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高职生品德修养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840 浏览:70315

内容摘 要:高职生是青少年群体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忽视.大学语文课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尝试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中,在情感的积累体验中,在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中,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

关 键 词:高职生语文教学品德修养提升策略

高职生是青少年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群体不同于其他大学生的方面在于考试成绩普遍不理想,文化底子较差,生源也比较复杂.和所有青少年一样,他们也面临道德缺失的问题.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民族复兴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青少年时期又是每个人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可以说塑造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品质就是塑造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品质.

大学语文课程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立志成才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其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无法超越的.课程内容是经过精心编选的古今中外名篇佳作,有很多表现民族、阶级、群体、个人的高尚美德情操的作品.文学作品所表现的这些美好品质,是借助于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塑造来传达的.学生最终接受作品需要经过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知、理解文学形象,辨别真善美和检测恶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用心引领,才能让学生在学习和体验中受到美好情操的陶冶、影响,进而内化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中扎扎实实地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呢?

一.在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品味、欣赏过程中,渗透品德教育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材的选文,或抒发某种情感,或阐明某个道理,或给人以教育启迪,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来理解文章的思想主题,让学生置身文中,这样才能使其接受文章中传达出的关于品德与修养的内容.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这样才能达到在语文教学中水融地渗透品德教育,而不至于牵强、生硬.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生动、巧妙的导语,或者创设情景,来拨动学生的心弦,渗透品德教育.在课堂上,教师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可以用语言评价教材中人物的人格特点,赞美其中的优秀品格,批判其中人格的卑劣成分.也可以表述自己的人格取向,展示自己的人格力量.更可以点评学生的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得失,在领略教材的优美语言、感受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接受美好品质的熏染,摒除人格的弱点,为自己道德品格的形成提供营养.这是学生接受品格教育的最广泛的语文活动.例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倩何人、唤取红襟翠袖,揾英雄泪”一句,紧扣“倩”、“唤取”、“揾”这几个动词,让学生领会作者渴望报国、壮志难酬、岁月蹉跎、功业无成的悲愤心情,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拳拳爱国之心.再例如学习《我与地坛》,“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由这句话,尤其是“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句,引导学生体察、感受关于母爱的深沉与博大,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学生颇为动容,内心受到震动.平日关于母爱的种种赞美,不再是一句空话.

总之,通过语文学习活动,感受品鉴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语言不仅是传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方式,语言的丰富性显示人的思维的丰富性、精神世界的丰富性.积累语言就是积累思想和文化.通过不断地接触语言材料,领悟其内容、意义,最后内化为自己的心灵的一部分,形成文化积淀,并作用于品德养成.

二.在积累体验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升学生品德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凭借文字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以情感人以情动人,让学生走进文本,来影响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受到感染,然后身体力行.教师在课堂上也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或褒或贬、或抑或扬,教师充满,就会振奋学生,让学生感悟更深,从而在情感上博得学生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还是《我与地坛》一课,在课堂上通过品味语言感受了母爱的深沉博大,让学生课下结合自身体会写读后感,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母爱的理解.在之后的反馈中,很多学生表示修正了对父母的态度.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要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感受能力主要是在阅读中提高,只有自己读进去,才会有切身的感受,有感受才会有感受能力的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不带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地读,尤其是经典,应让学生尽量免受定评的影响,也不要预设条条框框,先入为主地强加给学生某种暗示,影响学生的感知,失去对文本的自我理解.学生在阅读中关注情节和人物命运是很自然的,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捕捉并珍视阅读文本所获得的直觉感受.

其次要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和以往的教学教给学生方法,以使学生能有效省时地掌握真理性的认识(教师的、教参的)不同,是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授之以渔”.根据文本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读书必须要眼到、口到、心到,在这个过程中,语言、词汇、语感有了,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也有了.阅读是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只有自己掌握了读书方法,阅读才能为人的塑造、为人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作用.

在语文学习中,语言、思想、文化的积累都是内隐获得的,应排除急功近利的思想,只要投入,自然会有所获得.教师应重视帮助学生理解语义,让学生通过抽象语义提供的审美意象的有关信息,充分调动其联想和想象,去重构形象、画面,再造意境,把握文章的内在含义及其“风骨”、“寄托”.教师作为帮助者,应帮助学生寻找并打开进入文本深层世界的精神通道.

三.将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融入品德修养观念,引导学生有所表达语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经常会发生一些必然的联系,教师捕捉到链接点,就是渗透的最好时机.徐中玉版《大学语文》的编排体例,是以主题为分类单元,共分12个单元,有“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品格修养”等,选文各有特色,整体上丰富多彩,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修身养性、品德培养等方面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非常适宜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不是牵强附会,也不是随意地宣泄情感,更不是纯粹的说教.这种联系自身实际的比较分析解读,一方面深化了对原文思想和内容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的内在品格.

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实现与思品课有所不同,一定是在语文知识、能力、素养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潜移默化实现的,是在有意无意之间的悄悄演变,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缓慢生长的过程,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是不可行的.

在教学中,基于文章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或分组讨论,或组织读书报告会,巧妙地提出一些问题,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热情,点燃他们思想的火花,让他们畅所欲言.无论是复述、谈话、点评、仿写,还是读后感,都应鼓励.学生内心被触动之后,感到非说不可,不吐不快.在此基础上,抓住时机,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形成文字,互相交流.若有不同意见,可以充分地申述和展开,求大同存小异,在价值观层面上达成较好的一致.在课外则让学生自办墙报、手抄报、班级刊物,增加学生表达与交流的机会,并鼓励学生把目光投向校外的报刊杂志.学生在积极的活动中表达自己,展示自己,提升自己.在语文素养、能力提高的同时,培植健全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在高职生的品德修养问题让人担忧时,让我们坚守语文这一阵地,用我们民族与全人类美好的精神食粮来滋养我们的学生,为他们的终生学习与精神成长打好底子.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铸就美好的心灵,养成高贵的人品.让我们将语文教学中的品德培养进行到底!


参考资料

1.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魏丽筠.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统文化教育[J].学术探索,2011.09.

3.王大磊.青少年阅读经典著作的现代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9.06.

4.陈娴.漫谈30年高校教学改革下的徐中玉本《大学语文》教学[J].文教资料,2011.10

5.路国荣.中职院校语文教学中学生思想品德培养之我见[J].德育园地,2012.03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沂水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