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立班级德育日历,实现班级无痕德育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402 浏览:119898

【摘 要】近年来,节日越来越多,年轻人对此乐此不疲,商家更是乘机造势,促销牟利.西方节日越来越“物质化”“娱乐化”,而传统的中国节日则越来越被人忽视,越来越向“消亡化”“商业化”靠近.而我们的德育,也存在德育资源的“无序化”“空洞化”和德育形式的“单一化”“被动化”,对学生成长极为不利.故笔者思考,提出“德育日历”,“指利用中西方广为流行的传统节日,了解其由来的美好故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作为德育资源加以整合、创新、分层,结合学生的心灵发展特点按照时间顺序以主题德育活动的形式进行重新设计,从而开展班级德育系列活动.七年级,认识了解、合作感悟,德育日历故事化;八年级,深入体验、对话启发,德育日历活动化;九年级,拨动心弦,自省成长,德育日历升华化.七年级德育日历让学生找到归属,悦纳自我,八年级德育日历让学生心存感恩,勇担责任;九年级德育日历让学生放飞梦想,实现自我.


【关 键 词】中西方节日德育德育日历

一、问题的提出

1.传统节日的“名存实亡化”“商业化”

11月11日,被称为“光棍节”;1011等于loli,于是网友们把10月11日当做萝莉节等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升也在情理之中,这些“新兴节日”的爆发和涌入,就迎合大众的这种心理,也就产生的巨大市场.有网友放言:“把除了清明节以外的所有节都可以变成情人节,所有的节日(包括自造节日),都可以变成购物节”.儿童节时,写玩具送小孩;重阳节时,写保健品送父母;中秋节,写月饼送亲友;情人节是情侣们的狂欢.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有着其独特的文化遗产、文明积淀的传统节日,却越来越商业化,充满了铜臭味,其节日文化似乎早已沦陷.

传统节日在受到“新兴节日”严重冲击时,我们的学生也未能幸免.他们对很多节日的了解与感受仍相当有限,对节日民俗活动的理解存在表面化和追捧倾向,相关可接受与参与的节日民俗活动内容也多为单调与零散的,大多孩子只是从大人的口中粗略与简单地了解一些相关内容.传统节日留给他们的印象也不过是放检测、吃饭、购物,所能做的就是无聊地在家看电视玩游戏.

2.西方节日的“物质化”“娱乐化”

相比一些传统的中国节日的名存实亡,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却在中国越来越流行.有人说,传统节日被我们过成了放检测吃饭购物,西方节日被我们过成了约会逛街狂欢.这一点在我们的学生们身上也有体现,圣诞节、情人节时,学生之间纷纷互赠卡片,有的甚至送花送巧克力.而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呢,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的确,不是这些节日没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是我们都没把它的内涵过出来.而这些现象日益扩散和影响生活的今天,我们发现成人的“物质化”、“娱乐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改变着我们的学生.

3.德育资源的“无序化”“空洞化”

德育似乎在我们的教学中非常受重视,小学讲,中学教,大学讲.但是看我们一线班主任的德育现实:这周上级文件要求检查“学雷锋”活动,于是雷锋“三月里来四月走”;这周学校德育要求“保护环境”,于是班主任手忙脚乱查资料下课件,班会课上走一遍;这周上级没有规定德育主题,于是班主任愁眉苦脸互相询问“今天班会课上什么”,最终可能就是东拉西扯班级琐事半节课,分秒必争讲练习半节课等很多时候,班主任的德育就是这样忙着应付上面的要求,没有自己的时间思考.这样的德育显得“无序化”.

于是,没有时间思考的匆忙准备的课件、资料,囫囵吞枣一遍,就匆匆走进课堂.于是课堂上一遍遍的爱国主义教育、一遍遍的理想教育,对学生而言,就像是在头顶上飘过浮云,空空的没有刻进心理,自然也不可能苛求其外化到言行上了.这样的德育显得“空洞化”.

