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在大学生德育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73 浏览:19799

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时代的发展,在目前的德育教育实践过程中,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传媒手段越显其可行性,同时也存在不足,本文研究学生德育教育过程中引入传媒手段的过程,并提出针对德育教育实际的困境所采取的对策,提升学生德育教育水平,做好学生德育教育怎么写作.

关 键 词:德育教育,传媒手段,过程

大学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储备库,德育教育也是大学生能够成才成德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媒体资源丰富多元,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有了新的形式,这也给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更多的选择及挑战,高校在学生德育教育中引入传媒手段的过程显得愈趋重要.

一、我国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

高校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是大学生人生关键阶段的培养之地,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德育教育应有其时代特点.现在,我国学生的德育内容主要分为三大部分:思想、政治及道德.在进行相应的内容处理上,较为枯燥,多数为传统的说教灌输,且德育教育手段呆板,基本上是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如黑板报、校报、广播等,受众多为被动接受,缺少主动性.由于德育教育针对性不强,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身情况各不相同,性格各异,而我国高校传统德育教育中过程大众化现象普遍存在,注重的只是学生的共性发展,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德育思想的形成.

二、学生德育过程中引入传媒手段的可行性分析

从1994年开始,我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传媒大军又添一新成员.如今,传媒主要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目前包括纸类(新闻纸、杂志)、声类(电台广播)、视频(电视、电影)及网络类(电脑视频).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传媒已深入影响到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一些新兴的传播途径如手机短信(飞信)、视频新闻、微博、微信等已成为年轻人接触信息的第一来源.

基于上述背景,如何进行正确的引导,特别是运用这些新媒体手段变弊为利,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如此,在校园德育工作引入传媒手段上有了一些发展,且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引入的传媒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发展.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新兴的传媒工具,如博客、微博、飞信、、微信等.一些学校开设微博,成立传媒部门,开创手机传媒,部分省份教育厅也下发了加强政务微博建设和管理的意见,这使新兴传媒的形式运用在德育工作中更加规范.这样一来,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引用新传媒手段有其优势:

1.趣化性.新传媒的特点便是集新鲜、生动、趣味于一身,时代的进步,当今学生对新传媒较易接受.教育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新传媒这个优势,也必将被德育教育所运用.

2.一对多.在新传媒手段下,德育工作可以实现一对多,这大大节省了德育工作者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如运用校报、校园网、微博等,达到了受众多,内容丰富多样,而且综合运用传媒的手段,可极大增强德育教育的覆盖面.

3.一对一.德育教育在运用传媒手段过程中也可以做到一对一,这归功于科技的进步.如一些活跃在德育基层的辅导员利用、飞信、微博等聊天工具与学生进行沟通,并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打破时空限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如此一来,就将有利于减轻我国德育教育大众化的弊端.

4.时效性.在当今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时效性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德育教育离不开对当今时事热点的解读.采用传媒手段可改变传统的口口相传的滞后性,随时随地开展德育工作并没有障碍.如笔者所在高校广东医学院共青团开设了飞信"广东医团讯",不定时地向广大的青年团员发送实时消息、哲理感悟等信息,使学生们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时事,增长阅历,提升境界.

5.潜移默化."随声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也是传媒手段的一个写照.生活中传媒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传媒具有很强的告知性,我们只要抓住宣传的主旋律,就可以引导受众做出正确的认识.德育工作加入了传媒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各种思想及精神,并对一些社会关注事件进行全方位的剖析,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

6.互动性.在德育工作中,采用一些特定的传媒工具,较易增强互动性,如开设的微博在发表一些信息时,可以引来同学们的评论、转发,德育工作者再根据同学们的评论情况,给予回应.而且比起传统手段,借助网络的平台,德育工作者与学生间更易畅所欲言,在互动中更有效提升学生的德育水平.

7.深入性.曾经有位辅导员很成功地处理过这样一个案例,学校考虑到宿舍的有效利用,将面临实习的大四学生混编至低年级宿舍,由于先期解释不到位,造成了学生的诸多误解.一些学生表示不解,并言辞激烈地质问辅导员.面临这样的突发问题,这位辅导员便连夜写了一篇博文,将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地清清楚楚,学生们看完后大多表示非常理解,并也留言表示支持.此事例就说明了在德育过程中,传媒手段有助于进行深入性工作.

