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的理基础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26 浏览:11175

【摘 要】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现实的客观要求,是基本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国家综合实力提升后的现实回应,也是国民基本权利保障水平提高后的理性需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理论等.

【关 键 词】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共产品公平与效率区域经济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指在县域范围内的义务教育的投入方面实现相对均衡,逐步达到办学条件的标准化,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公民之间初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与平等,并以此保障公民发展权利起点的公平.笔者认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区域经济发展与义务教育发展的协调;第二,城乡之间义务教育及学校发展的均衡;第三,义务教育阶段教学与管理活动中对所有学生的公正、公平等.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其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公共产品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以及区域经济理论等.

一、公共产品理论

随着社会文明与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公共产品日益增多,公共部门怎么写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公共产品和怎么写作项目理所当然也在不断丰富,如道路桥梁、基础教育以及其他社会福利项目.这样,公共产品已经演变为一种公共怎么写作.

1.公共产品的概念和特性

公共选择学派的奠基人布坎南曾将公共产品界定为:由集体或社会集团通过集体组织提供的产品或怎么写作.萨缪尔森曾指出,纯粹的公共产品在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或劳务时,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消费的减少.[1]世界银行在1997年也指出:公共产品是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竞争性一般形容为一个使用者在消费该产品的时候,不会减少它对与此有关的其他使用者的供应;非排他性被形容为一个使用者在消费该产品的时候,其他使用者不会被排除在外.公共产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表明对其进行收费是困难的,仅靠市场机制远远无法提供最优配置标准所要求的规模,因而私人提供者很难有提供这种产品的积极性.[2]

与私人产品的特性相比较,公共产品具有这么几个特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

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是指公共产品由整个社会共同提供,其特点一般为共同受益、联合消费,不能人为地将它们分割为若干部分,然后让其属于个体.可以更明确地说,不能按照市场“谁付款,谁受益”的原则,通过付款的方式将公共产品任由个体享用.我们知道,私人产品的一个显著特性就是它可以分割,能够写卖,而且其效用限定为对其付款的人,更直白地说就是“谁付款,谁受益”.

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个体在享用该公共产品的时候,不会排斥或妨碍其他人对它的享用,同时也不会因此影响到其他人享用这种公共产品的数量、质量.这就是说,在增加一个消费者的情形下,是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公共产品消费量的拥有的.私人产品在消费上是具有竞争性的,某一个体享用某种一定数量的私人产品的时候,这其实就排除了其他人对它的同时享用.

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体排除在公共产品的收益范围之外,这在技术上似乎没有办法.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的话,就是拒绝付款的个体不能对公共产品加以阻止,不能以拒绝付款的办法,将他们不喜欢的公共产品加以排斥,使之在其享用范围之外.私人产品在受益上是具有排他性的,因为人们一般只愿意为在受益上具有排他性的产品付款,这样生产者也才会通过市场来进行生产与提供.

2.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义务教育

政府的一项重要的经济职能就是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怎么写作.一般而言,公共产品的生产能力主要是由政府财政投资形成的,政府是公共产品的最大投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产品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其次才是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以及慈善家个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方式一般是通过税收、财政预算的途径筹集资金,然后投入公共部门形成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是发达国家的政府,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数量越多、质量越高.政府工作的效率、信誉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规模和水平.

义务教育是属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教育怎么写作,它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全体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民教育,并且义务教育的收益更多地表现在人们道德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质的提升等有助于增进全社会利益的方面.而且,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毕业后,通过继续求学深造等途径流动到其他地区,这样就使得义务教育的收益外溢,义务教育会产生影响广泛的积极外部效应.因此,可以说义务教育不仅是地区性的公共产品,它还是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二、公平与效率理论

公平与效率始终是人类文明和进步的现实要求,是人类社会追求的两大理想目标.从学的本质上来讲,公平是以人的平等的基本权利为准则,对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种评价,是对社会成员之间各种权益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的平等权利的一种评价.效率通常就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总是交织在一起.教育公平是道德意义上的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对社会成员之间受教育权利及利益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符合人的平等权利的一种评价.对教育利益关系的调整和教育资源配置是否合理的价值判断往往通过教育公平体现出来.教育效率有时候也被称为教育投资效率、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教育投资内部效益等,是指教育资源消耗与教育直接产出成果的比较.

