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的注重点

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612 浏览:143307

《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课是对中学生进行系统的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讨改革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的方法,使思想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德育的功能.

首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任务、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

1.思想品德的导向性.在现阶段,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基本、最首要的功能.

2.道德品质的可塑性.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

其次,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1.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性、讲实效性可行性.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方面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我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注意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时,应该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教师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现在是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及时地向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正面的东西不学习,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使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道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3.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思想道德教育有其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要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总之,我们要加强德育工作的研究,努力探求一条科学的德育工作路子,使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成为时代的栋梁.

作者单位汉中市城固县第五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