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职生感恩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53 浏览:18354

随着近几年青海省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职业教育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青海省各级财政通过加大投入,加强了各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从而改善了办学条件,我省职业教育以怎么写作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省情,深化改革,从而取得较快发展.针对我省职业教育起步晚、职业教育资源有限、办学条件差的现状,省财政从2006年起新增职业教育专项资金2000万元,目前提高到4000万元,重点用于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并确定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已“普九”地区不低于30%,其他地区不低于20%.同时国家也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专项支持,据不完全统计,2002年以来国家和省财政对全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总投资达到2.025亿元,此外,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助学金管理暂行办法》,目前青海省有41733名一、二年级中职生受到每人每年1500元的资助.

一方面,我们看到了政府和相关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享受到的政策和资金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看到的缺失精神世界的逐步退化,很多学生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只知道索取,不懂得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缺乏对他人、社会、自然的感恩之心,当然也不会产生感恩的行为.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必须将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作为一项基础工程,通过行之有效的载体对学生进行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等教育,引导他们逐渐养成感恩的心态和习惯.

1.中职生感恩意识缺失的表现

1.1以自我为中心.

大部分中职学生对爱只知道接受,不懂得付出;碰到困难时,总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却不懂得怎样去关心和照顾别人;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懂得换位思考,只注重自己的感受,养成了自私、任性的坏习惯;缺少包容、理解;不能正确认识和看待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一旦出现问题总是在别人身上找答案.

1.2缺乏责任感.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学校的任务,学习上怕苦怕累,不求上进混日子,学习成绩极差也满不在乎;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其表现形式有迟到、早退、旷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迷恋上网、抽烟喝酒;缺乏社会公德:如乱扔垃圾、损害公物、践踏绿草、浪费粮食;功利心重,没有回报就不付出.有较大部分中职生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父母的溺爱让他们在情感上被动地获取,形成了心中无他人、冷漠、自私、以己为中心的不知回报的性格特征在学习生活中.他们自主意识、权利意识强烈,但自立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依赖思想、享乐思想严重,满腹牢骚、怨天尤人.他们极少反思自己应该做些什么、能够做些什么,对自身生活缺乏反省,不明白自己的权利义务,不清楚自己的社会角色.

1.3感情淡漠.

认为能知道自己偶像的出生年月、生肖、星座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但不知道自己父母亲的生日是无所谓的事情:认为在学校里遇见教师不打招呼.也是一件最正常不过的事.因为这位教师没有给我上过课.因为这位教师曾经批评过我.另外,他们内心也许在感激父母,感激老师,但基本不知道如何去表达对父母、教师的感激之情.


2.中职学生缺少感恩心理的原因

2.1家庭原因.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开展,我国独生子女数量不断增加,这些独生子女受几代人的关怀,尤其是祖父母更是溺爱他们,凡事包办,甚少批评.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已习以为常,把索取都看作是理所当然.进入中职学校后,许多独生子女学生体谅不到父母、教师的辛劳,普遍缺乏爱心和责任感,既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也不知道感谢教师的谆谆教诲.另外.他们普遍不爱惜财物,尤其是公物,对己不克制,做事不尽力,在学校高消费、低成绩、难管理.

2.2学校教育,重技轻德.

学校教育是中职学生感恩意识养成的主渠道.但在人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今天,学校的感恩教育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一方面是道德教育的方法简单单调,脱离社会及中职生的实际,学校往往只是笼统地给学生讲大道理,感恩教育缺乏针对性、时代性,流于形式,实效性差.另外,一些中职学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过多地把学校中心工作放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上,学生只要专业技能好,就“一俊遮百丑”,强调提高就业率,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中职课堂的教育范畴,学校的道德教育未能有效内化为学生的品德素质,很多学生出现了品行障碍或发展偏差.诸如知行脱节、表里不一、自我中心,人际冷漠、价值迷失等.

2.3社会环境,急功近利.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道德主体的多样性和利益关系的直接性逐渐凸显出来,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各种致富信息被无限放大现象,人们内心产生的“不公平感”也被迅速激发和强化,当感恩文化被人们遗忘和忽略,社会生活中有恩不报的现象越来越多时,“谁谁就是傻子”、“硬起心肠来做人”就会成为道德领域主流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与优胜劣汰的经济原则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导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和物质化,一些人过分追求所谓“个性”、“自由”,将“张扬个性”扩大化,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我该怎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也给知恩图报的人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3.对中职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对策

3.1开展感恩教育要做到内容明确层层落实.

一是明确教育内容.应包含:感恩父母,开展为父母多做事、减负担、献爱心活动;感恩老师,开展向老师诉真情活动;感恩同学和朋友,养成团结友爱互助习惯;感恩祖国,激发“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热情;感恩社会,树立环保意识,珍惜资源,爱护家园.二是学校、系和班级相结合.学校层面,坚持每月开展一次以上活动,各专业和班级每周举办一次.三是分清层次.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特点,有区别、有侧重、有计划地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

3.2开展感恩主题的学生实践活动.

感恩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系列趣味性教育活动,丰富教育形式,营造教育氛围,创设教育环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逐步深化感恩意识.如召开感恩教育主题班会、观看感恩教育影片、举办感恩教育专场文艺演出;结合国家助学金颁发时、国庆节、教师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青年节等节日开展主题演讲活动,譬如开展“感谢国家资助我”、“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同学(与人)帮助我”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在各种趣味活动中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实现情感共鸣,强化教育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二是阶段性.感恩教育应该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长期开展,环环相扣.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按年级分阶段模拟训练.以3年制中职学校为例,第一学年可以开展孝心教育系列活动,重点围绕孝敬父母、敬重长辈开展主题系列活动.如“算算父母对自己养育之恩经济帐”、“算算自己从小到大成长的流水帐”、“回顾父母、长辈最感动自己的一件事”等活动.第二学年开展知恩图报系列活动,促进学生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快乐生活态度,知恩报恩,多为社会作贡献,使学生完成由学校人向合格公民的角色转变.第三学年开展爱心奉献家庭、奉献岗位、奉献社会系列活动.这个阶段进入实习阶段,以实训为主,感恩教育要走出校园、走进家庭和社会,重点围绕奉献社会、奉献岗位、奉献家庭这个主题,教育学生立足实训岗位,热爱实训单位,通过实际行动感恩实训单位;通过给父母打、写信等方式汇报实习情况和报平安,感恩父母.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大团体,当我们得到社会福祉的同时,我们要记得适时奉献,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了,才能有爱的享受.三是实践性.将感恩教育与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文体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学会感恩、践行感恩,在感恩过程中得到健康成长.通过开展贴近生活、贴近学习、贴近社会的各类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课堂中学到的感恩知识,从而逐步强化内心的感恩认同,进而转化为报恩和施恩的自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