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培养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201 浏览:46087

【摘 要】当今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大学生中的成人大专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以往对成人大专学生研究较少.文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总结了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探索了导致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成人大专人文素养

高等教育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而高技能人才不只应具有高技术,还应具备相应的综合素质,包括复合型的理论知识、综合职业技术能力、职业创新与独立学习能力、管理与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上仍然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才轻通才,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轻多样,重做事轻做人的问题.在此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礼仪修养、身心素质的提高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如今的大学某种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素养的缺失,特别是成人大专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加强素质教育也是世界高等成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的趋势,因此如何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成为最迫切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学生中比例较大的成人大专学生没有相关的研究.本文通过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的问卷调查,总结了当今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基本状况

1.研究对象

从某校成人大专学员2008、2009级统招生中随机整群抽取221人作为调查对象.回收有效问卷221份,回收率为100%.其中,2008级101人,2009级120人.文科121人,理科100人.被试男生66人,女生155人,平均年龄20.03±1.39岁.

2.研究工具

(1)症状自评量表(SCL-90),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该量表由9个因子组成,分别是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一般认为因子分≥3分,被测试者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

(2)自编成人大专人文素养问卷,包括除了心理健康素质以外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思想政治素养、体育素养问卷等三部分,共60题.

(3)相关公共课程开设现状调查问卷,共10题.

3.研究结果分析

(1)成人大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全国水平较好,但仍然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其中位居前五位的因子是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和抑郁,在性别、专业、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专业和学校满意度与各因子存在明显相关性.

(2)成人大专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较低,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礼仪知识匮乏.特别是成人大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宏观认识,不清楚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在微观层面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哲学、文学常识、历史常识、古代、传统节日、名族风俗、基本礼仪等缺乏系统的认识,但仍然有25%的学生表示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58%的学生有一点点兴趣.

(3)部分成人大专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积极,缺乏为自己理想而努力的动力.普遍认为当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较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认为诚信很重要,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是有责任感的人,但部分同学偶尔存在考试现象,缺乏法律意识;经常为今后的就业和前途担忧,希望学校能够给予就业技巧方面的指导.

(4)大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明确的认识,选课带有兴趣性,缺乏积极主动性,对现开课程和教学方法不满意.希望增设健美操、网球、游泳等科目,自主选课,并希望完善学校体育场馆等.

总体来看,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存在不足.对于现开课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认为教学内容枯燥,对于教学方法存在不满,更希望通过实践课程以及多媒体的使用等途径开展课程.

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1.培养模式的错误定位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对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及途径、培养条件及环境的系统组合.[1]在人才培养目标和价值取向上,我国高等教育仍然存在着重科技轻人文,重专才轻通才,重知识轻能力,重统一轻多样,重做事轻做人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综合以往的研究,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工学结合、产学结合、“2+1”模式等.而这些模式主要以能力为本位,针对人才培养模式中各个环节的改进,特别是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实用技术课的开设,并关注非职业技能课程的开展,而人文课程体系并不健全.在此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思想道德、礼仪修养、身心素质的提高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如今的大学某种程度地存在着人文素养的缺失.

2.成人大专学生本身的特点

以往的研究主要针对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学生中比例较大的成人大专学生没有相关的研究.成人大专学生作为大学生中特殊的群体,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相对来说,成人大专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缺乏较强的学习动机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上就业导向的培养模式,成人大专学生一般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大多数成人大专学生的职业技术操作能力比较强,但是人文素质包括职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缺乏,主要表现为工作责任心比较差、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表达沟通能力较差、学习态度消极、厌学、心理问题较多、承受挫折的能力较低、焦虑、抑郁情绪严重且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3.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缺乏针对性

成人大专学生具有独特的特点,课程设置与实施方案应该具有针对性,然而当今成人大专学生课程设计及实施方案与普通高等教育无异.而且思想道德、心理健康、传统礼仪等人文素养大多与公共课程有关,但大多成人大专院校只是注重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教学,缺少人文素养的课程,即使部分学校有思想政治修养、体育健康、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等课程,但只是作为选修课,并不重视,而且课程具体实施方法也是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脱离,导致学生厌学情绪严重,相应的人文素养课程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4.社会环境的错误导向

所谓社会环境,是指成才主体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它主要包括时代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人际关系环境等.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人才成长情况迥然各异.时势造英雄,社会环境对我们职业生涯乃至人生发展都有重大影响.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地位逐步确立,同时,西方的各种思潮也不断涌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网络快餐式文化的蔓延,社会缺乏人文氛围,导致个体注重利益且急功近利,道德观念淡薄,人与人之间缺乏关心,个体责任感缺失,再加上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增大,升学率和就业率导致学校和个体只注重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升.