“义务教育作为普及性基础教育,应该由政府统一提供经费,实行免费教育的这一结论,是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为依据的,是以增进教育起点公平为出发点的.”[3]教育公平的内容有两层含义:一是教育公平的基本精神、基本原则等理念状态的教育公平;二是将教育公平原则等结合实际而产生的具体实践,即现实状态的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是社会公平的一个子系统,对个人发展的意义而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础.教育公平对促进社会公平意义重大,通过公平的教育可以提升人的生产能力、促进就业,带来社会公平,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教育领域,公平与效率的矛盾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它们一直是教育所追求的两大价值目标,也是衡量教育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尺度.教育公平规范着教育资源与利益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合理配置,教育效率追求的是在总的教育资源固定的情形下,采取什么样的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以及怎样实施教育,才能够使教育的收益最大化.教育效率应是教育数量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有效率的教育应是使用同样的资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相对于教育数量来讲,教育质量更为重要,教育质量是教育效率的本质.在教育公平与效率中,现阶段我们更加注重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主要杠杆.


在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是可以相容的,甚至两者的目标是可以重合的.教育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增添教育资源,打下追求进一步的教育公平的物质基础,还有助于奠定提升教育公平的精神基础.目前,教育公平问题的特征和重心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所不同,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义务教育阶段要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三、区域经济理论

区域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区域经济开发的空间模式可因其所选择的目标或方式不同而不同.

1.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强调在区域内生产力要均衡布局,资源要均衡配置,各相关产业均衡发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增长.平衡增长存在三种类型:强调投资规模的平衡增长理论;注重经济发展战略的平衡增长理论;前面二者的折中类型.据此,平衡增长相应地分为三种形式:第一,“极端”型平衡增长,主张同时按同一比例对各工业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使整个工业增长的速率一致.第二,“温和”型平衡增长,主张同时按不同比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大规模投资,进而实现各部门经济不同速率的发展.第三,“完善”型平衡增长,主张按产品的和收入弹性大小来确定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长速率,最后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4]

2.县域经济与教育发展

我国根据区域经济理论提出了“县域经济”一词.属于区域经济范畴的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以县级政府管理为主,尊重市场规则,优化资源配置,影响实际、作用突出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也可以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也是发展其他社会事业、维护社会稳定、提升人口素质的前提任务.

在区域经济新增长理论中有一个卢卡斯增长模型[5],其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人力资本水平影响到经济增长率,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经济增长率就越高.一般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在现代化社会阶段,第三产业开始分化,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地位,人们消费呈现出多样性、多变性、个性化.而以上这些都离不开现实的教育,并且我们谈到区域经济,其发展就离不开区域教育的投入、发展与提升.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教育发展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都须用经济发展水平来作保障,经济发展也对教育的现实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另一方面表现为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增长,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完善,提高人们实际的经济收入,并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贡献更不可忽视:教育是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渠道,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学习能力,提高个人的生产力,教育投资具有较高的社会收益率.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教育发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县域教育发展受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及增长速度在不同程度上决定着教育资产和经费的增长,从而影响到县域教育发展的速度.县域教育的发展需要完善教育设施、招录优秀教师、增加教育经费等,而没有教育资产和经费的增长,这些是很难实现的.另一方面,县域教育发展对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有重要推进作用.县域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人口质量、减少人口数量、改变人口结构,从而对县域经济增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县域教育的发展可以提高区域储蓄率,加快物力资本的形成,从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教育的发展可以深化人力资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文化传播及文明传承,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及提档升级注入驱动力.

目前,一些大城市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而县域教育改革与发展相对比较滞后,其与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有时候甚至表现出了不相适应性,即教育的区域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相适应.根据梯度开发模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从东部向中部、西部推进的,是由城市向农村转移的.受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一些基层人才大量逆向流动,造成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人才分布的不合理.这种教育及人才不合理的区域分布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布局及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形成了鲜明反差.教育与人力资源分布的区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西部地区及县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因此,要大力发展区域或县域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整体性的内驱力及发展后劲,更重要的是大力发展县域教育可以弥补某些物质资源的不足,为县域经济的发展造就良好的软实力和外部环境.

(作者单位: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湖北孝感,432000)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