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生物课性学习的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141 浏览:141758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它体现了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强调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同学的合作,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关 键 词: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学生主体;培养

一、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亦称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内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选取某个问题作为实破点,通过质疑、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分析研讨、解决问题等探究活动和多样的探究方法,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的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其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并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

二、初中生物课研究性学习探索

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其实质就是要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发现,成为学生的亲身实践活动.初中阶段生物课的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以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为着眼点,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变被动为主动、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大纲的规定,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初中生物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

(一)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

1.注意了解学生的兴趣特点.不同学生,兴趣会有很大差异,如,有的喜欢游泳,有的喜欢养花养金鱼,有的喜欢打球,还有的学生喜欢打游戏、聊天等.但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兴趣不稳定,没有持久性.因此,加强学生有关生物兴趣的培养,并设置不同兴趣小组进行定期活动,有助于逐步提高兴趣水平.

2.充分利用实验室、生物园等现有的校内硬件资源,让学生能够有机会自主而有序地进行各项实验活动.如,生物科技小论文比赛、生物科技制作比赛、生物摄影比赛、生物科学幻想征文比赛、生物小报设计、广播站开设科技频道、开展与生物有关的主题活动等,让学生在这些平台上充分展示课内外研究的成果,增强学生研究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3.让学生多了解世界前沿科学技术成果,感受生物给物质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物的克隆技术、遗传的破译等.

4.运用动画、视频设计新颖的课堂情境.很多生物实验,学生是无法在家庭或学校实验室里完成的,而通过动画、视频却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观察昙花的开放过程,青少年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白血病的形成过程,治疗方法有哪些?为什么说骨髓移植效果好?等等,光靠教师一块黑板一张嘴,很难解决问题.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1.运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问题设想.如,在让学生探究种子成分的时候,我向学生提出问题:种子可能由哪些物质组成?当学生犹豫未决时,我碾碎了一粒种子,让学生观察后猜测.此时,有的学生说:“种子里有淀粉”.有的学生说:“种子里含有水”.等等,这时,我及时向学生指出,你们刚才的猜测就是检测设,至于是否正确,还有待于用实验进行验证.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如,蚂蚁的食性很多,可以是饭粒、死虫、面包屑、水果皮等.它们身上有很多细小的毛,这些细毛可以感受温度、化学物质的刺激,感知环境传给的信息,同时也向同伴传递有关的信息.再如,“当某只蚂蚁发现自己搬不动的食物后,就回到蚂蚁巢,遇到同伴后,它们就用触角碰几次,同伴就会跟着它一起搬食物了”.请同学们根据这段内容,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兴趣的刺激下,积极开动脑筋,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蚂蚁是怎样找事物的?”有的学生说:“蚂蚁与同伴怎样交流的?”这样的教学,使探究活动的开展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在学生具体的实验中提问、引导.如,在讲授“植物蒸腾作用”时,就要及时引导学生观察塑料袋上产生的实验现象,启发学生对塑料袋内侧所出现的水珠原因的思考.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考更有目的性、针对性,也不会减低学生思维的难度.

(三)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合作者、组织者的身份,体现学生的中心、主体地位.师生关系的和谐,能够促使学生有效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便是这个道理.如,讲“真菌”一课时,当我讲到蘑菇这一真菌时,有位学生提问:“老师,颜色鲜艳的蘑菇一定有毒吗?”其他学生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他们都对此很感兴趣.虽然这部分不属于本课范围,我却没有回避,也没有批评提问的学生,而是对他进行了表扬:“你的问题很好,大家都想知道吧?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吧.”通过我的引导,学生有了科学的认识:辨认蘑菇是否有毒,不能单纯地依靠一些民间的经验,要依靠科学,科学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有效的途径.

(四)做好实验研究过程的调控和管理.

1.把握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做好教学目标的控制.如“观察植物细胞”一课中,在学生做好了洋葱表皮临时装片并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洋葱表皮时,容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很多学生只停留在“我看到细胞了”的兴奋状态下,不作深入的观察;二是学生在刚观察到细胞后,又匆忙换了另一种观察材料,如黄瓜、西红柿等.在这些情况下,教师就要让学生冷静下来,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深入观察:“观察到的细胞是什么形状的?细胞有什么结构?细胞各结构的颜色深浅相同吗?”,以达成“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教学目标.

2.灵活合理地组建合作小组,促进有效合作.如,“练习使用显微镜”、“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观察动植物细胞”等动手操作要求较高的探究活动,因为要考虑到小组成员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完成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动手操作的训练等方面的需要,所以合作小组的规模不宜过大,可以取“就近组合”的方式组建小组,小组成员可以是同桌组合或按教室座位编排前后左右的就近组合.

(五)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研究体验.

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知识最直观、最有效的渠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特有功效,让学生在丰富的实验操作和感知体验中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此,我在做实验的前几天就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弄清实验的目的、研究检测设和提示,制定实验方案.在实验的过程中,着重指导学生学会通过实验学会研究的方法,指导他们从自身实践中得出答案的思路及步骤、方法.通过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思考分析――得出结论,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增强兴趣、提高能力.在实验结束之后,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验证,找出试验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或教训,完成表格或实验报告,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讲评、讨论总结,让学生真正从实验中领略到研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研究能力,是现行中学生物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才能满足新课改的需要,学生只有不断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成为二十一世纪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