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92 浏览:96880

[摘 要]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宏观视野,还是队伍的“思政人精神”培育这一中观现实,及至两者专业化建设的微观操作路径,寻求两支队伍的融合建设均有着极大的发展必要性.而因为价值主体和专业底蕴的一致,更为融合建设提供了可行性.融合可从两方面推进: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关 键 词]高校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合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8-0096-04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两大最主要承担力量.长期以来的运作模式是:辅导员主要进行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习生活管理工作;思政课教师则通过课堂教学,实施抽象宏观的思想观点和立场方法教育,侧重于思想观念、政治规范和道德规则的引领.二者虽然统一于高校“大德育”的范畴,但交集并不多.而且在诸多高校的行政架构中,属于不同的校领导分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往往归属于教学部门,辅导员所属的学工部往往归属于党委领导,各走各的道,各干各的活.

然而,现实的并不都是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着眼的都是活生生的人——大学生,本来就是各个板块密切互动的系统工程.不同的是分工:辅导员进行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主渠道.主渠道和主阵地不是两张皮,价值主体的同一、追求目标的一致,要求两支队伍融合交流.而且众多高校的实践也证明,双方有融合的客观基础和主观诉求.难的是现实工作的协同创新和既有利益格局的突破.本文尝试从互补性、共性角度来探讨两支队伍融合的发展要求和现实可能,也尝试探讨二者融合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一、融合建设的必要性:基于互补的角度

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宏观视野,还是队伍的“思政人精神”培育这一中观现实,及至两者专业化建设的微观操作路径,寻求两支队伍的融合建设均有着极大的发展必要性.而这种必要性恰恰是建立在二者互补的基础之上.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协同创新、无缝链接

在我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大学精神的传承、未来人才思想政治素质塑造的重要任务.我国高校一直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且思想政治教育也对人才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前所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一直主要是两个部分,一是通过思政部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是主渠道;二是通过学工部组织辅导员开展具体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这是主阵地.二者建设均卓有成效.但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也是众所周知的.辅导员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往往流于具体琐碎和突发事件的应对,缺乏系统性和高层次的理论指导和精神引领.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这一部分又因为过分追求理论的深度和系统性,实效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路径必然是: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系统的思政课教学融通整合,思政部与专业系协同创新,课内外无缝链接.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融合建设,是创建此全新路径中必然要架设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专兼结合原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二)“思政人精神”的培育健全:教书与育人相统一,研究与怎么写作为一体

在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同属“大思政”范畴.在精神、人格、气质、职业素养方面,都追求共同的“思政人精神”: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政治方向感强、思想政治素质高、善于对大学生进行人生发展路径的引领等.这种精神气质的培育,既需要有相当的理论功底和学术素养为基础,还需要长期的实践工作历练为路径.但现实的情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有前者,长期的教学需要沉淀了理论的功底,教学和研究是其擅长的,但因纯粹的理论讲授和现实条件制约的大班教学,他们与教育主体——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脉博却并不共振,“教书”也许做到了,但“育人”却还有大的空间可拓展.辅导员恰恰相反,整日埋头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学科背景、专业素养、研究能力与日常从事的学生工作,并无太多的内在联系,“思政人精神”在工作中不是强化而是日益被磨蚀.

(三)两支队伍专业化素质的提升: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经验与科学为一体

高校辅导员工作是一项复合型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心理疏导和就业指导等多方面,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但在多方面的内涵与素质中,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是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包括政治立场、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三个方面.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是促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辅导员个体专业化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辅导员工作由自发向自觉、由经验向科学的转变.而且,更现实的是,长期以来,一些辅导员已习惯了“保姆型”、“管理员型”的工作方式,很难集中精力对所从事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及时总结和深度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及科学规律,这严重制约着其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辅导员工作整体呈现出这样的态势:重纪律管理、轻精神教化,重专业技能、轻思想政治,重实务操作、轻规律梳理.因此,承担一定量的思政课教学,将从外部对其施压,加强对学科、教学、管理工作的总结、反思、提炼、研究,实现自我发展和内在提升.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方向是越来越重视实践.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好的教学效果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论的阐释层面,实践活动的创新设计、组织运筹越来越重要.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只能靠“融合”:向辅导员学习、在实践活动的组织中提升.二、融合建设的可行性:基于共性的角度

从事业发展的角度,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应该融合交流,这已经在高校达成共识.应该的并不一定能,由此可见,可行性的探究也许更重要和更现实.