5.人才评价模式的片面性

当今社会就业导向是高学历,高职称,轻能力,重实践,轻人文.学历是跨进就业门槛的重要条件,而人才评价机制和学校教育质量都采用定量化的评价方式,以及应试教育采用以高考为主要人才选拔方式,学校为了提高学生升学率及就业率,学校教育也偏实践轻人文,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从而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缺乏,高分低能,无法适应并胜任工作.[2]另一方面,企业招聘导向开始转向有经验人士,歧视应届毕业生,从而产生恶性循环.

6.反馈机制缺乏

十七大报告提出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从根本上讲,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学校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就业者的单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通过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状况来衡量.而当今学生从学校毕业后意味着学校教育阶段的结束,但是学生走向企业后,在工作中的表现似乎与学校无关,在工作中的表现包括优势与不足很少反馈回学校,学校也很少关注学生就业后的发展,导致实践和理论教育的脱节,教学和实践无法相辅相成.这样,小到一个学校,大到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的培养质量就无法检验,国家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已经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就业导向,亦无法衡量.[3]因此,构建企业——学校双向反馈机制,特别是弥补学生就业后的情况反馈机制尤为重要.

成人大专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对策

1.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正确定位

孟夫子曾对人才的培养层次和规格作过以下说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大文学家、教育家张载曾这样描述过人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针对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加强人文素养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由于教育的太专门化所造成的科学与人文的分裂现象,改变各专业人才的“单向度”倾向,成人大专学校人才培养应该加强科学素质与人文素养的相互结合、相互渗透,使21世纪高校所培养的学生既有科学素养,又富人文精神,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健全人格,做到知识、能力、素养全方位发展.这将是我国走向真正意义的现代文明的可靠保障.

2.提高成人大专学生对自身的要求和明确定位

由于成人大专学生的培养时间短,与就业之间缺乏缓冲,用人单位要求成人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因此这种模式要求成人大专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职业技能,包括职业技术能力和人文素养.一方面学校可以以就业为导向设定成人大专学生的培养目标,根据成人大专学生学习心理特点设置课程.另一方面成人大专学生明确自身定位,了解自身要就业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素质,然后有针对性地选课和学习,使成人大专学生为胜任工作而积极提升自身综合职业技能.

3.调整课程设置及实施方案

从成人大专学生公共课主要是思想政治课、心理健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及大学生体育课等四个方面的开设入手,从课程内容的设置、课程讲授方法、教学反馈与评价等的改进来提升成人大专学生的人文素质.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加切合实际,更加丰富生动;在课程讲授方法上注重实践应用、案例分析、模式教学、教学影片、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专题训练等模式的应用,辅助以理论讲解,丰富课堂,提高课堂质量;教学反馈与评价方面,适当减少期末统一考试、考核方式,采用专题结束后考核、实训考核等方式,特别是传统文化礼仪、体育等方面,可以采用专题培训班课后考核的方式,使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灵活化.另一方面注重人文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人文校园文化,提高人文氛围.

4.树立正确的社会环境导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在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5.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机制

人才评价机制要社会化、多样化、分类化、恰当化,人才评价要从人的知识、能力、品德、绩效等方面全方位地评价,《人才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通过实践检验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根据德才兼备的要求,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各类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大力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4]可以看出人才评价标准从唯学历、唯职称到重能力与潜力、凭业绩与贡献、看心态与品行,从单一走向多元的评价体制.

6.建立企业——学校双向反馈机制

沟通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高等学校是在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就只能走“开门办学”的道路.一方面,作为学校的就业职能部门,应该主动地走向社会、深入企业,了解现状和需求,把有关信息及时地反映给学校有关部门;作为社会,特别是企业来说,也可把自己的需要及时公布,以帮助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提供决策信息.另一方面,员工在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业单位也应及时反馈给培养学校,以便于培养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在用人单位和培养单位双向沟通机制的协作下,人才培养才能符合市场需求,相助相长.[5]


学生就业后,可以通过就业单位调查、毕业生就业情况问卷调查等方式,通过对其一定时间的工作实践来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发展状况、跳槽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已经工作的毕业生对学校教学管理及就业指导方面的意见等,完善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