4.德育形式的“单一化”“被动化”

在以学生学习成绩衡量教师、学校教育质量,以分数评价学生发展好坏的升学考试导向下,很多时候教师根本没有精力去规划德育课程,丰富德育内容,寻找合适的德育形式,发挥其应有的教化功能.如初一的“学雷锋”活动和初二的“学雷锋”主题班会,可能并没有什么层次上的递进,活动上的深入,其结果往往是喊喊“学雷锋”的口号,走走过场,学生表面上知道“学雷锋”,思想上心灵上并没有触动,这样的德育就成为一种摆设.长期的“高空作业”,导致我们偏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学生作为一个人本身的人文和人格修养的营建却显得声弱力薄.最起码的生活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匮乏,使我们的部分学生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我们的教育更像是圣人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对于大多数受教育者而言,他面前悬挂的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目标,缺乏必要的具体行为指导,这样,就使受教育者对德育目标产生距离感,甚至造成双重人格.

二、班级德育日历的理念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第二十三条规定,中小学校每年应当结合国家的重要节日、纪念日及各民族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并逐步形成制度.

翻开日历,一年之中每个月都有一些中国的传统节日或西方传统节日或国际上的一些节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蕴涵着我们民族独特深层的精神价值观,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而西方传统节日及国际性节日(纪念日)也都有它自己的由来和文化内涵,如何挖掘这些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抓住其精神价值,融入我们日常的德育活动,使之成为我们的德育资源,笔者作了粗浅的研究和实践,故提出“德育日历”.

(一)德育日历的概念界定

所谓“德育日历”,指利用中西方广为流行的传统节日,了解其由来的美好故事,挖掘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作为德育资源加以整合、创新、分层,结合学生的心灵发展特点按照时间顺序以主题德育活动的形式进行重新设计,从而开展班级德育系列活动.德育日历可以避免德育内容的无序化和空洞化,避免德育形式的被动化和单一化,有益于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真正有可能努力去实现《中学德育大纲》上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热爱祖国,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学习;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讲科学,不迷信;具有自尊自爱、诚实正直、积极进取、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和一定的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二)中西方主要节日的德育整合

依据《中学德育大纲》,我们针对这些节日的内涵特点归类,确定初中阶段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为主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三、班级德育日历的实施

(一)七年级:认识了解、合作感悟,德育日历故事化找到归属悦纳自我

七年级的学生,跨入初中,新学习环境、新认识的教师和同学,新的学科,这些使他们产生从未有过的新鲜感受,但不久后,新的生活又是使他们产生了紧张感.新的作息时间、校纪校规,学科增多,作业增多,考试增多,中学的老师不再象小学老师一样对自己细致周到、无微不至地关心,这一切使他们产生强烈的紧张和烦闷.此时,初一学生身体形态开始发生显著变化,身体机能逐步健全,心理也相应地产生变化,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他们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他们渴望独立,但在生活上、学习上仍具有极大的依赖心理,并且由于知识经验还存在局限性,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还处于萌芽阶段,神经系统调节能力也较差,容易受外界影响.如果不顺,易产生挫败感;相反,如果顺利,又易自满.

1.在节日溯源中,无痕适应新环境新人际

(1)对话教师节,共赏师生美德,融洽师生关系

七年级学生,刚入校一周多点,就迎来了传统的教师节.因此充分利用这个节日,开展教师节活动《老师,您好!》.具体过程,第一步,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教师节的来源资料,收集尊师故事,如张良拜师、程门立雪等,收集教师的感人故事,也可准备自己曾经遇到过的或现在的最喜欢的老师故事.第二步,班会课上分享了解该节日的来源,分享老师最打动自己的地方以及尊师故事,感受教师身上的美德.第三步,着重关注那些尊师者,看看他们是怎么做的,给学生以潜移默化地影响.最后,诗朗诵及教师寄语结束.在这样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消除了师生间的隔阂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2)合作中秋节,了解中秋文化,加强同伴关系

迎来中秋节时,七年级的学生经过了大半个月的相处,虽然彼此认识,但是同伴关系并不紧密.因而,以中秋节为契机,开展关于“情满中秋”的综合性活动,让学生分组了解收集中秋节的由来故事、历史、习俗、诗词、歌曲等主题资料,整理做成课件,课堂上展示.在指导学生开展综合性学习研究的时候,其实也无形地引导了学生同伴间的人际交往.学生在互相的合作中,增进彼此的了解,互相帮助,主动关心他人,形成一个团结上进、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同伴间的友好情感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让他们对自己的班级产生归属感.