(一)价值主体一致:专注于大学生的心灵工程、幸福工程、人格工程

真正具有恒久价值的高等教育,绝不只是注重人才的高技能,更包括高素质:民族精神的传承、文化知识的积淀、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正确的做事方法,这些才是育人的根本所在.在高校,可通称为“德育”.从大的范畴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属于“大德育”,区别于专业技能的训练培养,专注的是大学生的心灵、思想、精神、灵魂.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辅导员所做的学生工作,则是主阵地.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二)专业底蕴一致: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或相关专业背景

一方面,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对的庞大学生体(无论何专业均需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专任教师队伍在各高校都是短缺的,迫切需要通过兼课教师来补充.因此,让一部分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可以有效地缓解师资缺乏的问题.而在辅导员中,具备这种学科背景的比例相当高.另一方面,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方向,以及课程建设的鲜明特色,都体现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无缝链接,思政课实践平台向专业实习平台延伸.而要实现这种模式,最可能的就是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与辅导员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才能更贴近学生思想、贴近学生生活.由此看来,具有相同专业底蕴的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融合建设,并不是无本之基、无根之木,二者天然的就是畅通的、血脉相连的.

三、融合建设的现实途径:基于参与的角度

(一)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全程主讲、活动组织

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是两支队伍融合建设已经做得较普遍和成功的一个方面.无论是在本科还是高职院校,辅导员普遍会兼课.其中兼思政课是比较常见也被辅导员和高校管理层认可的状态.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依据其学位学历、理论素养、教学能力,可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全程主讲.主要面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及相关专业硕士学位以上的辅导员,且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这类辅导员可主讲某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可从非主干课程《形势与政策》或选修课程开始.一两个学期后,优秀者可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核心主干课程.二是活动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就是学生活动.辅导员基于和学生的广泛、深入接触,加之经常要组织学生活动,这方面的组织运筹能力比之思政课专任教师显然要强.各高校的思政部要组织大型的全校性的思政课实践活动,一直面临相当的难度:没有学生干部可直接依托,活动又往往涉及学院各系各专业的多头协调.思政部主办、各系团总支承办、辅导员运筹组织,系学生干部具体实施,这种思政课实践活动模式在全国高校是非常成功的创新模式.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以此种模式已经成功运作了四届“‘重走中国革命和建设之路’校园越野闯关大赛”、四届“法律知识竞赛”、三届“大学生时政论坛”,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此种模式也在省内外得到了高度评价.活动的运作模式非常契合高校目前的组织架构,具有很高的复制价值.

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目前第二种模式在运作中并没有多大阻力.但第一种模式遇到的问题还比较多.一是政策措施不完善.如部分高校规定行政人员白天不能上课,晚上也最多一周只能上四个课时.辅导员就纳入行政人员进行管理.但是,辅导员和一般行政人员有明显的不同,他们的工作大多在学生上课之余的中午和晚间开展:干部选举、主题班会、学生社团活动等.白天学生上课,往往是无法开展这些活动的,辅导员相对会空闲些,本来正好可以兼课.但被此规定严格限制了.政策措施不完善还带来了机制保障不健全,如队伍人员的定岗定编、教学管理、质量考核、工作量规定等方面,都存在制度缺失和管理盲点.(下述的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同样存在此问题.)而持久、有效的工作不能仅仅靠奉献.二是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的质量问题备受关注.辅导员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或相关专业的学科背景,加之和学生打成一片,且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具有优势,这些都是其承担思政课教学的有利条件.但缺憾同样明显:辅导员因日常学生管理工作杂、乱、多,往往分身乏术,难以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那样参与大量的科研、学术工作,理论素养难以相提并论;甚至很难有时间参与思政课教学研讨和集体备课.因此,在教学中理论阐述的正确性、方向性、严谨性和科学性均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必须加强团队融合平台的建设工作.首先当然是要严格辅导员进入机制,一定要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学科背景、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必须试讲过关.而且要建立退出机制,即如果一学期教学评价不能达到良好,应该自动清退.二是辅导员要保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参与思政课教学研讨、集体备课、教改科研、实践指导等,而不是将承担思政课教学当作增加收入的手段.三是给辅导员配备富有教学经验和学术积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作为教学导师,一对一传帮带,帮助辅导员实现跨越式成长.

