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和谐之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36 浏览:18926

【摘 要】文章旨在分析陕西农村体育与新农村建设实现和谐发展的必要性,探讨陕西农村体育发展的新思想、新模式,为陕西农村体育有机融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实现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农村体育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新思想新模式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课题(项目号:12JK1082).

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对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有着重要作用.

体育最明显的功能莫过于有效增强农民的体质,而这是实现“生产发展”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1]体质是整体素质的基础.2006年的一份文件表明,农村因病致贫和返贫率列贫困原因第一位.“全国每年大约有一千余万的农村人口因病致贫或返贫”.[2]“农民奔小康,身体要健康”,这已成为农民的共同心声.农村体育的发展,可以有效发挥体育强身健体的功能,改善农民身体素质,消除农村“生产发展”和农民生活富裕路上的障碍,从根本上提高农村劳动生产力水平.

发展农村体育,繁荣和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是实现“乡风文明”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把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解放出来,劳动时间大大缩短,空闲时间越来越多,怎样有效度过这些时间成为摆在农民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可以充实农民的空闲生活,从而有效减少农民因闲来无事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打架斗殴、等不健康的活动,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在新的生活方式中培育新的思想观念,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文明乡风”.

体育活动本身蕴含着拼搏、竞争、参与、超越自我、团结、互助、集体主义、宽容等价值理念,这对改善农民的道德素质和个人修养,培养新型农民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中蕴含的竞争精神能够改善农民保守的性格,培养农民顽强拼搏的意识,体育中团结合作的精神有助于改善农民自私的心理,培养新农民团结、互助、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体育文化中的超越自我精神可以改善农民自我认同感较差的状况,激励农民克服困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另外,农民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体育规则,规则意识的养成有助于改变农民的散漫行为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文明现象.

发展农村体育,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增长,与农民“生活宽裕”形成和谐的互动关系.得益于新农村建设而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有着巨大的体育消费潜力.而这个潜力还没有变成现实,主要原因是因为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滞后.“陕西体育产业年产值40-45亿元人民币.成为社会经济增长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但农村体育消费不容乐观.陕西农村中近一半的人没有体育消费,仅12.7%的人年均消费在30元以上[3].”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挖掘农村体育消费的巨大潜力,使体育消费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村经济实现新发展,进而使农民生活“更加宽裕”.

新农村建设对陕西农村体育发展的影响

新农村建设致力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了陕西农村体育发展的难题.调查显示,陕西农村体育发展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实际困难:体育人口偏少且结构不合理.陕西大多数农村中,参加体育活动的主体大多是一些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老年人和中小学生,在较为贫困的农村这一现象更为明显.青壮年本该是陕西农村体育的主体,却大多在城市打工.体育人口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它反映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农村体育人口偏少是制约陕西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陕西省开始致力于解决打破城乡二元体制.从西安市来看,2006年初,西安市政府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行动纲要》,预计从2006年开始的15年内,完成新农村建设任务.除了每年安排不少于8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并充分利用社会与民间资金,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外,西安市政府还积极对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体制进行了改革.如深化户籍、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鼓励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逐步实现非农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怎么写作、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这些致力于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举措,是解决农村体育工作面临难题的根本保障.

新农村建设为陕西农村体育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陕西省各级政府开始意识到农村体育事业在新农村构建中的重要作用,加大了对农村体育事业的投入.在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主题下,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把陕西省列入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国首批试点的8个省份之一,投入资金840万元(包括陕西省配套240万元)建设30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实际建设560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超额完成了试点任务.省体育局还投入30万元购置健身器材奖励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先进单位.2007年省政府提出“十一五”时期力争在全省四分之一(6565个)的行政村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工作目标.2008年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纳入到省政府全年目标考核体系当中.此外陕西省政府还借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契机,通过采用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社会舆论和良好风气.


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从而使农业劳动的效率大大提高,农民的劳动时间大大减少,具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这就使得农民有了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可能性,客观上促进了农村体育的快速发展.此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正逐步达到全面小康的生活水平.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农民的需求层次开始提高,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需要,渐渐成为农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进陕西农村体育发展的思考与建议为使陕西农村体育有机融入陕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文特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1.以西安体育学院为培训阵地,建立起完善的农村体育指导员培养体系

建立一支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发展陕西农村体育不可缺少的人力资源和保障.从陕西省总体上分析,“全省乡镇共有6399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乡镇数量1602个,社会体育指导员乡镇平均只有4人,最少的榆林地区,222个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只有160名,乡镇平均不足1人”[4],其中不少指导员在获得指导员资格后实际上很少花时间对农民体育活动进行指导.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人数偏少,农民的体育锻炼缺乏科学的指导,必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因此,当前急需一支扎根农村,对农民体育锻炼进行科学指导的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属当务之急.

把培养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工作引进高校,是当前解决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的有效途径.西安体育学院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高等体育院校,是为西北地区培养专门性为社会怎么写作的体育人才的主阵地.西安体育学院的体育教育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可以在保持主要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在课程设置中增加指导全民健身的方法和手段等相关教学内容,致力于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既可以从事原有专业的工作岗位,也能够适应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这对于满足农村体育需求和促进大学生就业都有着积极意义.当然,西安体育学院也可与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承担各级体育指导员的业务培训工作.

2.突出地域特色,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和民俗体育

陕西是民族体育和民俗体育的重要发源地,很多项目在民间具有悠久的历史,为当地农民所熟悉.秧歌、拔河、舞龙、舞狮子、摔跤等民族民间项目,是陕西各乡镇农民健身活动的主要方式,尤其是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射箭、、丢方、打瓦、秧歌、腰鼓、斗鸡、斗羊等很受人们喜爱,每年许多地区农民在节检测日和农闲时节自发举办此类运动会.但是,陕西农民的健身活动还有待于规范和拓展,这些自发性、群众性及传统民族体育健身活动也需要积极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民族体育特色资源优势.西安体育学院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优势,组织人力认真研究传统民族体育,发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为依托,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一步推广发展培养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3.加大宣传培育农民新的体育观和健康观

陕西城乡差异较大,大部分农村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比较落后.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仍然有不少农民认为,农民天天干活就是在锻炼,不必再去参加什么体育锻炼.部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农民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一些农村妇女很喜欢跳广场舞,这本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和休闲方式,但却受到家人的阻挠和一些村民挖苦讥讽.因此,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把农村体育工作列入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大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和科学健身意识.使农业生产劳动与体育实践和谐发展,营造出农村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

4.拓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渠道

从走访调查中发现,陕西农村体育建设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拨款,对政府财政投资的过于依赖,导致了陕西农村体育资金投入渠道过窄,经费不足,体育健身设施和场地匮乏,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从长远来看,农村体育的融资渠道必须进一步拓宽,可以尝试走市场化道路,通过市场的机制,吸引社会和民间资金对农村体育健身设施和场馆建设的投入,在保障私营业主获得利润的同时,也可以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