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刍议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59 浏览:13701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经途径之一,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经历科学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 键 词:课堂教学;兴趣;实验;比较教学;思维和方法;应用

初中物理的内容涉及到声学、光学、热学、力学、电学以及能的转化等物理学的方方面面,对学生以后的物理学习起基础性作用,结合初中生的年龄、学习和认知特点,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谈谈课堂教学中的方法如下.

一、让学生有兴趣——重视实验的基础性作用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理论都要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而物理学中的概念、规律、结论都是在大量事实、现实和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的,其存在的根源在于现象.初中生思维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但有时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思维成分还起作用.在教学中,经常以实验来引入、实验来探究、实验来验证,务必使学生在课堂中全神贯注.生动、有趣的课堂哪位学生不喜欢呢?并且大量演示实验在课堂中呈现,使物理现象在学生脑中得到重新启发、打开,建立表象,进行逻辑思维.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建构系统的科学知识.


学生脑中形成物理概念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感知操作、内化表象、抽象概括,即学生的物理概念是从感知操作开始的,没有必要的感知基础就不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必要的表象,而没有内化了的表象素材学生的思维也就无从谈起.课堂中的实验,对学生的建构知识是何等的重要、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只有现象在脑中形成一定的表象,人们才能摆脱具体的事物的束缚,通过抽象概括过渡到思维,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实验就是让学生感知操作中形成表象,从而在课堂中形成科学的概念.

《摩擦力》这一节中,因为摩擦力在生活中处处存在,摩擦力对人类的生活的影响使学生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湿天路滑需穿钉子鞋.但知道摩擦力并不等同于对摩擦力的概念、形成条件、方向等科学知识能够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已有经验同科学的概念建立联系,这就需要牵引搭桥,进行实验——搓手游戏,教师边引导学生做,边讲解,从而感知操作,建立表象.教师的点拨,学生就很容易进入课堂角色,也很容易理解摩擦力的概念.

《压强》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而压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在课堂上演示直尺上放钩码的小实验来感受压力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理解物体受压力形变的强度就是压强.在讲解概念前,先让学生回忆家里切肉的情景:要把刀磨锋利些,切肉更容易,并问为什么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让学生做双手捏铅笔的情景,让学生感觉压力相同的情况下,两只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两手指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为了比较压力的强度,引入了压强的概念,那如何比较压力的强度呢?通过类比速度的概念得出压强概念.

二、让学生更清晰——关键字词的突出、说明,类似或易混淆概念的比较教学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的陈述语言或公式十分的精炼和准确,概括程度非常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某些字词不大在意,或理解得不到位,不深刻.因此在教学中呈现的内容,不但要准确,而且某些关键的字词要加以突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解释说明.如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中的“同种均匀介质、以及直线”要加以突出,并举例解释“同种,均匀”的含义,引起学生的注意.

又如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条件中的“闭合电路”的含义的说明,提出:电路没有闭合时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不能产生感应电流那么又产生什么呢?“一部分导体”的强调并提出:如不是一部分导体而是全部时又将怎么样呢?“切割磁感线”中的什么样的情况叫切割等等这些关键字词教师都必须加以突出,并解释.又如摩擦力的方向是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中的“相对运动”的含义,以及与阻力进行比较,从而理解相对运动的意思.要讲得细,讲得透彻,以引导学生引起足够的注意和正确的理解.

不但要准确而且还要与其它类似的易混淆的概念和规律进行比较,建立类比联系,如压力和重力的区别:产生原因不同、作用点不同;有联系之处在于水平放置时压力在数值上等于重力,压力可由重力产生.又比如教学凸透镜和凹透镜时就要对比凸面镜和凹面镜对光的作用以及成像原理的不同进行教学,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时的“垂直射入”的情况后的不同,都需要进行对比教学.在教学中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与相类似的概念、易混淆之处进行比较,从而突破认知的模糊区,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的深刻、透明、清晰.

三、让学生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学到科学的思维和方法

“物理教学中,常听到教师埋怨,学生学得不活,只会死记硬背,遇到实际问题一筹莫展,物理知识支离破碎等等,其根源都在于概念教学之初没有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概念的获得的全过程.”在知识学习中,能让学生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即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为学生正确理解,灵活运用概念和规律奠定基础,而且这样的学习印象更深刻,记忆更牢固,学习效果更好.

在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有一定的需要和积极的准备状态下,利用各种适宜的方法,如实验探究演示、理论推导、形象举例等,向学生呈现前人的思维过程,阐述清楚建立概念和形成规律的原因和过程,让学生沿着前人的思考过程顺理成章的得出概念和规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置身于创设的情境中,沿着教师的故事顺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考过程得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如果这个力被撤消物体就会停止运动.然后又提出伽利略的思考结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了了摩擦阻力.这样学生在脑中自然会激起波澜,产生疑问: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到底需要力吗?通过两位前人的思考过程所得出的矛盾,学生兴趣被激发,探索也出来了.这时再顺势做斜面小车的实验,通过实验现象: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再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小车没有受到外力的情况下,小车又将如何运动呢?从而得出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前人的思考、探究过程,学生就会把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

另外,概念和规律的建立一般都含有一定的思维方法,在阐述时,学生也会学到一些科学思维和方法.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外推法、阿基米德原理的控制变量法、功的原理的理想状态法,光线的物理模型法等.对提升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大有帮助,也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让学生清晰而且准确地了解概念和规律的建立和形成过程,是物理教学中必须的手段和必经的阶段.

四、让学生能应用——大量举例,建立范例模型

“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它仍然要和感性经验密切联系着”因此,人在利用概念进行思维时,经常都需要具体形象的帮助和支持,所以只给学生一个准确的文字表述还有够,还应给学生一些典型的事例,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例联系起来,建立范例模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机械效率》中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理解:对人们有用的功叫有用功,做有用功时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学生很容易知道其字面意思,但不能与实际建立联系,不能对具体事例进行分析.因此教学中应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用水桶打水,目的是打水,但又不得不提桶而做功,其中打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提桶做的功是额外功.相反桶掉井里要捡桶,目的是捡桶,但桶上又粘有水,此时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提粘着的水做的功是额外功.经过前面的例子,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有用功和额外功.在此基础上,再讲杠杆和滑轮组的情况,学生就很容易理解,用杠杆和滑轮组提物体时,不得不克服杠杆和滑轮组的自重以及绳子与滑轮之间的摩擦而做的功是额外功.又如《物态变化》中的六种物态变化,都需要举大量的生活例子来让学生理解,并在理解的过程中学会解释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

总之,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到知识、思想和方法,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怎样在课堂的时间内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学习过程,并创造性的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得更好.

收稿日期:2013-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