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若干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38 浏览:18659

因为教育寄托着未来的梦想,所以社会对教育质量的期望远远高于对其他事业质量的期望.建立教育质量国家标准,提高教育质量,是人民的热切期待.或许当前亟待建立的教育质量标准有很多,但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最为紧迫的是建立教师教育质量标准.要建立科学有效、可测量、可应用的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需要重点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一、为什么要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

教师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其育人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育人质量.建立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提高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是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

1.改变“守住底线”的教师心态,让教育工作充满热情

一直以来,教师工作被看成是“良心活”,很多教师也以凭良心工作作为职业准则.良心是人类的美德,凭良心工作未尝不是一个良好的工作标准.但良心总是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它没有上限也没有下限.故而“良心活”往往被理解为没有标准的工作,凭良心工作常常被视为工作的底线.教育效益的滞后性,决定了教师功名“在身后”.教师无论怎样付出与努力,大致都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绩效.因此,如果没有明确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教师工作就很难在当下得到社会的肯定,教师工作被视为“良心活”就在所难免,教师以“守住底线”的心态工作也就在情理之中.这也许就是一直以来,许多教师几多无奈、几多落寞、甚或是几多消极与得过且过的因由之所在,也可能是我们的教育少有教育家却多有教书匠,不乏教育速度却缺乏教育高度的根源之所在.建立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变“良心活”为“明白活”,让教师的良心工作得到客观的评价,使教师的付出与努力得到及时肯定,必然会改变教师“守住底线”的消极心态,提高教师教育热情,优化教师教育品质.

2.改变“左右为难”的教师生态,让素质教育全力推行

长期以来,因为没有明确的教师教育质量标准,教师对教育质量的认识与追求,总是在“家长利益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之间权衡.一方面要满足“家长利益的需要”,而家长利益往往是当前的效益,过去是“学而优则仕”,今天是“升学率”,其本质都是一种应试教育的质量观.家长利益需要应试教育质量,教师便不得不对学生进行应试的教育.另一方面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是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教育的责任与良知,因而教师又不得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于是,教师只能在“家长利益的需要”与“学生发展的需要”之间徘徊,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挣扎.教师就这样在“左右为难”的生态下从事着教育工作,这或许就是长期以来“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根由之所在.建立明确统一的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将家长利益与学生发展统一起来,必将改变教师“左右为难”的状态,让教师全心为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全力推行素质教育.

3.改变“参差不齐”的质量状况,让教育公平根本体现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实现教育公平是国家的意志,更是人民的愿望.目前,备受人民群众关注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已不是经费投入的悬殊问题,也不是教学设施的差异问题,而是教育质量不公平的问题.形成教育质量不公平的原因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原因无疑是教师队伍不公平问题.通过“特岗计划”“振兴计划”及“免费师范生”等政策的实施,能够解决教师数量不公平问题,却并不能解决教师质量不公平问题.通过校本研修、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的实施,可以逐步提高教师的素质,但却难以在短期内改变教师质量参差不齐的现状.建立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并以其作为教师准入与评价的刚性依据,不仅可以加快教师专业成长,也可以促使参差不齐的教师完成统一的教育质量目标,改变“参差不齐”的教育质量状况,从根本上体现教育公平.

二、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应有哪些指标

教育的主干是“教”与“学”,将“以学评教”与“以教评教”结合起来确定教育质量标准无疑是一种最佳选择.由此,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就应有师德表现、教育过程、教育工作量(“教”的质量)及教育效果(“学”的质量)等四项一级指标.


1.师德表现

教师的师德表现是学生立德的榜样,对学生的德行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而是教师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二级指标.

(1)职业道德表现.主要以教师遵循《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情况作为质量指标.

(2)心理品质表现.主要包括教师是否具有广泛的兴趣、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开朗的性格以及热心、耐心、同情心、公平心等内容.

2.教育过程

优良的教育过程一定会产生优良的教育作用,而不良的教育过程也一定会产生不良的教育结果.因此,教育过程是教师教育质量的又一项重要指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二级指标.

