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743 浏览:133878

摘 要:本文从工学结合的要求出发,设计了评价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结果和过程的指标,即通过考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增益评价人才培养结果;通过考查人才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评价人才培养过程.在指标评测形式上主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灵活化和评价时间的全程化,从而构建了统一内容和形式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关 键 词:工学结合;商务英语;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08-0114-5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3.030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培养过程的总和.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张德新等,2011:5-7).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初期沿用本科压缩型模式,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进入了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阶段(刘黛琳,2008:96-98).当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成功范式,商务英语专业也积极推进了这方面的工作.在不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在细节上存在差异,但坚持工学结合的实践路线,不断在专业结构、课程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方向是相同的.改革也带来了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对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体系如何进行评价,从而以评价促进工学结合体系的改良和完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个课题的解决,对于构建科学的、长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体系意义重大.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是一系列与人才培养评价相关的评价制度、评价指标、评价方法、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机构等形成的有机整体,由评价制度体系、评价组织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三个子体系组成.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主要任务就是要确立一套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以及评测指标的相关规范.指标和规范必须反映工学结合的要求,体现工学结合的特征.对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结果和过程进行评价的指标数据构成了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而对评价主体、评价时间和评价方式等具体规范构成了测定指标的形式.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的统一,即构成了完整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

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要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的结果和过程,即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才能培养出这些人才.与其他培养模式不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在于其突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将工作和学习结合在一起,在学校和企业两个场所学习,由教师和师傅共同指导.工学结合是学生学业生涯的显著特征.21世纪初,我国教育部文件中多次提出推动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从而,通过以一定形式评测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可以获得关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数据,进而知悉专业培养结果的成败.一名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入校之初,对其处于萌发状态的综合职业能力进行入学测试,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变化进行阶段性的测量,在专业教育完成的时候,比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增益.由此,从衡量人才培养结果的角度设立评价的指标子系统,动态评价学生培养前、培养中和培养后的综合职业能力的增减.此外,在人才培养体系实施过程中,从人才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管理等项目出发,对人才培养过程的质量和水平进行分类深入的考量,可构建评价体系对过程观测的指标子系统.

评价形式的规范要求在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评价时间等方面做出质和量的规定,以科学有效的形式评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数据是否能达到指标的要求.鉴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公认的评价体系,人才培养工作和评价工作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评价形式要因地制宜,灵活有效.只要反映工学结合特征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形式都可以积极尝试,改变以试卷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形式.

2.评价指标确立原则

指标的确立采取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动态指标和静态指标相结合、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评价体系完整系统的要求,指标的设计必须能反映出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数据真实可靠,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关联性,客观反映人才培养结果和过程.实用性则是从经济性角度提出的要求.去除不能反映本质的过于现象化的指标,对指标进行精简,指标内容具有可测性,形式上易于实施.指标既要动态地反映人才培养的成效,监测人才培养的过程,也要在特定的时间点提供剖析人才培养工作的静态数据.既要有概括的定性的考察,也要有精确的数量化体现.

3.评价指标体系内容

3.1人才培养结果评价指标

以本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培养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本专业主要面向外贸公司、三资企业、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有涉外业务的中小型企业,从事商务英语翻译、进出口业务洽谈、商务管理、外贸制单、独立跟单等相关业务操作.毕业生就业初期可胜任业务助理、外贸跟单员、单证员、商务接待、陪同翻译等岗位,3~5年后可胜任外贸业务员、商务现场口译等岗位,10年后可胜任外贸业务经理、职业经理人等岗位.基于此,将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一级指标,具体评价观测内容作为二级指标.一级指标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各占20%,专业能力占60%.二级指标的权重分A(1)、B(0.8)、C(0.6)、D(0.4)和E(0.2)五个等级,评价结果分优秀(>85)、良好(85-70)、合格(69-60)、不合格(<60)四个档次.在入学测试阶段,摸清学生的基础情况、分类,考虑他们的学习特质等对于正确设计培养他们的路径是十分重要的.入学测试是为之后的培养过程做准备,也是为之后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做准备.在这个阶段,获得关于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静态概况数据.中期评价是整个评价体系的中间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反映了工学结合的要求,反映了正在进行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工作的成效.后期比较是为了动态地设计评价体系,全程化评测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从而比较学生在培养过程完成之后的综合职业能力的状况与人才培养工作之中、之前的状况.