三、引入传媒手段的不足

德育的主要任务是提高青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期社会主义接班人.但引入传媒手段不当时,就容易引发一系列问题.

1.内容易失控.德育工作必须围绕主要任务展开,但由于传媒手段的多样及参与人员受其自身水平的限制,容易造成一是内容与德育任务相偏离,二是编辑内容易带有主观倾向,缺少客观性,三是内容繁多,使受众出于信息的浪潮中,学生易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对从其中吸收真正有用的东西增加了难度,四是易受当时社会热点的影响,集中于热点问题,而忽视一些必不可少的德育宣传.

2.技术的弊端."大众传媒制作手法的直观化、形象化和快捷互动性的结合,致使传媒德育功能的明显衰减,既使人们依赖于传媒的感官刺激,回避思考,养成了人们的思维惰性,也便得一些原本具有祟高教育意义的教育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与媚俗化,进而削弱了其应有的引导教育激励功能"①.这正是体现了技术的两面性,从而增加了传媒手段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难度.3.学生主动性不强.这是一个参与性的问题.传统的德育教育存在着大众化教育的显著特点,大班式教学,致使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同样,新传媒也回避不了这个问题,在运用传媒手段进行德育工作时,传媒的自身主动性与受众之间的被动接受形成对比.

4.与实践结合度不够.德育教育中宣传工作占很重要的位置,但实践对德育工作的助推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传媒手段生动活泼、感染力强、易接受,但线下与德育实践工作结合度不够.

四、针对传媒手段不足的对策

当然,传媒手段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是必定的,但如果正确运用传媒手段,灵活掌握各种传媒手段的作用,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1.坚持导向."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我们是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德育工作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不会偏离方向等坚持德育内容的完整,保证思想、政治、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均衡完整;注意区分思想、政治、道德问题的界限,在进行此类工作时可采取:对思想问题,要加强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道德问题,要明确底线,不回避重引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②只有坚持导向,才能正确把握方向,从而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工作.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在运用传媒手段进行德育工作时,内容切忌大空泛,需贴近实际生活,内容可由大入小或由小入内,内容应回归实际与有特定的升华,着实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3.规范管理,加强监管.管理是发挥传媒在德育工作上作用的有力保障,监管是长久规范运营的调节器.建立系统化的德育宣传体系,不留盲点,全方位多角度的进行德育教育.尤其是各高校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体系,如宣传栏、微博、校报等,创新发展特色传媒形式,力求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力求使德育宣传深入人心,取得成效.

在高校中,可制定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融合各宣传职能部门的资源,校级宣传部门指导成立学生宣传组织,开展自上而下的德育教育;整合各种新传媒工具,有针对性的设立传媒平台,如校院级网站、微博等.对于一些院校开设的微博及学生组织的微博、博客等,若规范这些承担德育教育任务的传媒工具平台的管理,并予以监督审核,有助于促进德育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各负责单位或个人在运用这些工具时,应明确目标与原则,抵制不健康文化的传播,不应把量关注度作为运用依据.

4.增强互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当德育教育引入新传媒手段,不仅仅应在内容优化上做功夫,新传媒本身的互动性也应充分挖掘,如采用校内网宣传,可发展校内论坛BBS的发展;微博可适当增加互动的节目,如德育知识竞猜.互动性的传媒手段,可以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与实践相结合.我们承认理论可以指导实践,我们也反对缺乏实践的理论.对于德育教育,理论教育是其主要的教育内容,当引入了新传媒手段后我们可利用新传媒的优势,把德育教育更好地延伸到实践中去,同时根据实践中的经验来丰富理论.

根据德育工作的需要,借助新传媒手段进行一些活动的号召,目前出现的例子也不少,如某校部门微博发布一身患重病的学生,急需救助,号召大家转发和资助.这不仅能帮助到困难的学生,也能通过这个活动唤醒大家的爱心,提升道德水平.在德育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也可采取诸如此类的形式.

虽然目前对在德育教育中引入新媒体这一新生事物的研究还较少,整体水平也仍属于探索阶段,但让德育教育更加丰富有趣,已经得到教育界的普遍共识,而且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一问题必将越被教育界所重视.随着科技的不断前进,和我们德育工作者的不断尝试和努力,新传媒手段也必将会更好的为德育工作进行怎么写作.


注释:

①夏义,《试论大众传媒的德育功能》,《探索》2000年第5期,80页

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253-2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