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野下的中职学生越轨行为

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75 浏览:144609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组成部分,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高职和本科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年龄较小,发展还不够成熟.与普通高中相比,中职教育属于我国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管理体系还不完善.随着严重越轨行为朝着低龄化趋势发展,中职学校成了越轨行为的重灾区.在此情况下,对中职学生越轨行为进行控制愈发重要.

社会学中的越轨与中职学生的越轨行为

在社会学中,我们用“越轨行为”来称呼打架、欺骗、犯罪等违法的、不道德的或者不合常规的行为.通俗地讲,越轨行为就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但是,由于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处境,越轨行为并不是固定的,有些行为在某些人眼里是越轨的,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可能就是正常的;有些行为在某个时期可能是被视为越轨的,但是在其他时期可能就被视为正常行为.根据越轨行为的社会后果,越轨行为可以分为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本文中所指的越轨行为主要是指破坏性的越轨行为.根据中职学生的群体特点,中职学生的越轨行为是指中职学生中出现的一切不合乎或者违反现有法律、法规以及道德规范的行为.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中职学生的越轨行为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依据行为的目的可以将中职学生的失范行为分为贪利型、自我表现型以及“哥们义气”型;依据行为的领域可以将中职学生的失范行为分为学校领域行为、生活领域行为;依据行为是否可见可以将中职学生的失范行为分为隐蔽型行为和显性行为.本文参照道格拉斯对越轨行为的划分,根据越轨行为产生后果的程度,将中职学生的越轨行为划分为四个层次:违法犯罪行为、违纪行为、背德行为、悖俗行为.

违法犯罪行为.违法行为是指违犯国家现行法律规定、破坏法律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违法行为中如果违犯刑事法规,就是犯罪行为,要受到刑罚处罚.违法犯罪行为不论是主体故意还是失误,都要按照其性质和程度予以处理,必要时给予法律制裁.中职学生的生源主要是应届和往届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都在14~18岁之间,毕业年级在17~21岁之间,在校生年龄范围在14~21岁之间,很多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我国的法律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但是,青春期的少年叛逆、自我,对于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中职学生,学校和家长更应该给予关注,做到提早预防.

违纪行为.违纪行为即违反规章、纪律的行为.具体到中职学生而言,违纪行为是指中职学生违背学生管理工作的规章、规定、条例和守则等,简而言之就是违背校纪校规的行为.中职学生的校纪校规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依据教育法对学生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比如《学籍管理规定》《学生守则》等;二是学校依据教育法规授予的管理权限,为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制定的管理规定,比如《学生实习守则》《学生校外住宿管理规定》.

悖德行为.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往往代表着社会正面的价值取向.道德行为是社会所关心的行为,当行为被评价为有益于社会利益时,就被称为道德行为,而违背社会利益的行为,就是悖德行为.道德行为往往由充当公断人角色的人或者集体所确定.在学校中,教师是学校教学工作的权威,学生行为悖德与否,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评判的.在中职学校,教师的评价、命令、教育和指导往往是学生行为对错的裁判,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悖俗行为.风俗是指一定的社会文化区域内的历代人们普遍接受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者规范.学校内的风俗和社会大众风俗有密切的联系,比如流行音乐、潮流服饰.同时,学校风俗又有其独特的内涵,比如个性毕业照、课桌文化.与法律法规相比,风俗没有明确的界限,并且评价标准不一,校园风俗也是如此,比如学生在校园里穿着暴露、男女生公众场合举止亲密,这些行为都没有一个统一的舆论标准.

中职学生越轨行为产生的社会学分析

现实与期望的差距——越轨与社会结构理论

默顿的越轨理论发表于1938年,是对越轨行为极具影响力的解释.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快,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追求的也越来越多.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促进社会秩序良性发展.但是由于个人或其他因素,人们并不能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当人们的期望目标与合法的制度化手段之间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就可能采取不符合社会规范的、不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默顿认为,这种不符合社会规范、不合法的行为就是越轨行为.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再是单纯的贡献和努力,更多的看中人们的成功和财富,这种风气也深深影响着校园.在学校里,教师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往往是成绩的好坏,学生学习期间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常为人所忽视.学生群体讨论的重点往往是分数的高低、长相的美丑以及家庭条件的好坏.教师对学生评价标准的单一以及攀比之风的影响,很容易引起学生的不良行为.比如,尽管学校对考试的惩罚非常严重,但是很多平时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仍然铤而走险;有些学生为了攀比,偷窃他人财物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些学生为在班干部选举中获胜,常损害同学的利益.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差异交往理论

