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杂志伴我成长

更新时间:2024-01-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355 浏览:31362

在《甘肃教育》出刊500期之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回想与这本杂志的相识、相知,我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感慨!

1994年,大学毕业后我被分到一所铁路沿线的中学教书.学校很偏僻,周围的大山遮去了城里的风景.这里,除了火车的嘶鸣,剩下最生动的声音莫过于飘荡在校园上空的琅琅读书声了.每当周末,校园寂静下来的时候,我就靠阅读《甘肃教育》打发空闲时间.渐渐地,杂志的内容吸引了我,让我沉浸其中,找到了奋发向上的动力.一本杂志因贮藏丰富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而让人受益匪浅,研读杂志总能让人找到做教师的尊严和从事教育事业的神圣.


2001年,我调到省城兰州工作.这时,离教育社近了,我就去拜访编辑,相互切磋,学到了不少鲜活的知识.我觉得正是因勤学多问,才使自己走出了大山的包围.我勤奋写稿,相继有十余篇文章发表.或文或图,绾结了我对杂志的浓厚情感,架起了我和编辑往来的心桥.从杂志里体悟卓识,从文章里陶冶情操,这就是一本教育杂志回馈给所有读者的至上品质.《甘肃教育》恰如向上延伸的台阶,铺就了我广阔的事业征途.

对我触动最深的文章要数2008年《甘肃教育》第5期的卷首语《我们离孔子有多远》.署名为文雨的作者在参观一所学校之时触景生情,站在校园内一尊孔子塑像面前以古观今,把一个关乎民族未来的教育话题谈得十分生动、自然、深刻.此前,我也曾到过有孔子塑像的学校,所以读时心有灵犀,一下子就和着作者文字的节拍激动、呐喊、深省.受此启迪,我便开始系统阅读文雨在1993年至2008年《甘肃教育》上撰写的百余篇卷首语,并引发了诸多更为深刻的思考,并在《未来导报》2009年第20期上发表了题为《文以载道,厚积薄发——读<甘肃教育>卷首语有感》的文章.

在文雨的笔下,无论是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还是教育实践、现象和经验体会,甚至一则教育新闻、电视广告等都会成为其话题的切入点,特别是基于人性、生命、文化之上对教育的思考,让读者在阅读时能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甘肃教育》卷首语大多属言论,批评性文章所占比重大.因为作者语言富有质感,加之文风犀利,以至说理透彻,令人赏析之余感叹不已.在文雨的笔下,总有一种凌空的思想支配着文字,从而使其语言奔放,逻辑缜密,推理令人折服.在《目的与境界》一文中,文雨指出:“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非功利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没有任何目的的前提下尽心去做.教育不能失去理想主义的色彩,太过世俗的追求,将使教育本身失去应有的人文和人性的光芒.”这是对教育理性的论断,是教育的本真,也是作者一贯倡导的教育价值体系的体现.

在《甘肃教育》的百花园里,文雨长期坚持耕耘一角,向读者传达一些基于生命意义之上的理念,把人性、人文的东西更多地体现在对现实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中,这种执着的品质令人动容,这些审时度势的时代作品令人震撼.阅读智者的文字,是重拾目标、找到学习方向的捷径.《甘肃教育》卷首语用生态的观点、系统的思维、批判的眼光、质疑的精神来诠释教育问题,不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透亮的窗户,而且使杂志有了翻阅的价值和交流的分量.以文育人,钦佩文雨为一本杂志倾注的心血.

后来,我通过《甘肃教育》编辑部才知道,署名为文雨的作者就是甘肃教育社社长马光荣.作为社长的他深知卷首语是一本杂志的灵魂,于是,厚积薄发的他从以前的“封面配文”到后来的“卷首语”,再到后来的专著《写在教育边上》,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孜孜不倦俯首著文,如他的笔名一样,将细腻的文化之雨洒落在博大的甘肃教育的热土上.这是一本杂志生命的原动力.

在教育刊物这个广阔的平台上,我时刻感受着在交流和学习中成长的美妙.耕耘尺方的稿纸,我找到了追求理想的荣誉感;研读溢满墨香的杂志,我享受到了驾驭知识的幸福感.一本刊物就是一扇窗户,敞开的时候,世界便被浓缩到了眼底.这就是一本杂志的价值.

教育的春风早已吹绿了陇原大地.作为一本全省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和专业指导性刊物,《甘肃教育》杂志无疑是这方厚重的沃土催生的种子,在经历了阳光雨露的滋润后破土发芽,如今枝繁叶茂,生机无限.

“终年俯案无怨悔,皓首为人做嫁衣.”由衷地感谢《甘肃教育》的所有编创人员.

《甘肃教育》是我永远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