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更新时间:2023-1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123 浏览:144555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正处于发展时期,具有极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今后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推进素质教育也具有积极的影响.小学阶段,教师要加强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使其身心健康发展,成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本文就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因素进行分析,探究小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对策.

【关 键 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一、影响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因素

1.家庭原因

家庭环境对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的氛围、环境以及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都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庭不和谐、父母经常吵架、行为举止不文明等,都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举止,长此以往,形成不好的行为习惯.[1]相比学校,家庭是小学生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而父母是小学生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习惯,并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2.小学生自身的原因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事物的好奇心强,而且小学生的自制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行为习惯的影响.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比较差,外界事物的缺乏判断,对于自己好奇、感兴趣的事物就会模仿,所以很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还有一些学生天生顽皮,会做各种破坏性的事情,而他们自己也不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考虑后果,长此以往也会逐渐成为一种坏的行为习惯,甚至对自己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二、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有效对策

1.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家长和教师是小学生模仿的主要对象,家长和教师的言行对于小学生来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家长和教师,要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学习范本.家长和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使其自觉学习,努力培养自己的行为举止.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为学生做榜样,身先士卒,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先做到,给学生树立一个积极的典范,促使学生认真严格要求自己,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强化学生榜样的作用

在班级中,教师也可以利用优秀的学生做榜样,要求其他学生效仿.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认真观察和了解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秀行为,并让他们在班级里讲述自己的文明、健康的行为,为其他同学做表率,促使全班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班会上可以让学生明确自己身上的优点和不足,看到其他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努力学习,认真改正自己的不足,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转变自己.

3.营造良好的环境

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所以学校、家庭都要为学生营造健康、良好的环境,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对于学校来说,要重视校园环境建设,在学校的走廊墙壁上贴上标语,例如:脚步轻轻、说话小声等,在校园的草坪、花坛里放置标语“我很怕羞,请别碰我”、“小草招招手,请你绕道走”等,用人性化的标语来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行为.在班级内部,设置班训,创作板报等,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自觉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其次对于家庭来说,家长也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恩爱和谐,在孩子面前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给孩子一个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环境,努力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积极评价小学生,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是十分重视的,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时,教师应积极评价、鼓励学生,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学习风气,促进整个班级、校园的和谐发展.在学校中,对于行为举止文明,具有良好道德风气的学生,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肯定,使学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更好的改正和加强自己的行为习惯.对于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不能挖苦、刺激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客观的评价学生行为,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让学生在关爱、尊重中不断培养自己的行为习惯.


5.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

要切实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就要充分发挥学校和家庭的双重作用,合力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和表现不一致,为了更全面、更好的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家长和教师就要加强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根据不同的表现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使学生能够逐渐形成健康、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束语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努力,监督和改正小学生的错误行为,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