(1)教育能力.主要包括教师系统掌握和全面正确理解本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情况,具有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基础知识及本学科教学专业知识情况,以及是否能够创造性地利用多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是否能够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等.

(2)教育行为.主要包括教师遵循教育教学常规要求(如备、上、批、辅、考、评等各环节教学常规是否落实)情况,履行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职责情况,以及是否有题海战、加班加点、超量布置作业及其他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做法等.

(3)教育方法.主要包括教师是否坚持因材施教与启发式教学原则,是否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否激发学生兴趣而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是否真实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是否有“满堂灌”“死记硬背”及其他强迫教学方式等.

3.教育工作量

教师承担教育工作量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教育作用和影响力的大小,因而是教师教育不可或缺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二级指标.(1)课时量.主要是教师周(学期或学年)任教课时数.教师辅导学生(自习或课外学习)、兼任班主任工作、教育教学管理及教育教学辅助工作等,按有关规定折算成对应的课时量.

(2)班级与学生数量.就是教师任教的班级数与学生数.

4.教育效果

教师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是教育效果,而教育效果最好采用“以学评教”,即以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教师教育质量.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提出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的学生评价.能够集中反映这六个维度学生评价质量的是以下四个二级指标.

(1)行为规范.学生行为是学生“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审美与表现”等综合素质的外显,是教师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主要包括学生遵守“中、小学生守则”与“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情况,是否有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是否有违法犯罪行为等内容.

(2)学习表现.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生学习表现是教师教育质量的主要体现.主要有学习纪律、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及完成学习任务情况等方面.

(3)学习成绩.其质量指标主要是考试成绩.考试是监测学生学业完成度与教师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水平与教师教育质量的钢性指标.

(4)实践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内涵,是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知识迁移能力、知识运用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及社会实践能力等方面.

三、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如何实施

要实施好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必须解决好科学的指标测量、有效的组织实施及有力的结果运用等三个问题.

1.坚持科学测量,力求客观共识

按照“以结果为导向、以可应用为目标、以可测量为原则、以提高质量为宗旨”[2]的基本原则,教育质量标准不仅需要科学的指标,还需要坚持科学的测量.测量过程与结果力求客观,并尽可能求得共识.

(1)师德表现测量

可以采取“教师成长记录袋+评议”的方法测量.即由学校教学管理组织(教务处或年级组或教研组)对教师职业道德表现与心理品质表现进行日常观察记录,每周通报教师,并计入“教师成长记录袋”,学期末按“记录袋”记录的师德表现实证材料,结合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小学低段可让家长参与)及教师同伴评价情况确定质量等级(A、B、C、D四个等级,若无明显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及无明显不良心理表现,可不设D级).

(2)教育过程测量

①教育能力:结合校本研修,每学期初与学期末组织两次测试(分理论笔试与实践操作考核),按两次测试成绩(学期初占40%,学期末占60%)确定质量等级(A、B、C、D四个等级).

②教育行为:采取“教师成长记录袋”测量方法,即由学校教学管理组织(教务处或年级组或教研组)对教师教育行为进行日常检查登记,每周通报教师,并计入“教师成长记录袋”,学期末按“记录袋”记录的“教育行为”直接评等(A、B、C、D四个等级).

③教育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采取随机听评课的方法测量.每学期对每个教师的课堂教学随机听评不少于两次(年轻教师可适当增加),学期末以多次听评课的情况综合确定质量等级(亦为A、B、C、D四个等级).

(3)教育工作量测量

①课时量:校内教师人均课时量上下浮动1-2课时为C级,超过3-4课时为B级,超过5课时以上为,低于4课时以上为D级.

②班级与学生数:校内教师人均任教班级数与学生数上下浮动20%以内为C级,超过30%-40%为B级,超过50%以上为,低于40%以上为D级.

