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杏坛意笃情深

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740 浏览:67304

20世纪80年代,生长在山里的我毅然踏进了师范学校的大门,而后便耕耘杏坛,播种希望.蓦然回首,韶华悄逝,我已从青年步入中年,从青涩变得成熟,从平淡走向多彩,在路途上渐渐悟出了教书育人的真谛,心里充盈着做教师的幸福与快乐.

在学习中提升

我出生的贵州省安龙县平乐乡是一个偏远的布依族聚居的小山村,那里的村民缺少文化,绝大多数人只会讲土语,不会讲普通话,很难与外界沟通,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那时候,寨子里只有一间破旧不堪、四壁透风的校舍,教师仅有两人,而且必须用双语教学.上课时,一个教师要同时上几个班的课.一个班里总有几个淘气的孩子,趁着老师去给别的班上课的时候;吵闹得同学们不得安宁.

“要是再有几个老师那该多好呀!”坐在其中的我就潜滋暗长着一种情愫——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教师,好好地把知识和智慧传递给家乡的后生.

父母视我这个女儿为掌上明珠.母亲虽然没有文化,但非常支持我读书.在老家读了3年后,母亲就让父亲把我转到城里的学校.当时寨子的人不开化,常有人闲言碎语:“哪家的姑娘不在家帮大人做活路?只有你家的姑娘在读书,农忙时也舍不得叫回家来帮忙!姑娘是外头人,花钱盘她不划算!”母亲听后总是笑笑说:“只要孩子读得去,女孩男孩都一样!”

由于家境贫穷,我只读到初中,家里就再也供不起了,这成了父母一生最大的遗憾.每当父母提及此事时,我就安慰他们:“寨子里的其他女孩子不是连校门都没跨过吗?我能读师范不错了,你们就相信女儿的能力吧!”

1982年,我顺利考取了安龙民族师范,第一个教师节时,我捧着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发的印有“光荣的人民教师”的陶瓷水杯,怀着激动和自豪的心情走上了讲台.

作为教师,我深知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要想成功地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首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在既平凡又辛苦的岗位上,我心中总有一种声音在呼唤——不能碌碌无为地虚度一生.趁着年轻,精力旺盛,我一边承担着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一边坚持自学.寒来暑往,挑灯夜读,没有检测期和双休日,一晃八个春秋,硬是把贵州教育学院的中文专科和贵州师范大学的中文本科书拿到了手.

我并不以此为满足,仍然不放过任何学习提高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培训.2006年参加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农村骨干教师课程改革省级培训;2009年参加了贵州省中小学省级骨干教师培训;2012年又参加了“国培计划”贵州省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有时我是培训班里年龄最大的,但这一丝一毫也不能消减我的学习热情,反而使我加倍努力,惜时如金,每次都有新的收获.

每年我还订阅多本教育期刊,不断地汲取营养.虽然学习是件孤寂的事,可汗水没有白流.读书让我开阔了眼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增强了分辨能力.平时,凡是自己不懂的东西,无论是德高望重的老教师,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我都以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成长:

《学记》中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愈来愈感到教好书的关键是要让学生相信你,敬重你的学者风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充分尊重,才能喜欢上你的课.在我眼里,我的学生都是一个个可爱的小精灵、小天使,有智慧、有思想、有灵性.我从不以老师自居,而是以一个大朋友的身份跟他们沟通交流.因此,他们都愿意向我敞开心扉,无话不说.也正是这些朝夕相处的“小朋友”,给予我不断前行的勇气和力量,令我的生命发出灵动的光芒.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学生朗读课文总是“唱读”.我想,发火、埋怨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这事不能操之过急,得循序渐进.于是,我找来录音机,在学生读课文时悄悄地录下来,再放给他们听,学生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说:“这确实是大家读书的录音.你们想读得好听吗?”“想!”学生们争着回答.“你们有信心改吗?”“有!”我不厌其烦地教读、范读、跟学生一起读,还常抽出时间放朗诵、讲故事的录音带子给学生听,要求孩子们用普通话交流.通过长时间的耐心训练,学生终于可以有感情地、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听起来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积累好词佳句,我除了要求学生读好课本外,还适当增加课外阅读量,定期给学生推荐优秀书籍,如《中国上下五千年》《昆虫记》等.还通过朗读、写感受、谈心得等形式督促、鼓励学生读书.

一提到作文,学生害怕,老师叹气,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要想改变学生作文的畏难情绪,我与学生一道写作.1994年在黔西南州“我的作文教学探索”比赛中,我获得了特等奖,我的《写一个熟悉的人》获一等奖.1997年在全国第二届语文教师范文写作比赛中,我的《父亲》获三等奖.后来我写的《父亲的心愿》《孩子的自信心》《练说话》等多篇文章也陆续在报刊上发表.看到老师的文章,学生惊奇不已.这都增加了我改革作文教学的勇气.我开展“前习作教学”,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语言、挖掘素材、掌握方法;我利用口语交际课,调动学生的表达;我选择学生佳作向有关报刊投稿、在学习园地张贴学生的习作、自编学生习作集,以激发学生的发表欲;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激发写作热情;当堂朗读学生习作,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吃葡萄的故事》《诚实是金》《斑马线在我心中》《狐狸逃税》《未来的住宅》等数十篇学生习作也先后在地方报刊上发表;16篇在全国青少年“五好小公题教育读书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19篇在“迎奥运全国小学生金牌作文大赛”中获奖.“一个合格的作文指导教师,不应该把力量都放在‘指导’学生如何写作文上,她至少应当拿出一半的力量来研究一下如何‘发表’这些作文.”作家尚爱兰回顾女儿——儿童作家蒋方舟的成长历程时如是说.