(表格一见下一页)

3.2人才培养过程评价指标

在培养过程中,人才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是否科学合理,实施的结果是不是保证了专业培养达到预期的目标,构成了过程评价的一级指标.确定一级指标后,从一级指标分解出便于评价操作的二级指标,设置A(1)、B(0.8)、C(0.6)、D(0.4)和E(0.2)五个等级的权重,计算相应的分值,评定培养过程是优秀(>85)、良好(85-70)、合格(70-60)或不合格(<60)(南凡、刘素花,2007:27-29).

(表格二见上一页)

3.2.1人才定位

在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定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仅要考虑学的要求,更要考虑工的要求.工的要求,也就是社会的需求量和市场的接纳程度.因此,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方向的设定,必须将高职教育的特性、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商务英语行业的要求等因素融入到人才培养目标内.考察商务英语专业是否培养了符合高职教育特性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否顺应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为地方经济建设输出了必要数量的合格人才,是否达到了商务英语行业入职的要求,在知识、素质、技能方面具备了从业的资格.


3.2.2专业建设

在基于工学结合的要求,确定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之后,必须将培养目标转化成具体的、可操控的人才培养方案.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人才面向的岗位群,分析出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从工作领域过渡到学习领域,从而设置相应的课程.专业设置的过程中,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探讨协商,研究符合工、学两方面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要主动和行业、企业人士联系,就岗位需求和人才规格展开调研,充分考虑和吸收有关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在程序上保障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以免培养方案出现疏漏和偏差.

3.2.3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体现出工学结合的特征.体系中各个课程开设与否以及开设的次序要依据学习领域的确定.而学习领域必须从行动领域分析得来.这就要求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源于对实际的商务英语工作岗位任务分解,合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课程结构上,压缩理论课的课时,提高实践课或理实一体化课程的比例,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满足职业岗位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理论课的内容以实用够用为度,不必讲得过深过精.在考核方式上,某些课程可以采用职业资格认证的方法,比如商务英语课程可以考剑桥商务英语证书.职业资格认证是工学结合课程的典型表现.课程体系的来源、结构和考核对应着二级指标项目,对课程体系的工学结合性进行衡量.

3.2.4教学过程

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必然要求教学方式的改变.传统的讲授式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项目化教学方法成为课程教学的主流.在这样的课程中,普遍采用引导文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即使在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教学中,比如商务英语翻译部分的翻译原则和技巧,也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等讲练结合的形式,将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他们在课堂创造交流互动的空间,培养他们未来职业岗位需求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这些先进教学方法的应用、实践课时的比例和交流互动的状况等为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的评价提供了可用的指标.

3.2.5教学管理

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带着亦工亦读的特点,涉及工厂和学校两个单位.学生从学校到了工厂,成为准职业人士,要按工厂的规章制度进行管理.因此,在管理上,需要双控体系,双管齐下.在学校和工厂里都要分别有管理制度,对学生实行弹性和柔性管理,同时双方有长效化、多样化的联系和协作机制;对学校和工厂学习或实习成绩有确定可行的质量标准和考核体系;校企双方的设备、图书等资源可以共享.这样,才能在共同培养学生即行业未来员工的目标下,把工学两家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利益相关的实体.

4.评价形式

在实施指标评价的形式上,要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法灵活化,评价时间全程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即将学校和工厂两方面的人力资源利用好.评价的主体不仅限于教师,工厂中与专业课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成为评价团队的成员.采用课程考证、项目合作等形式引入社会化评价主体.学生也可以开展互评活动(何晓蓉等,2010:68-72).

找出适合专业特色的多种评价方法,从不同切入点考核专业培养的水平.采用完成项目任务、合作开发产品或提供专业怎么写作、在企业真实岗位工作等方法,系统考查学生综合能力.采取行为样本评价模式、现场观察评价模式、已有绩效评价模式,评价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刘德恩,2000:3-5).采取专业认证等方式对专业教学和管理活动进行评价.

评价的时间节点也是灵活的.注重过程性评价.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适时评价他们的学业情况,而不是在期终时仅做一次评价.在学生刚入学时期、社会实践、顶岗实习、预就业等诸多关键的工学结合环节测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指标和专业培养实时数据,这样,才能全程化考察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状况.

5.结论

基于工学结合的要求,从人才培养开始前、进行中和完成后三个阶段设计评价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指标;在培养过程中,设计考核人才定位、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人才培养工作重要指标,从而构建了基于工学结合的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在评价形式上,主张评价的多元化、灵活化和全程化.如此,形成了统一的人才培养指标体系.体系的形成、指标的确立、权重的设置只表明了完成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评价的初始工作,在以后的教育实践中,还需要进一步测试各指标要素的重要性和比例,删减不必要的指标,调整指标权重,体现校本特征,使指标评价体系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切实的监测、改进和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