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遵守规则的习惯养成教育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72 浏览:18831

摘 要:中华民族是一个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华民族的子孙自然应该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与行为习惯.幼儿时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期,同时,每一个孩子最终都将走上社会,每一个孩子的行为习惯都将影响着社会文明的现状,因此关注幼儿阶段孩子的习惯养成尤为重要.本文从幼儿遵守规则习惯养成的实践研究过程中进行提炼和总结,对幼儿遵守规则习惯的方法、措施进行实例性的阐述.

关 键 词:幼儿;遵守规则;习惯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促进一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之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又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幼儿时代,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教育幼儿遵守最基本的规则,是教幼儿学会做事的核心内容.

规则,就是规定出来供大家遵守的制度和章程,做为社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将遵守各种秩序和规则,就幼儿园而言,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应将其渗透到幼儿一日常规活动中,重点培养幼儿遵守一日活动的各项规则.幼儿年龄特点决定幼儿习惯的养成只能靠行为的反复而不能依靠意识去主观的约束,只有在行为成自然后才可能慢慢建立规则的意识,发挥自主的潜能,约束其在其它方面的规则建立.

一、幼儿规则建立的几种有效措施:

对幼儿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规则建立,我们本着不断积累、循序渐进的原则,持之以恒的运用多种方法对幼儿习惯进行培养,可以着重采用以下几种措施:

1.游戏法:学前儿童生活的主要部分是游戏,我们将各阶段的行为指标都有意的设置成有趣的游戏,吸引幼儿主动参与,自我塑造与培养.

2.积极强化法:指在一定情景中,当个体作出某个行为之后,随即出现的行为或事物如果导致个体增加从事这个行为的机会,那么该个体便获得积极强化,这种方法在幼儿园尤为适用.我们提倡教师用夸张的行为来鼓励幼儿的积极行为再次反复出现并逐渐形成习惯,这样不但可以适当使幼儿行为得到发展,更能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带动幼儿共同进步.对幼儿的消极行为采用漠视的态度,不特意在群体中做出评价和对比,采用忽视它存在的方式,减少它再次发生的可能.

3.个案访谈法:这是针对已经养成不良行为习惯的或很难形成良好习惯的个体幼儿所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受幼儿年龄的限制,我们每例个案都将从个人、他人、监护人等多方面进行访谈、记录、分析和评议、讨论.最后再针对不同的“症状”开出合理的“药方”对其进行矫正和培养.个案的跟踪对我们拓展幼儿习惯养成的方法提供了有效的思路,起到了点睛之笔.

二、幼儿的规则建立过程的几个特点:

1.规则的建立是分阶段进行的

在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发下,我们认为幼儿的发展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性提出过高过多的要求,应在孩子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在孩子能力最近发展区内先建立一个孩子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行为指标,再在该行为指标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行为要求,使整个习惯的培养有计划、有步骤的,一步一个台阶的呈梯状上升,如下表(托班幼儿遵守排队秩序的三个梯度指标图)

托班幼儿刚入园,要求他自觉迅速的排队,根本就是天方夜谭,只能通过“开火车”“钻山洞”“过小桥”等游戏活动让幼儿熟悉“一个跟一个”的动作行为,并知道在何时需要这样“一个跟一个”建立排队的概念.当孩子建立该行为后,提出更高的固定位置和随机位置排队.

2.规则的建立是循环往复的

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启发下,我们认为行为规则出需要反复的训练.当我们进行第二梯度的行为指标培养时,不能忘记对第一梯度指标的训练,虽然习惯已初步养成,但如果不关注不强化该行为习惯,它也将慢慢消失,只有经过长期的反复,使它成为如同吃饭走路一样熟悉的行为,一种生活的需要,这样才能保证行为规则建立.

3.规则的建立是不断发展的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则也一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幼儿不同的发展阶段,我们还要不断地丰富其行为指标的内涵,不仅仅在纵面上有所深入和发展,随孩子的成长,经验的丰富,提出更好、更高的要求,还要从横向上不断扩展,将其从园内发展到园外,发展到幼儿生活的各个环境中,这样才能实现我们良好做事习惯的培养,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幼儿规则建立过程的基本途径:

1.行为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有机结合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刺激引起的,不是遗传的结果,是有机体对环境的操作反应,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本主义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幼儿园即是一切为了孩子的思想,孩子是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都必须以孩子为中心,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全面和谐的发展.综合以上两种理论,我们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注重创建符合幼儿身心发展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通过环境给予的刺激引起幼儿积极的行为反应并在不断的行为反复下,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在一个安排妥善的环境中,是不会不许多个“不”字,必要的“不”字也会有明确的规定,儿童能懂得这些规定,成人也能坚持执行”(《美国幼儿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可见,以人为本的环境创设尤为重要.