(3)庆祝国庆节,感受爱国主义,融入班集体

国庆、国庆,不可绕开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小学六年,可能很多同学已经麻木了,除了对放检测有期待,因此,精心设计国庆主题教育尤显得必要.针对初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开展名为“庆国庆,擂台赛”的主题教育活动.国庆的由来等学生可能已了解,因而结合世界其他各国国庆日,用半节课开展国庆知识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了解:不管哪个民族,都有民族主义,都有自己的爱国主义,而爱国,从爱自己爱家爱班级开始.而后半节课举行小型团体游戏擂台赛,如“食指抬人”游戏,在游戏中彼此合作,互相鼓劲,增强每一个学生的团结意识,找到集体归属感,无缝地融入班集体.

此外,通过元旦或圣诞节或儿童节的庆祝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增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打造温暖温馨的班集体.

2.在节日溯源中,无痕撷取美德悦纳自我

(1)游走春节元宵,感受团圆,感受希望

春节、元宵节,往往在寒检测,但是这两个节日也是我们传统节日中几乎最重要的节日,所以还是很有必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因此在第一个学期期末的时候就设计好关于春节元宵节的主题教育方案,布置学生寒检测里去完成,第二学期开学后在班级里交流展示.

春节、元宵节的由来,关于春节“年”、元宵“灯”的传说等,各地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如压岁钱的寓意等,都有值得挖掘的文化内涵,如团圆、希望等.让学生在收集整理、归纳展示、活动反思中,潜移默化地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我们先人的智慧和美德;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元宵节才是中国的情人节”,纠正对七夕节的误读;让学生在感受中汲取自己成长需要的精神力量.

(2)认识清明端午,缅怀先人,感受责任

清明节有很多习俗,如扫墓,清明团子,还会想到风筝、踏青等.但说清明节,要从还有一个已失传的寒食节说起.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在其为执政前流亡在外,靠介子推割肉救他于饥饿中,后来晋文公执政后,介子推携母隐居绵山.后晋文公想请他出山不成,放火烧山烧死了介子推母子.介子推临死遗书给文公嘱其要政治清明.后来以此鞭策自己勤政清明,晋国大治.故寒食节为纪念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而设.

端午节也有很多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说起其由来,有说纪念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也有说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还有说是纪念孝女曹娥,但是不管是谁,这些人物都或以其正直爱国、心忧百姓,或以其刚烈忠孝而永远留在这个节日里.

所以,针对这两个节日,分别设计“缅怀先人”的主题教育活动,透彻了解这两个节日的基础上,重点放在人物上,感受他们身上的心忧天下的责任意识.

(3)感恩父亲母亲,感受亲情,悦纳自我

五月的母亲节,六月的父亲节,十一月的感恩节,三个节日提炼为一个词就是“感恩”.学会"感恩",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学生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因此,在初中阶段,特别是七年级,进行感恩教育尤为重要.十一月份的感恩节,七年级的学生刚进来半个学期,幼稚尚未退去,理性思维正在成长.因而精心策划这次感恩节活动,分为两部分:知识了解《和感恩节相遇》和活动《感恩身边的点滴》摄影展、征文展.在《和感恩节相遇》环节,让学生了解这个节日的由来历史,在世界范围的影响等,并且分享感恩故事,让学生的头脑经过“感恩”风暴的洗礼.在《感恩身边的点滴》摄影展、征文展中,引导学生了解就在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就体现在平常的一句轻轻的感谢里.因而当学生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五月的母亲节,六月的父亲节,就整合成以一次“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围绕父母和自己,制作一本自己的成长相册或自己的成长手册.从出生开始,直到现在为止,童年遗忘部分询问父母,最好父母和孩子合作完成.二周时间准备,完成后班级交流.最后写一篇活动后记来总结.

(4)重阳和世残日,体验残疾,心存关爱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世界残疾人日这两个节日,引导学生尊老爱弱,关爱他人.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小游戏如“盲人拐杖”,引导学生感受残疾人的不便,展示残奥会的片段视屏或照片,感受他们的自强精神.

(二)八年级:深入体验、对话启发,德育日历活动化心存感恩勇担责任

八年级学生,教育界称之为“心理性断乳期”,还有人认为八年级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阶段,八年级学生最难管理,被称之为“八年级现象”.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们认为自己身体上已经发育成熟,心理上也已经成熟,他们自认为什么都懂,渴望独立的空间,不习惯老师和家长对他们的行为约束和管教,对家长特别逆反.他们的情感情绪易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成人感,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

八年级孩子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于是有的学生出现了紧张焦虑自卑等不健康心理,由于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就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逃避说谎破坏暴力等不良行为.此外,因为八年级的知识内容变深变难,使八年级学生学习方面两极分化.有些厌学的孩子就特别向往和迷恋外面的世界,常常和一些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块,或是沉溺于网吧歌舞厅等所.

