这样势必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那就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样的有效提问,逐渐化解难点,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初中历史合作探究的教学要点

3.1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历史课教学中,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吸引力,才能激发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上课应做到:(1)创设情境别出心裁.导入得好,可以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例如,在对航海家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可以从故事中去了解历史事件,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那样学生会广泛搜集资料,并且进行比较提高学习效率.(2)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历史课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教师针对当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给予补充介绍.例如通过杨利伟升天就可以让理中国的航天史等.


3.2转换角色以学生为本.传统历史课的教学,是一种老师教,学生听,拿着教材背死知识的模式,而合作探究模式要求学生是主体,教师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促进者"和"帮助者".例如在讲授《罗斯福新政》中,可以创办虚拟的教学情境:让全班同学通过扮演罗斯福"新政"的五个智囊团,共同参与新政.包括一个总团长,小组分别代表农业团、社会保障团、复兴工业团、金融监管团、启动需求团等,各组在课上展示其合作探究成果,最后由总团长"罗斯福"统筹大家意见并作总结.这种模式更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4.运用各种多媒体和文史资料丰富课堂

历史是过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因此很多的历史事件单单靠一张嘴是很难让学生明白其前因后果的.尤其是遇到时事激荡的时代,往往风云际会,在相同的时间各个国家、各位英雄相互影响,彼此交错.而这时候往往是学生最为感到困难的时候.由难而惑,惑而无趣,正是历史课堂难以吸引学生的原因.借助较为符合史实的电影和电视剧就可以把困难的事情变得简单而有趣.同时再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分析寻找电影中所存在的与历史教材和知识体系相矛盾的细节,更进一步的加深了历史知识,在趣味中巩固所学.同时小说是学生中普及率非常高的一类书籍.学生不但喜欢看而且有些学生还有非常的研究,比如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有些人喜欢把其与历史学习对立起来,我到觉得这大可不必.金庸先生本来就具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其各部作品中在这些方面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借助学生的兴趣,历史课堂完全可以以此大做文章,在分析和讨论中深化所学知识.与之类似的还有评书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只要加以合理的运用,完全可以成为让历史课堂有趣起来的得力工具.

5.文史结合教学法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文史相通,文史不分家.史中有文,文中有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是文史结合的典范."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再现历史现象,探讨历史规律,阐明历史概念,本身就离不开"文".同时,文学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她对人的道德、思想和审美的教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文与史有机地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指导学生围绕历史教材的章、节、标题来抓中心,划段落,分层次,归纳大意,写出提纲和要点,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系统归纳总结能力.讲述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运用记叙文和小说的表现手法,按照时间、地点、场景和情节等要素,或叙述,或议论,或描绘,或抒情,再现历史的过去,生动活泼,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讲述历史原因、结果,分析历史观点,介绍历史场景及历史文物,则采用议论文的写作方法,摆事实、讲道理,做到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这样一来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实践证明,历史教学参考语文的教学方法是很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