(4)教育效果测量

①行为规范:学生行为规范是其德育的外显,是教师共同教育的体现.因此,可以通过测量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等级,作为班级每一个任课教师的德育质量等级.学校政教处(德育处或团队组织)对班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检查,每周评价通报一次,并记入档案.学期末结合周评情况,确定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等级(亦为A、B、C、D四个等级).若教师任教N个班级,综合确定其德育质量等级(可按A、B、C、D分别占该项总分的40%、30%、20%、10%的转换关系,将N个班级学生行为规范等级转换成对应分值,相加后除以N,得到综合分,再按上述等级与得分关系,确定其综合质量等级).

②学习表现:学生“学习表现”评价可采用“学生学习记录袋+评议”的方法进行评价.对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出勤率”、“作业完成率”、“学习活动参与率”等,由学校教务处组织班级课代表及时填入“某某班级某某学科学生学习记录袋”.学期末按照“记录袋”实证资料,结合学生、家长、教师同伴,对学生在该学科教学中的兴趣、态度、习惯等方面的评议情况,确定学习表现质量等级(亦为A、B、C、D四个等级).若教师任教N个班级,综合确定其等级,确定方法与“行为规范”相同.

③学习成绩:县区(校)每学期(或学年)末统一组织一次学业水平考试(九年级及高三年级可分别以中考与高考替代),然后按学生巩固率(15%),学生考试成绩优秀率(20%)、及格率(20%)、人均成绩(45%)以及学科成绩学期(或学年度)变化幅度(前四项综合分每前进或倒退一个名次附加±1分)等五个要素算出学科分,按学科分分布及其与县区(校)学科平均分差距等情况,分别确定各学科“学习成绩”等级[2](A、B、C、D、E五个等级,学生人均成绩及格以上或变化幅度为正值不设E).

④实践能力:县区(校)每学期(或学年)统一进行一次学科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可与学业水平考试同步进行),以动手操作实践考核为主(物理、化学、生物三科能力测试,可以实验操作考核成绩计算),参与考核学生随机抽选(不少于学科教学学生数的1/5),按参与考核学生平均得分与县区(校)平均分差距情况,分别划出各学科实践能力等级(亦为A、B、C、D、E五个等级).2.坚持“四个结合”,有效组织实施

教育质量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作,需要学生、家长、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要在不增加管理成本和学生、家长、教师负担的情况下,有效实施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必须坚持“四个结合”.

(1)坚持教育质量标准的实施与教学管理相结合.将标准中相关指标的测量与日常教学管理评价统一起来,实现推行质量标准而不增加管理成本的愿景,使实施质量标准的过程成为强化教学管理与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

(2)坚持教育质量标准的实施与校本研修相结合.将标准中相关指标的测量与教师研修提高统一起来,实现推行质量标准而不增加教师心理压力的愿景,使实施质量标准的过程成为推动教师专业成长与激发教师教育热情的过程.

(3)坚持教育质量标准的实施与学生发展相结合.将标准中相关指标的测量与学生教育引导统一起来,实现推行质量标准而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愿景,使实施质量标准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生动、健康与有个性的发展过程.

(4)坚持教育质量标准的实施与家校协同教育相结合.将标准中相关指标的测量与家校沟通统一起来,实现推行质量标准而不增加家长教育负担的愿景,使实施质量标准的过程成为家长理解质量标准与协同促进教育科学发展的过程.

3.坚持刚性运用,发挥积极导向

教师教育质量标准的测量最好以学期为周期(亦可以学年为周期).学期末将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各项指标的测量得分相加,得到教师教育质量总得分.将教师得分由高到低排序,分别按学校教师总数的15%、20%、40%、20%、5%确定教师教育质量等级(依次为A、B、C、D、E).若总得分最低分达60分以上(含60分),则可不设E级(详见附表:《中小学教师教育质量标准各项指标测量表》).教师教育质量等级是依据“最大程度公认的标准”,并按照“最大程度共识的方法”得到的,在很大程度上相对客观地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质量.因此,应坚持将其刚性地运用于教师的评价之中,旗帜鲜明地与教师评职晋级及评优树模等切身利益挂钩,充分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积极导向作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