1.在节日中对话,铺心路,架心桥,搭建沟通平台

八年级的孩子最难管理,对老师、对父母都是充满逆反情绪,甚至有些孩子不知不觉关上了自己的心门,不让老师家长进去.于是,很多时候,要么孩子一直沉墨如金,任凭你磨破嘴皮子;要么,在你面前大吼大叫,情绪激动.

利用教师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以及感恩节,开一堂邀请爸爸妈妈参加“沟通从心开始”的亲子主题班会,写一封给妈妈(爸爸)的信或者在节日时父母先给孩子写一封信,在母亲节时为妈妈烧一个菜,照一张合影等.这些具体的细小的事情,能使大多数学生去做这件事时发现平时发现不了的事,感受到平时习以为常而忽视的温暖.在这样的活动中,加强了亲子间的交流沟通,营造了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在节日中遨游,巧引导,明正误,把摸成长心律

八年级的孩子对父母闭锁,对同伴却有说不玩的话,希望别人理解自己,想寻找友谊,有时却因方式方法而失去朋友,或走进“早恋的”胡同.在他们身上常常引发不良的情绪.故利用节日提高学生的修养,教会正确地待人处事之法,让他们的青春之路走得更顺畅.

如4月1日愚人节,孩子们很喜欢的一个节日,甚至老师去上课,也想要“愚”倒老师.但是,有部分孩子在开玩笑时掌握不了分寸,伤害着别人而不自知,最后自己不受人欢迎,也非常苦闷.因此,设计《做一个幽默的有情趣的人》的主题班会课,引导学生区别,把握待人分寸,做一个受欢迎的人.

如“五四青年节”,了解其来历,明确其含义,引导孩子迈青春第一步.并以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结束,余味悠长.

3.在节日中体验,小课题,大引领,汲取丰富营养

对于我们主要的传统节日,初一已了解了其来历等方方面面.因而,八年级则要找一个小切口,深入节日内部,开展小课题研究.

传统节日文化的综合性,具有浓郁的包容和涵盖特性.从民俗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看,容纳了文学艺术、服饰、礼仪、饮食、宗教、哲学以及娱乐方式、体育项目等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广泛内容,而绝非单一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活动是应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如果不需要,则会被无情地淘汰.如我国传统节日中的春节,其祭祖、团年、百年等活动,清明节的祭祖、扫墓、拜祭轩辕陵、悼念革命先烈等活动,重阳节的敬老活动,以及腊八节的祭祖活动,都充分体现了家人团聚,友人睦处,不忘先祖和革命先烈,尊老孝亲,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的人文主义精神.多数节日里,都有祭祖的传统仪式,直接目的在于缅怀祖先,根本目的在于对后人责任意识的呼唤,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如针对春节、元宵节,设计“红包大调查”、“家庭过年烟花爆竹开支调查”等小课题研究,学生也可以自由选题,总之小而深,去触及一些实际的问题,如“红包――理财”“烟花――环境保护”等,这样才能给学生真正深刻的印象.

又如结合“九一八”纪念日(国耻日),可以让学生“九一八”事变之后,到现在为止,每年是如何纪念“九一八”的,指导学生设计关于“国耻日”的相关情况调查,从中去发现我们现代人的价值观等.

(三)九年级:拨动心弦,自省成长,德育日历升华化放飞梦想实现自我

进入初三的青春期的学生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容易出现对自己学习上没有信心、对前途担心、对父母说教反感、心情烦躁压抑等各种现象.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非常焦急,什么都想做,然后是哪一个也没做好,这样反过来就更使人焦虑,形成恶性循环;有些学生经过努力达不到预期成绩久而久之,对这门学科只能束手无策了,甚至对它丧失了信心;有些学生作息不当,导致睡眠不足,精神不振,白天经常想打瞌睡,学习效率低下,影响了学习的效果.长此下去,许多同学就觉得很疲惫.于是,有些学生转而把目光投向同伴,特别是异性同伴,走进青春期朦胧情感问题的漩涡.进入九年级,因为报名、拍照、体育中考、信息录入等各种原因,课堂时间变得特别紧张,有时班会课时间都不能保证.但是无论多么紧张,我都必须保证每月有一次德育日历系列的主题活动.因此针对上述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让这个阵地保持下去,并且尽可能有效.

