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电化教育史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3 浏览:10016

[摘 要]以全国电化教育的共同性、普遍性为参照系探寻地方电化教育的特殊性、多样性、不平衡性,通过地方电化教育的特殊性、多样性、不平衡性来进一步研究全国电化教育的共同性、普遍性.两者之间的相互比较与印证,将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地总结中国电化教育发展的规律与经验教训,更好地找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发展之路,加速我国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文章整理并分析了20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及特点,试图为川渝电化教育史研究填补空白,为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略添心力.

[关 键 词]中国电化教育史;地方电化教育史;川渝电化教育史

[中图分类号]G40-57[文献标志码]A

[作者简介]黄斌(1981—),男,陕西西安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教育技术理论研究.

由南国农教授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结题研讨会,于2012年8月在甘肃省刘家峡隆重召开.该课题2007年10月批准立项,通过13个子课题,对1915—2010年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研究.

然而,笔者拜读完该课题的系列论文,发现还十分缺乏以省(地方行政区域)为范围对电化教育史进行的个案研究.因此,为了能如实地反映整个中国电化教育史的全貌,开展全国地方电化教育史研究,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笔者以20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川渝电化教育的发展为例,在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史为主、论为辅”的研究思路,进一步整理并分析有关川渝电化教育的史实资料,希冀能为人们认识电化教育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提供新的借鉴与思考.

一、初创阶段

为了在全国推行“电影教育”与“播音教育”,1936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与金陵大学合办第一届“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正式拉开了川渝电化教育的序幕.但是,四川省教育厅“选派学员12人(电影教育组10人,播音教育组2人),前经受训,徒以经费无着,机械购置不易,各员毕业返省后,均未有用其所长之机会”.[1]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形式岌岌可危.从此,电化教育承担了动员民众、唤起全民族“抗战救亡”的历史重任,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并得到了发展.

(一)科学教育片的摄制

科学教育片,简称科教片,是运用电影的视听手段、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传播科学知识的影片.

1.“中制”和“中电”

“中制”(中国电影制片厂)和“中电”(电影摄影场)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最具实力的两家官营制片机构,除了摄制大量故事片与新闻纪录片外,也参与科学教育片的摄制.

1938年,“中制”和“中电”迁至重庆后,摄制的科学教育片分别有:《防御战车》、《降落伞》、《保卫大四邑》、《抗战特辑》(第5部)、《抗战言论专集》、《抗战卡通》(抗战标语1~5集)、《重庆的防空》、《我们的南京》、《云南建设》、《CHINA’SSTAND》等.

2.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

1942年,成立于重庆北碚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中教),是专门摄制科学教育片的新生机构.

1942—1946年间,“中教”共摄制科学教育片40余部,包括社会教育片《疟疾》、《常山》、《炼钢》、《造船》、《水利发电》、《大石足刻》、《三峡风光》、《川北胜迹》、《新疆》、《战时的陪都》、《龟兔竞走》、《家庭副业》、《重九》、《谷雨》等,学校教育片《起居规律》、《童军管理》、《军事管理》、《锦绣河山》、《富庶的边疆》、《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这些影片的主要功能是“发扬民族意识,增进生活常识,灌输科学知识,授予生活技能,协助学校教学”.

3.联合国影闻宣传处

在重庆成立的联合国影闻宣传处,负责制作35毫米幻灯卷片①,在全国设有放映站约500处,每处配发幻灯卷片放映机一个,每周供应幻灯卷片两卷.卷片内容主要涉及反法西斯战争和一些教育、卫生以及童话、寓言等题材.该处的工作主要在1943—1945年间开展.[2]

4.北碚影音教育所

1948—1949年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在重庆设立北碚影音教育所,制作了若干教育和卫生题材的幻灯卷片,供各地已有幻灯卷片放映机的机构使用.[3]

(二)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迫使中国高等院校大规模西迁,众多文化精英在短期内迅速向川渝地区聚集,使其成为了战时文化教育的中心.

1.金陵大学

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工作主要由理学院承担,1938—1946西迁期间,弦诵不辍,成绩斐然.

