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就业影响因子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948 浏览:117089

2013年高考成绩刚刚出来,我就接到了不少老家亲戚打来的,大多是咨询家里孩子报考院校和专业的问题,关心最多的问题是:读这个专业(学校)好不好找工作?工作!!这是每一个即将走进大学殿堂以及已经处在塔里的学子最为关注的问题,而对于即将走出本科校门却选择考研特别是跨专业考研的学生而言,最直接的推动因素莫过于就业了.

大多数考研学生选择金融学专业的原因在于金融学专业较好的就业前景.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以为,在一个名校读几年金融,毕业后一年就可以拿几十万的年薪.这种想法就是孤立地看待金融的就业问题了.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金融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因为这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脱离具体的环境而纯粹地看待就业问题是没有多少意义的.金融学专业的就业好坏并不是一个简单的“YES”或“NO”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一系列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例如学校名气、导师情况、个人经历等.本文将从不同的影响因素来分析金融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决定了大多数金融学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

TOP1:学校名气

2013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件――《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怎么写作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文件出台以后,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随后的招聘会上,企业、单位的招聘简章中对应聘者学校“出身”的要求还真是不见了.按理说,这个文件的出台是好事,特别是对本科和硕士学历非“211”“985”的学生,这个文件等于给了他们一个与重点院校的学生同台PK的机会.但事实上,这个文件可能只是让非名校的学生多“浪费”了一份简历而已――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依然会优先考虑名牌大学的学生.毕竟教育部的文件不是法律,纸上不写明的“歧视”并不代表用人单位在操作上不存在.


本文无意辩论名校与非名校的学生究竟是否存在差别,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客观事实:就业时名校学子确实占有优势,不管是起点还是平台,差距在你踏进校门的第一步就拉开了.那么,对于金融学来说,学校名气究竟是如何影响就业的?

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985”院校和“211”院校中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第二层次是其他“211”院校和地方性财经院校,如云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其他本科院校则属于第三层次.这里不讨论专科和职业学校.

由于金融学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是银行,因此下面以银行为例来说明用人单位是如何招聘的.

银行一般分为总行、省行、地市支行以及县级支行,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又可简单分为管理岗和业务岗.在教育部“严禁就业歧视”文件出台前,银行的招聘简章上通常会明确说明:总行招聘要求应聘者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甚至直指清北复交;省行的招聘条件在总行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到“211”院校和地方财经大学;地市支行和县级支行会在省行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到普通综合院校.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是条件放宽了,并不代表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一视同仁.例如,山东的银行在招聘时出于各方面考虑会给山东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的学生同等的应聘机会,但这并不代表给了他们同等的录取机会.

重点院校、专业型财经院校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校友资源.重点院校的校友在财政部、银监会这样机构任职的不在少数,左图给出了在金融业比较知名的人士及其毕业的学校.另外一方面,负责企业招聘的人员一般也是名校毕业,因为他们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档次.当你去应聘时,考官是你的校友甚至有可能是你同专业的学长,那效果就真是事半功倍了.

TOP2:导师

研究生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只有两个:研究生秘书和自己的导师.研究生秘书有点类似于本科的辅导员,专门负责处理院里各种繁杂事务,至于导师,那具体情况就因人而异了.

研究生导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科研型和实业型.

科研型的导师一般每天沉醉于最前沿的科研问题,手里一般都有一两个比较大的科研项目,在科研上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会定期(每周或每月等)开一次“研讨会”,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上报告自己这段时间的科研心得;到了研二会要求学生每周报告毕业论文的相关情况;到了研三,对于立志考博的学生,科研型导师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会作为你的推荐人,甚至可以让你继续做他的博士生,但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这类导师往往就“爱莫能助”了,除非导师的科研项目与企业有合作,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在学生就业时说得上话.

实业型导师不同于科研型导师,这从年龄就可以区别出来,搞科研的导师基本上可以分为年轻的和年长的,实业型导师一般都处在这两个年龄段中间.他们或者在学术上已早有建树,从而能够走出学校,为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出谋划策,或者是学校在大型企业外聘的客座导师,例如不少银行的行长,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等.遇上这类导师,想考博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了,但是对于想就业的学生而言就好处多多,有银行行长或者公司董事长的推荐,找工作会轻松很多.

TOP3:实习经历

说到实习,可能读者感觉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就实习嘛,随便找家单位待两个月不就行了?有这种想法的同学,我只能说你有那两个月的时间还如不去做做研究.

研究生的实习不同于本科生的实习,本科生不管是学习还是实习都以基础性的居多,但研究生不一样,它针对性很强,尤其是实习.那么,研究生怎样实习才能对就业最有利呢?

首先,看实习单位的知名度,能去总行实习的不要去省行,能去国有银行的不要去不知名的小银行.实习也是一种工作经历,这对于你很重要,在好的单位实习也是一种资本,因为不是谁能都去的.