1.辞旧迎新,放飞梦想互相支持

辞旧迎新,是春节所蕴含文化精神更为集中的体现.先民们在岁末年初之际,历来保持着总结过去、规划未来的节日传统,以期来年的耕作有更大发展和更好收成.同样,在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之际,历代文人墨客、政治家也会保持这种良好愿望.例如,王安石的《元日》一诗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诗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时人庆祝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作者除旧布新决心变法的政治豪情,被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

因此,针对九年级的孩子,引导他们设定自己的升学目标,并激发出豪情壮志,予以班级园地张贴,然后团体活动“背后留言”,互相鼓励,感受同伴的力量.

2.重阳登高,甩掉焦虑增加自信

初三了,真的没什么时间出去玩,但是我还是坚持班级同学在重阳节前后,选一个周末时间,组织班级登山活动.远的可以爬十里郎当,近的就爬玉皇山、宝石山.因为中考其实就是一次爬山,在汗水的挥洒下才能到达顶峰,欣赏无限美景.通过爬山,让学生明白:高山,我能征服你;中考,我也能赢.

3.“七夕”正名,排除干扰,锁定成功

学习的紧张并没有压抑青春的萌动,反而在这样的压力中,一些同学转向这片青苹果乐园寻求安慰,结果当然也是引来父母老师的发对,学生各自的成绩也一路下滑.鉴于此,重提七月初七七夕节,让学生进行节日溯源,通过查找资料,还原节日本意,我们发现七夕节根本与情人节无关,现在把它当作情人节过,是对七夕节文化的亵渎.七夕,实为乞巧节,主要不是用来祈祷得到爱情,而是祈求姑娘们能拥有一身好手艺.我告诉孩子们,试想这些姑娘拥有了一身好手艺,那些“君子”会视而不见,不来求亲吗?所以,引申开来,七夕其实也是表达完善自身修养的一个节日,一个关于成长、梦想与努力的节日.

那么,对于我们初三的同学来说,实现自己的梦想――考上理想学校,摘取一个未成熟的青苹果,哪一件事情更重要,更紧急呢?青青的苹果需要我们等待,而中考没有时间等待了.读取“七夕”的本意吧,祈祷自己拥有一身好本领,为此努力,为此梦想,为此而成长吧.

四、德育日历的实践意义

1.引导学生感受了中西方节日文化魅力,于无声中受到德育熏陶

设计丰富且鲜明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将德育渗透于集体活动、环境创设、区域创设等领域内容之中,使之生动化、具体化、多样化、情感化、游戏化、层次化,引领学生对中西方节日认识的回归,让孩子真正喜欢上这些节日,并能快乐地游走于节日的活动之中,体验节日文化所隐含的亲情、友情、和美、团圆等文化情结,进一步丰富他们敬老、友爱、勤劳、善良、感恩、回报等健康情感,促进认知、情感、行为的互动发展.

2.开发了教师的智慧,丰富了班级德育的内容

德育,它没有现成的教材,但它的设计与实施也必须要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支撑.传统节日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具有重要的价值,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有积极丰富的养料.实践中,教师的智慧得到了大大的开发,将之与德育活动紧密联系,设计出了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经验,具有时代气息、行之有效的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

3.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上网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大大提高了对节日文化的了解.同时,在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能经常带着问题思考,不仅引发了他们学习的愿望,促进了自主探求知识的,还提高了他们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了观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本领,成为一种探究的过程、选择的过程、创造的过程,也是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乃至正确世界观逐步形成的过程.

五、实施德育日历的反思

1.德育日历的实施,让班主任在进行班级德育时,心中有蓝图,并使每一次的德育不是突兀的开始,而学生也清楚到什么日子,我们可能要探讨哪一个节日,自然无痕对接.

2.一系列德育日历实施下来,好处不言而喻,个人觉得如能作为校德育校本教材,集合其他老师的力量,对这些德育日历系列活动加以修改完善,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期待有这样的时候.

3.德育日历的实施策略上,初一初二重点展开,初三结合学生实际心理需求开设.初一故事化,突出适应和自我感悟;初二活动化,突出感恩和责任意识;初三心灵化,突出梦想和坚持品质.每个学年的德育日历,所选的节日基本都有所微调.

总之,这次德育日历的实践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留待以后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