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拼音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127 浏览:22756

【摘 要】当前学前段的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专家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需继续努力.论文针对低段语文拼音教学中渗透语言康复训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 键 词】聋儿;语言康复训练;低段;拼音教学

我国学龄前的聋儿有74万,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龄前聋儿无法接受专门语言康复机构的语言康复训练,因此义务教育段教师任务很重.从事学龄段工作的教师需考虑:如何将聋儿的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到教学中.

一、研究对象

2012年入学的一年级新生13人(其中3人进行过听力补偿,效果较好),智力正常.

二、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训练法.

三、研究内容与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研究过程:首先,制定教学模式和主要措施;第二,根据教学模式并总结聋儿语言康复在低段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第三,按照已经总结出的策略,完成一个教学循环,总结案例成果.

下面以全日制聋校第一册语文聋校教材为例进行说明:

该册教材分两部分:汉语拼音教学,看图学词.声母学习顺序为bpmf,dtn,gkh,jqx,zcs,zhchshr.根据相关研究,尝试将教材编排顺序做适当的调整:第一阶段:b、m、d、h,第二阶段:p、t、g、k、n,第三阶段:f、j、q、x,第四阶段:l、z、s、r,第五阶段:c、zh、ch、sh.

教师在授课时根据需要适当增加内容,以教学声母“b”为例,在新授时第一步帮助聋儿找到正确的发音部位,掌握正确的发音方式,送气或不送气的特征.“p”为双唇音,发音时需双唇闭合,气流突然释放出来且要送气.对运动的理解,受聋儿自身认知水平影响,认知水平较高的聋儿理解较快,认知水平较低的理解困难.需指出的是,很多聋儿虽能理解,但由于下颌、唇、舌运动异常或协调运动障碍,无法控制发音部位,这就需根据其特定情况,选择相应的口部运动治疗和构音运动治疗,提高其运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为最终诱导出目标音位奠定生理基础.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训练材料来巩固聋儿的正确构音.当聋儿能够正确习得单个音位时,如将极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起时,很多聋儿还会出现错误,与相似的声母音位相混淆,这时需进行音位对比训练.

最后,总结聋儿语文教材的教学模式: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然而韵母的教学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根据孩子的语言发展特点以及孩子掌握的情况渗透到声母教学中的.教师为评估孩子的语言康复情况,对孩子做一个后测,后测材料选择为华师大黄昭明博士研究的构音能力评估词表(50个词)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声母音位诱导―声母音位习得―声母音位对比―声母音位巩固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工作,聋儿的语言康复取得了明显效果,总结语言康复训练在低段拼音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学龄段聋儿教师需接受专门语言康复培训

聋儿的语言康复工作需要科学、系统的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现在大多数从事特殊教育的教师是师范类一般专业毕业,学习的理论大多是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而语言康复理论知识中包含大量医学知识,因此要掌握医学理论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医教结合”.

(二)教师需要转换自己的身份

语训教师不仅传道解惑,还需充当“医生”角色,很多聋儿之所以不能正确构音,是因他们对发音部位和发音方式把握不好,有些是对唇、舌、下颌的运动无法控制,教师需借助口部运动训练器,帮聋儿建立正确的构音方式方法,让聋儿正确构音.

(三)加强学龄段聋儿的个别化语言康复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把语言康复训练渗透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差异性,导致聋儿的课堂语言康复效果存在差异,有些聋儿在课堂上“吃不饱”,需要个别化康复训练,教师要针对性地制定该聋儿的个别化康复方案,对其进行个别训练,以巩固该聋儿的语言康复效果.


(四)重视学龄段聋儿的家庭康复

聋儿在校时间有限,更多与父母在一起,仅靠在校训练不够.聋儿语言康复训练对正常人的依赖很强,需在正常人的提醒与督促下,才能很好完成语言康复训练.在家时,家长应根据训练材料内容以及聋儿已有的语言水平巩固语言康复效果.

(五)教师与家长架起沟通桥梁

教师在校开展语训工作以外,需将聋儿的语言康复情况及时向家长反馈,指导家长做好家庭康复.家长应树立对聋儿康复的信念,积极配合教师,做好家庭康复工作.

聋儿语言康复非一朝一夕能完成,也非教师一方就能完成,只有在社会各方面的协同下才能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