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68 浏览:14063

摘 要:心理健康是一个人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具有情绪稳定愉快、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自我调节能力,能正确认识自我等特征.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中学生体育教学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蒙及最佳平台.为此,本文就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并寻求解决方案,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 键 词:中学;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258-02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而满意、持续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而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因此我们要在体育教学中培养体育精神,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很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具有完整的性格特征,有积极的认知和意志行为,能调控自身认知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保持自身心理平衡协调,并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国家未来的支柱,因此要非常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及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仍日益凸显.在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心理健康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在对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大约有五分之二的中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此,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很严峻的任务,是中国教育不容忽视的.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人际关系.自身性格孤僻,不喜或者害怕与人接触交流,封闭自我,主要表现在处理师生、亲子、同学及异性间的人际交往的障碍.(2)学习压力.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学校和家长均将升学视为学生的唯一出路.面临如此大的升学压力,中学生不能很好处理学习问题就容易出现厌学、辍学、逃学、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3)自我.现在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父母视为掌中宝、心头肉,给予所有能给的一切,让孩子享受优越的家庭条件,导致一些学生过于自我,自我感觉良好,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二、中学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中学体育教学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调控、增强自信心及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其摆脱障碍,健全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调节是最直接、最积极、最容易调控,效果显而易见.

1.体育锻炼有利于调节控制情绪.太极拳,要求静中生动、静中生智,能平缓情绪,克服急躁、冲动等不良情绪,遇事能冷静对待,有条不紊的处理突发情况,对自我情绪调节和控制都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2.体育锻炼有利于人际交往.拔河比赛,是一项团体运动,需要学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需要啦啦队掷地有声、节奏感强的呐喊助威,需要参赛者齐心发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赢得比赛.这种团体运动项目能促进学生的沟通交流,加强集体荣誉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能使学生改变自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合作等特点.同时,类似的团体运动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接力赛、双打乒乓球等,都是多人参与的团体项目,均有利于学生交流沟通、感受集体力量,从而融入人群,改善孤僻等性格.

3.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坚强的意志力.长跑、登山等耐力性项目,由于运动时间长,要到达目的地就必须有坚强的毅力和耐疲劳的耐力,坚持这些耐力性项目有利于促进学生培养坚持毅力和耐力的品质,使学生遇到困难能坚持下去,寻找方法克服困难,继续前行,而不是知难而退.

4.体育锻炼有利于正确认识自我.乒乓球、网球等短兵相接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面对各种风云莫测的突发情况仍能沉着冷静面对、毫不畏惧、快速果断决策.同时,在与竞争对手的交手中,可以清楚且明显的看到自己的实力,真正认清自我,认清自我能力,寻找不足之处,力争改之,从而提升自身竞技水平.由此可见,学生积极参与这些体育教学项目都能得到很好的心理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得他们能更好地面对及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体育教学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切实抓好体育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探索良好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体育技能的提升,还要设计一些专门的场景及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塑造校园体育文化.在校园内塑造体育文化,营造浓厚的体育教学氛围,举办丰富的人文竞赛及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促进校园体育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增设心理健康教学课程,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理论课堂上能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调整方法,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及时对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调整.同时,中学生在如此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中,定能深受影响,积极融入校园体育教学中,自动自发地参与体育活动,自然而然就能多与人沟通交流,也能在运动中疏解自身的学习压力,发泄自身抑郁的情绪.中学生能从体育运动中获得自身心理发展积极的正能量的动力,健全自身心理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体育教师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是直接面对面的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言传身教,学生受到体育教师的影响是很直接的.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是必须的,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养,才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良好的言传身教作用.学校要定期安排体育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及考核.各大学校可以联合举办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交流会,交流各自的教学经验及心得,互相学习促进.

3.因材施教,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项心理训练.在各种各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掌握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对一些运动项目因不能做得很好或者是达不到标准,就会产生畏惧心理,打压自身自信心,从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心理反应.体育教师就要针对这些情况,举行运动比赛,针对比赛结果,对不达标的学生设计专项心理训练,更多的鼓励学生,支持其努力训练以达到标准,从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训练学生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勇敢面对寻求解决方案的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只有针对学生的不同心理反应,对症下药制定专项心理训练,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