差异交往理论又叫做文化传递理论.差异交往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一种习得的行为,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习得的,如果一个人周围越轨的人越多,那么他越轨的可能性就越大.同辈群体又可以称之为同龄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爱好、态度、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比较相似的人所组成的非正式群体.同辈群体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群体成员联系密切、时常聚集,彼此之间有很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同辈群体之间的影响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增大的趋势,到了15~20岁的时候达到顶峰,中职学生就处于这一阶段,同辈群体对其影响很可能超过父母的影响.在中职校园中,经常发现成群打篮球的学生、顶撞老师的小团体、合伙对抗“敌人”的小帮派.同辈群体之间产生的亚文化对学生有双面影响,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平等与人交际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有可能因其背离社会主流文化而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根据差异交往理论,如果一个人周围的人都认为某一件事情是正确的,那么他也会认为这件事情是正确的.比如,某一个中职学生平时遵守校纪校规,但是其周围的人都认为考试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也会将考试当做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反之,如果一个中职学生有吸烟的坏习惯,但是其周围人都排斥吸烟,他也会渐渐抗拒吸烟.由此可见,中职学生的越轨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破罐子破摔——标签理论

越轨行为的标签理论最早由贝克尔和莱默特最先提出.根据标签理论,法律实施者的偏见影响着何种人是越轨者,以及何种行为是越轨行为.标签理论的长处之一是解释了越轨行为持续发生的原因.越轨者持续发生越轨行为的原因之一,是人们给越轨者贴上了标签.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犯一些错误,很多时候这些越轨行为都是初级的、轻微的.如果这些初级越轨者被其他社会成员贴上了公开负面的标签,不管这些标签是否公正,都很可能打上相应的烙印,这个标签就会成为一个自证的语言,越轨者就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对于心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来说,“标签”对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一个学生如果被打上某个标签,那么他就会根据标签的好坏方向发展.比如,一个偷窃他人财物的学生,如果被定上“小偷”、“窃贼”标签,他很有可能会被同学排斥,自己会逐渐认可自己这个身份,但是如果这个学生被定义为“犯了点糊涂,但本质还是好的”,他就会逐渐往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说,负面标签会引起学生思维反应的定型化,这种定型化一旦形成,就很难打破,并且会对人的认知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

中职学生越轨行为的预防和控制

使学生通过正确手段实现自己的合理目标

根据越轨与控制理论,学生目标和实现手段之间出现不平衡的时候,学生就会采取越轨的手段达到自己的目标.因此,为了控制学生的越轨行为,就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通过正确手段达到合理目标的机会.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不断进步使部分家庭的经济条件不断提高,给少部分家庭的子女带来优越感,也使得一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中职学校可以通过思想政治课、劳动体验、专题讲座等形式使学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树立正确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其次,通过多种途径考核学生.由于很多学校只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部分学生会不惜来取得好成绩;部分学生会不惜损害其他同学的利益来争取奖学金.中职学校可以通过增加日常考核在考核中的比重,对进步的学生予以奖励,联接合理手段与目标期待之间的桥梁.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根据差异交往理论,同学之间的交往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中职学校应该重视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防止负面的环境助长学生的越轨行为.首先,要加强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从入学开始就要通过开展各种规章制度的学习,通过学习校纪校规的重要性以及违反校纪校规的危害,使校纪校规深入到学生心中,为学生在校期间的行为规范打下基础.其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群体意识.群体意识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集体归属感、荣誉感,对于在家庭中以个人为中心的学生来说,学生群体意识对他们的全面发展非常有利.但是,不理智的群体意识可能会让学生在交往中失去客观的判断,对于错误的事情盲从.最后,要防止犯过错的学生集合成传播亚文化的群体.学生在犯错之后,很有可能会被他人另眼相看,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会减弱,犯错的学生由于有着相似的境遇,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共鸣,聚集一起形成非正式的群体,共同保护自己,甚至是欺压同学.教师应该预防有过越轨行为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之间产生隔阂,使之能够正常与他人交往,形成良好的群体环境.

杜绝为学生贴上负面标签

根据标签理论,如果学生被贴上了负面的标签,不管这种标签是否正确,学生都可能自我认同这个负面的标签,朝着负面标签的方向发展.对于中职学生出现的越轨行为,教师要杜绝给学生贴上负面标签.首先,对于轻微的、初次的越轨行为,教师不能过分地夸大,要对学生进行“无痕”教育,使学生能够自觉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及时改正.其次,教师要多与行为越轨严重且频繁的学生谈心,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防备心理,找到学生频繁犯错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最后,对于有过严重过错,或者受过处分的学生,教师不能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学生,防止其受到其他学生的孤立,要对犯错学生积极正面地引导,帮助学生向良性方向发展.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