(二)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

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无论是在课堂内还是课堂外,都有责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青年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要做到这一点,除了课堂上的理论讲授和课程本身的实践教学外,另一重要的途径就是兼任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只有这样,思政课才能在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改变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价值才能实现.从另一角度而言,思政课教学也只有与学校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合为一体,其在高校人才培养整体工作中,才能保证地位的确立和作用的发挥.班主任在高校并不新鲜.但过往大多是由专业系的老师兼任,由思政课老师兼任的实践起步不久,探索尚有不足.在全国高校范围内目前还很难查找到将思政课教师普及性地配备为班主任的实例.从现有的相关文件资料看,福建闽江学院思政部从2010年开始试行班主任制,要求思政课教师应任课所在班的班主任.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主动出击,在2012级班级中配备了多名思政课老师班主任或辅导员.思政部规定,讲师以下(含讲师)的思政课专任教师可在所上课的班级里挑选1个班,其班主任工作,负责对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指导与生活帮助,适时做好大学生思政工作,包括参与班级的社团活动、参与或组织班级主题班会、课余与学生个别交心谈话等.辅导员或班主任不是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是一项辅助性思政工作.通过此项工作,思政课专任教师大大缩短了与学生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更直接地触摸到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更真切地了解到大学生的学习动态,更切身地体会到大学生的喜怒哀乐,更深切地体验到大学生的利益诉求.对教育对象的深入分析和研究,大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而学生也会因为“亲其师”而更“信其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将大大强化.

相对于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由思政课教师承担的辅导员和班主任的工作优势是明显的:一是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功底和多年的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做起学生的思想工作来会驾轻就熟.二是相对于专职辅导员一人带多个班几百名学生,思政辅导员一人对应一个班几十名学生,将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和学生深层次交流.三是专职辅导员往往注重形而下的具体、琐碎的学生事务,而思政课辅导员凭借自身的学识、阅历和人格魅力,往往可以超越专业和繁杂的具体事务,对学生的政治信仰、职业精神、道德操守等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教化作用.这种思想政治工作无论是从高度还是深度而言,均不是专任辅导员可达到的.

当然,几所学院有限的实践也暴露出一些困难,就是思政辅导员的工作要具有长效性,必须突破几个瓶颈:一是思政辅导员一定要加强和专业系、尤其是专职辅导员的沟通与协调.因为高频率的沟通与协调才能实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实际困难,思想工作也就有了针对性.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思政部和专业系的沟通并不频密.二是思政课教师不需要坐班,只在有课的时候才回到学校,并且教学工作量很大,回到学校往往都是一整天的课.因此,和所带班级的学生实际的接触并不多.这种状况要改变很难,解决也许有两种途径,途径之一是充分利用现代通讯手段,如短信、微信、Q群、微博等等,加强和学生心灵的沟通和交流.途径之二是每周抽出半天时间,或者召开主题班会,或者走访学生宿舍,或者和学生外出活动.这要成为现实,必须在学院管理层面将其纳入工作量计酬,否则很难持久.三是学生对思政辅导员的心理依赖和信任度要加强.思政辅导员往往在学生刚入校的时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学生对大学生活的熟悉和本专业圈子的融入,特别是进入大二、大三的实习阶段,因思政辅导员对专业圈子的陌生,加之在高校,思政课教师并不必然地要参与到学生的顶岗实习中,于是和学生能交流的话题也相对减少.此方面的困境要解决,可尝试通过以下几条途径:途径之一是思政辅导员参与到顶岗实习中,当然并不是进行专业技能的指导和培训,而是进行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的培养.将大一、大二课堂上所学的思想道德、法律常识、政治理论等运用于实践,并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践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地达到育人的目的.途径之二是各专业系经常组织开展大学生辩论赛、演讲赛、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可以聘请思政课专任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甚至学院很多的社团活动都可以这样做.

总之,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队伍的融合建设已达成共识,但路并不好走.除去利益的调整外,更需要拓展发展思路,创新教育观念,打破工作定势.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一切皆在行进中!

[参考文献]

[1]王民朴.对高校辅导员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2).

[2]马福运.高校“双肩挑”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构想[J].思想教育研究,2010,(4).

[3]严毛新.高校辅导员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1).

[责任编辑:雷艳]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