2.积极强化法与其他方法的综合使用

早在1967年班杜拉等人就用积极强化法对48名3—5岁的患恐怖症的幼儿进行治疗,收到良好效果.1970年在美国AYLLONH采用该法成功地治疗一名患学校恐怖症的8岁女孩.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必须经过反复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准确的选择所强化的行为,该行为非常明确,具体到每个孩子都明白、理解,然后挑选合适的强化物.一般从消费性、活动性、操作性及拥有性的强化物向社会性强化物过渡,最后逐渐脱离强化物自觉形成良好行为.另外,还采用了行为塑造法和榜样学习法,幼儿年龄小,可塑性很强,告诉他具体的步骤和希望他做出的行为,部分幼儿仍然可以塑造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学习法是因为观察另一个人而引起的行为改变,这种方法在幼儿群体中收效甚佳,我们往往会创设积极行为的示范情境,并鼓励幼儿参与到情境模仿示范者的行为,促进其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3.突出习惯养成中的五性

一是常规性.即针对幼儿实际,制定《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基本要求》.二是连续性.即对习惯的养成常抓不懈,且一抓到底.三是针对性.即根据幼儿的发展及时的有针对性确定教育内容和强化措施.四是有效性.即采取权典范摘个案的方法个别攻关,并开展各项活动扩大影响.五是整体性.即行为习惯养成的日常生活教学为一体相辅相成共同发展.

4.互动式的教育机智

一是幼儿与活动的互动.蒙台梭利说过:“真正纪律的第一道曙光来自工作,在孩子们非常热衷于某件工作的特殊时刻,他们的热情、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细心和耐心、毅力以及持续性、自动性和创造精神,是纪律的充分表现.”由此可见,儿童的纪律来自于他们感兴趣的、热衷的活动.我们在进行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讨论将培养指标放在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引导幼儿自觉的实践.

二是幼儿与环境的互动.新《纲要》中指出:“要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从兴趣和需要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由此幼儿才会逐步产生主体意识,从而达到独立、自制、专注、秩序、合作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不但注重物质环境的创设更注重良好心理环境的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是教育成败的及其重要的因素,教师首先要认识和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差异,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关爱、温暖、尊重和支持的心理环境,使每个幼儿获得充分的安全感和被尊重感、被接纳感,使之情感、态度、行为和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另一方面,积极鼓励幼儿间进行互动和交往,建立一种积极、良好的互动关系.在这样宽松和自主的环境中,孩子是快乐的,他们愿意建立集体活动的规则并乐意遵循规则,同时还会督促同伴遵守规则.

三是幼儿与教师的互动.教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幼儿的活动,与幼儿共同生成主题,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力争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创造宽松愉快、自主自由、丰富和谐而具有挑战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孩子可以决定自己的学习和游戏,孩子们可以自由发问,自主探索,也可以互相合作,在学习的过程同成长.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比较低,对许多规则的认识还朦胧的状态,对于规则的遵守大多处于他律阶段,如何更好的让幼儿愿意并学会遵守这些规则,使发展中的幼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生活环境,教师的榜样示范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每一个细节时刻影响着幼儿.”教师始终把自己作为班级集体中的一员,认真遵守班级的每一条规则,时刻检点自己的行为,为幼儿做出学习的榜样,孩子们耳濡目染,遵守规则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四是幼儿园与家庭的互动.幼儿遵守规则的习惯不仅只在幼儿园培养,更需要家庭的大协助配合,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利用家长学校的优势多次对家长进行科学教育观的讲座,分层开展各种交流研讨会与家长中的教育同行共同探索教育的新方法新出路.实验班都以不同形式向家长多次发放幼儿行为记录表、评估表,对个案幼儿家长阶段性进行访谈,并请个案家长在家长学校中,充当重要的“教师”角色,分享幼儿进步的成功经验.

以上是自己在保教实践的过程中的一些认识和做法,关于幼儿规则的建立,仍有很多有待进一步尝试和解决的问题.因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人的一生不可间断的永恒课题,要长期坚持下去,同时,要发挥社会教育的有效延续与补充作用,避免园内外“双轨”现象,避免我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出现“5+2等于0”的危险境况.我们期待在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合力下养成幼儿良好的遵守规则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