教了二三十年的书,也做了二三十年的班主任,我体会:播撒的是师爱,收获的是幸福.班上的几十个孩子,不只把我当老师,更把我当“妈妈”、当朋友.每当看到他们信赖的眼神,就会感到莫大的欣慰.我觉得,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应像一位出色的导演,只有发挥好统领作用,才会创造出“佳作”.为了让学生在班级这个大家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我研读了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漫谈》,尝试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哪怕是最调皮、最捣蛋、最让人头疼的学生,都大胆启用,让他发挥主人翁作用.学生徐武,人如其名,从没消停过,经常跟同学动武,很让我伤脑筋.一次班干选举,他竟然毛遂自荐当劳动委员,全班一片哗然.思忖片刻,我还是决定给他机会,后来他居然没有辜负我的期望,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教育实践告诉我:教师只要结合学生的特长、爱好,委任适宜的职位,并给予鼓励、信任、指导,使其干好工作,就能帮他找回自信,获得成功.他们都变好了,何愁班级工作干不好呢?这样大家有了集体荣誉感,班级也增强了凝聚力,还愁带不好班吗?


为了给每届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我精心制作了成长记录册.除了基本情况介绍外,还贴上照片,记载他们成长过程中的瞬间.一则我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二则便于学生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茁壮成长;三则学生毕业后,这个成长记录册就成了我的宝贝,每个字都跳动着幸福的音符;四则学生长大成人后,看到过去的.自己,怎么也没想到,早已遗忘的小事,却被老师记载下来,分外惊喜.

人都是有感情的,虽然学生还是孩子,但都有丰富的感情世界.你爱他,他也爱你.这种幸福,也许只有老师才能体会得到.无论是在上中学念大学的,还是在工作岗位上的,每逢教师节、母亲节、元旦、春节,他们有的打来,有的发来短信,有的寄来亲手做的贺卡,有的发来微博等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能有“桃李满天下”的慰藉,这使我实实在在地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前年寒检测,正在读大三的十几个学生来看望我,忆起往事,家里充满了欢笑声.他们手捧着成长记录册,看到自己的照片和文字,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育人是一门艺术.我就在经营这门艺术中,不断成长起来.

在反思和教研中升华

教学反思能使人深思,并在深思中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在我成长的路上,有过成功,也有过挫折.曾经有堂课虽然过去了10多年,可至今仍历历在目.因为那是我学会反思的起点.有一次,县教育局教研室派我到素有“西藏高原”之称的海子乡去上语文示范课,教学的是五年级的《养花》一课.由于路途遥远而泥泞,我们一行赶到那里时已是中午12点,学生早已放学回家了.下午上课前10分钟,我才与要上课的那班学生见面.开始上课了,我满怀信心,打算将充分准备的课展示给各位前来听课的老师.殊不知,提问时没一个学生主动回答,无论怎么启发鼓励,学生还是沉默不语.让学生读课文,读不顺畅,因此耽误了不少时间.这样一来,我的教学设计完全被打乱了,准备要讲的知识和方法都没派上用场,课堂异常沉闷,最后我只得草草收兵.这个课上得我十分沮丧,心情坏透了.精心准备的课,为什么会上成这样,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把课堂的全过程认真细致地进行梳理,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城乡学生的确有别,与学生接触的时间太短,彼此不熟悉,有生疏感;对学生的底子了解得不够,预设与现实相距甚远;随机应变能力不强,一慌神,乱了阵脚.这次失败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失败乃成功之母.从此,我敢于挑战自我,养成了反思的习惯.每上完一节课,只要有一点感触,就会记录下来,发现有价值的课例,都及时写下来.从教学中遇到的小问题、小事情、小现象着手,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学生,关注于细节,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地解决教学中碰到的问题.长期坚持反思,促进了我的专业发展.我还把自己的经验教训写成《“借班授课”应注意的问题》《语文课堂中开展“师生互动”教学的探索》《应重视语文教学的课后反思》等文章发表.此后,我在县里举办的语文优质示范课比赛中多次获一等奖,还代表县到州参加比赛并获奖.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只有教与研合一,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云南省特级教师魏之铸说过:“一个教师,只会教书,充其量只是个‘教书匠’.既会教书,又能搞研究,把自己的经验写成论文推广出去,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才是优秀的教师,即科研型的教师.”身为县的教研员、学校的语文教研组长,我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的话当作座右铭.我们一线教师拥有现成的阵地,搞教研比专职教研员更有优势,加上自己喜欢动笔,就试着把自己和老师们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梳理出来,结合自己参加国家、省、州培训时学到的一些前沿知识,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研究,写出了《农村学校教研教学现象两种》《整合其他学科知识增强语文教学魅力》等多篇文章.

每次参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培训回来,我都要将专家们讲的课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撰写出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讲义,譬如《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误区》等,按县里和学校的安排,进行二级、培训,让大家领会课程改革的实质,结合当地学校实际,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中,以期促进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8载的教育生涯,28个春秋的坚守.正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磕磕绊绊、苦辣酸甜,黑发积霜的我,才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不断成长,收获着教书人特有的喜悦,对当初选择教师职业,一点也不感到后悔.我一往情深地期待着教育的繁花似锦,我希望自己就是那栽花人中的一个.

作者简介:韦仁翠,布依族,1967年5月生,贵州安龙人.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现任教于贵州省安龙县新安第一小学,系安龙县小学语文教研员.曾获贵州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黔西南州优秀教师、贵州省省级骨干教师等荣誉.

(责任编辑/刘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