其次,看实习的方向和自己的就业方向是否对口.如果你没有做老师的打算,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再做什么家教了,这是本科生做的事.最后,看实习的期限.实习期限在两个月内的基本就是做后勤工作,学不到东西,要想确实掌握一些知识,实习期至少要在一学期左右.

TOP4:过硬证书

提到证书,可能每个人在简历上都会写上那么一两本.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证书就像你大学拿过的各种获奖证明一样――没有,万万不行;有了,也未必行.没有这些证书、证明,用人单位会怀疑你在上学期间忙的是什么,但有了这些也没用,因为大家都有,用人单位


关于金融学论文范例
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这些证书的含金量和实用性.

只要不是用人单位明确要求的,像那种自己都感觉可有可无的证书在应聘的时候就别拿出来了,如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规划师、普通话证书之类的,自己留着纪念吧.但有一些证书是用人单位要求的而且非常容易考过的,这类证书一般就是“从业资格证书”,有了证才有“资格”做这个事.比如,证券业要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业要求“银行从业资格证”,做会计要求“会计从业资格证”.对于研究生而言,用人单位可能会适当放宽条件,比如许多银行都是录用之后统一要求员工参加从业考试,所以这类证书是可以拿出手的,但很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那什么是过硬的证书呢?如CPA(注册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等.哪些证书在金融学专业领域内含金量比较高?比如CFA、CIIA(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等.但这些证书大都需要分级考试,并且对工作经验也有要求,考试费用不菲.拿考试费相对比较便宜的CFA来说,每次考试的报名费和书籍的费用大概要花费到1200美元.对于在校生而言,考证一定要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关,若从事投资领域,可以考CIIA,从事金融分析领域可以考CFA,从事保险行业可以考保险精算师.最后再说一下CPA,这是我国的财务、会计、金融类较高级别的考试,但费用很低,报名费一般不会超过200元.如果打算去会计事务所,这个证原则上是必须的,并且从工资上看这个证是有附加的绩效工资的.从招聘情况来看,不少单位的财务岗和投资岗都会标明“有CPA证书者优先考虑录用”的字样,这个证是加分项.除了以上所述的证书,较好的托福、雅思成绩也属于“加分项”.至于四六级证书,在研究生阶段的价值和从业资格证差不多.如果研究生毕业时,连六级甚至四级证书都没有,那你找工作首先需要的是勇气.

小贴士

1.在研究生阶段,许多导师都会给学生引荐实习单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多数导师引荐的单位都不错,而且在就业时应聘该单位成功的概率会很大,特别是有些单位在招人之前会专门询问实习的学生是否愿意留下来.

2.实习不要计较工资.实习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小贴士

问题一:金融专业硕士在就业上是否会受到歧视?

答:不会.从培养方式来看,学术型硕士是研究型,专业硕士是实践型;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专业型研究生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部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能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培养的过程中,其导师一般都是企业家或商界人士,在完成基础课程之后学生会被要求参加实习,会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代替毕业论文;而学术型研究生在学完基础课程之后会就自己的所学进行创新性研究.因此,定位的不同决定了金融学专业硕士在就业上的优势.

问题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关联?

答:没有绝对的关联,研究的方向不会决定你的就业方向,但若能和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联系,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问题三:作为学术型研究生,该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上还是实习、考证上?

答:如果想考博,更多的精力可放在前者;如果想就业,尽量抽出时间来考证、实习.

问题四:研究生在就业上是否比本科生有优势?

答:总体来看,金融学硕士与金融学本科相比是有一定优势的,特别是从长远职业发展来看.但优势是相对的,提高自身水平才是硬道理.

问题五: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大概是多少?是否真是“传说”中的高工资水平?

答:以行业来比较,金融的薪酬水平是仅次于软件行业的,但值得注意的是,金融行业也是“贫富差距”比较大的一个行业.对于刚入职的来说,基本上年薪都在6~10万元,外加约工资一半水平的年终奖,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不确定因素就多了,收入也会出现分化.表1是科锐国际人力资源中心发布的2012年《行业雇佣市场与薪酬分析研究报告》中关于金融典型职位的薪酬水平,可以作为参考.

问题六:对于金融学专业而言,不同学校、不同银行、不同岗位的薪酬差别能有多大?

答:对于刚入职的新人而言,薪酬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不管是银行还是证券公司或者会计事务所,用人单位只关心员工所能创造的价值,而价值的创造在于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不断地学习创造.另一方面,薪酬并不能说明全部的问题,例如四大国有银行(工农交建)相比股份制的小银行,工资要低一半,但四大行不需要新员工每月去拉存款,而存款是小银行生存的根基.四大行相比小银行的另外优势在于其与国际接轨的培训、管理模式、管理经验以及在工作过程中建立的人力资源优势.另外,四大行是国有的,在福利等隐性待遇方面要比小银行稍好,而这些都是工资上反映不出来的.最后说一点,作为初入职场的“菜鸟”,最不应该看中的就是入职工资水平,而是这个平台,能否利用这个平台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行价值创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若干年后的薪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