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对话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913 浏览:70309

摘 要: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让课堂更加鲜活.

关 键 词:语文教学;课堂对话;学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44-01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曾言:“教学的本质意义是交往与对话”.但是,在当前小学语文课堂上,表面热闹精彩而无实质意义的离题对话泛滥,教师个人高屋建瓴的独白式的对话犹存.这一切,使得课堂教学中对话成为一种形式,也使得教学走向低效.

一、课堂教学必须要以师生“平等”为前提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平等”的方式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权威教学”到“共同探讨”的转变,把自己当成是学生学习的助手,一位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进入平等的对话氛围,享有平等对话的权利,这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条件.

在对话的过程中,对同一篇课文或同一个问题学生常常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学生的理解相互之间对立的,有时甚至是教师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此时教师就应放弃“权威”的表决权,避免终止对话的结束.及时抓住理解上的不同,让真知在分析辩论中展现.比如我在教学讨论平民总统孙中山问题时,让同学们对孙中山的精神进行点评赏析,本意让同学们了解孙中山的以天下为公、甘于淡泊的精神,从而将这种精神贯穿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没想一位同学却说:“老师,我认为孙中山的某些精神在今天是有些不合时宜.”当时大家都一楞,我并没有当场否定他的发言,而是让他继续,他说:“老师,比如他的甘于淡泊的精神,在今天来看,用在生活上还是适合的,但用在学习上、工作上就不行了,尤其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如果一味的甘于淡泊,我想很难在这个社会上生存.”

我听完,带头为他精彩而富有时代精神的发言鼓掌,并让其他学生即兴发言展开对话,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对文学作品中人物进行点评赏析时,要一分为二,要用辩证的观点.这种对话,不仅体现了对课文理解的多元化,而且学生在乎等的精神氛围同成长.

二、要努力打开学生闭锁的内心世界

小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的恰到好处.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命题作文《我家的男子汉》时,选择了一个好话题,即: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这个较好的话题,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一个氛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这个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

三、紧扣疑点,适当点拨

真实的课堂对话从学生质疑、寻疑、解疑开始.课堂上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学习中即时生成的疑点,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体味语言文字的精妙,提升课堂对话的真实度,彰显生命的主体意识.

如《李时珍》一课学习第2自然段,“有一回,父亲遇到个疑难病症,一时想不出有效的药方.李时珍轻声地说了一个古方,父亲一听,正是对症良方.从此以后,父亲同意他学医了.”学到此,有学生问:“为什么李时珍知道良方还要轻声地对父亲说?”于是,教师抓住学生的质疑,引导所有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同伴对话:


生1:“我认为李时珍怕给父亲丢脸.在当时父亲已小有名气,而那天却遇到了杂症.他怕说响了父亲不开心,影响他的地位.”

生2:“我觉得李时珍‘轻声’说,只是想帮父亲的忙,不想表现他的本领比父亲强.因李时珍的良方是他‘偷学’来的,只能轻轻地说.如果大声说,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况且父亲还不同意他学医,令父亲不开心.”

师:(追问)“你怎么说‘是他偷学来的’?”

生3:“因上文说‘那时侯,行医是受人鄙视的.李时珍的父亲不让儿子再当医生.但是李时珍却偷偷留心学习父亲的本领,还暗自记下了不少药方’.”

生5:“李时珍也不想让人们现在就看不起他,其实他也想当医生.”

生6:“因为李时珍如果‘大声’说话,会影响旁边的病人.病人需要安静,如果声音很大,受了刺激会更糟糕.”

生7:“我也这样认为,况且这病人还是疑难杂症,病人心情本来就糟,如果他还大声说,或许不但惹父亲生气,还令病人心情郁闷烦躁.他心里一直替别人着想的呀!”等

这里,教师抓住了学生疑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与同伴对话,从而使学生思维和语言一直处于积极的对话中,并通过不同角度的再读、再解,思维从疑点中解放出来,把学生引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对话提升了真实性.

四、珍视个性,遵从文本,提升对话的效度

“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阅读教学完全应当给学生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鼓励学生有个性地阅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动态的建构文本意义.但实际教学中,我们常会看到学生在多元解读中,个性化追求自己独特地理解而置文本价值取向于不顾,甚至有时扭曲了文本本身的价值取向.此时,教师应珍视学生个性,正确把握文本价值,合理引导,使学生与文本对话走向“同一线”,提升阅读对话的质量.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条件,采用多种手段,引领学生进行有效对话,在对话中理解文本、体验情感、交流思想,让课堂更加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