其一,摄制和放映科学教育片.1938—1941年间,电影部②设在重庆,摄制的科学教育片主要有:《自贡井盐》、《井盐工业》、《西康》(共八本)、《日食》、《峨眉山》.1941年,电影部转移到成都,办公规模逐步扩大.1943年,电影部摄制科学教育片:《战时工业》(共七本)、《桐油》、《茶叶》、《羊毛》、《基督教与新中国》、《仁心济世》.抗战后期,电影部的工作重心由摄制转向了推广、流通和应用——“以成都和重庆为中心,大量公开放映科学教育片,仅1944年就放映828次,观众总数达90万人”.[4]

其二,培养电化教育专业人才.1938年,理学院在重庆举办了第三届“电化教育人员训练班”,学员66人.同年,理学院与教育部合作,开办了“电化教育专修科”③,学制两年,第一届毕业生8人④.1945年,理学院在重庆又举办了一次“电影放映人员训练班”,学员80余人.

其三,创办电化教育学术期刊.1942年3月,理学院在成都创办了《电影与播音》月刊⑤.该刊详细记录了20世纪40年代的电教发展和理论研究,是早期电化教育的重要文献和学术成果之一.[5]2.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1941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⑥西迁重庆,因经费困难而停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人员转入刚成立的国立社会教育学院,⑦并筹建成立了“电化教育专修科”.[6]

1943年2月,电化教育专修科由璧山迁至北碚北温泉,与邻近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合作办学.同年10月,教育部委托电化教育专修科“电影艺术训练班”,学员13人,训练一年,学习绘制活动卡通影片.

1944年9月,电化教育专修科组建为“电影教育专科学校”,专业包括电影技术、播音技术、电教师资、电影编导、电影化学工程、电影机械工程、电影美术,学制三年.1945年2月,该校因紧缩政策,奉令停办,并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三)电化教育机构的建立

1937年,四川省教育厅设立“播音教育怎么写作处”,这是川渝地区第一个电化教育机构.播音教育怎么写作处(内设指导主任一人,指导员一人,助理员一人)的职责是:“电影机、收音机及一切零件、直流发电机,转发教部影片;解答电化教育行政与技术问题;负责电化教育外交问题.”[7]另外,四川省教育厅“将全省划分为18个教育电影巡回放映区,每区设指导员一人(负责讲映教育电影、保管和修理机子、摄制幻灯片),助理员若干人”.[8]

1938年,四川省教育厅撤销播音教育怎么写作处,成立“电化教育怎么写作处”,全省电影教育及播音教育事宜.1943年,电化教育怎么写作处改组为“电化教育辅导处”,下设电影、播音及总务三组,着重负责全省电化教育技术辅导与施教示范工作.[9]

1938年,教育部成立两组“社会教育工作团”.1942年,教育部将第二组社会教育工作团,改组为“川康公路线社会教育工作队”(负责沿川康公路线放映教育电影).该队原在重庆,1944年迁至成都.[10]

1946年1月,“重庆电化教育巡回工作队”(简称“重庆电教队”)正式成立.重庆电教队成立仅一个月,就施教23次,受教人数达98164人.

1949年,重庆电教队与中国电影协会重庆分会合作编辑了电化教育知识丛书,增设了播音站,增加了教育播音节目;与重庆市立艺术馆、重庆电影制片厂合办“电影戏剧艺术研究所”;与群益补习学校合办“电教专修班”.另外,重庆电教队还与经济部农业推广委员会合办“农村电教施教团”,以市郊农民为施教对象,利用电教手段推行农村教育,所有放映机和影片都由农业推广委员会提供,以此普及文化知识,推行社会教育.

(四)特点

川渝电化教育的起步稍晚,然而面对诸多困难(“经费、人员、电源、机件等问题”[11]),始终坚持发展,攀藤附葛,倍感艰辛.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电化教育注重社会教育层面,实施范围相对较小,尤其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很少使用,这与当时我国社会动荡、经济落后有关,也与当时中小学还不具备独立开展电化教育的办学条件有关.

二、奠基阶段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川渝电化教育工作暂时未得到具体规划和有效实施.

(一)社会、学校电化教育的开展

1952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①开始举办“学习讲座”节目,对象为党政机关干部和新参加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1952—1956年间,相继开展了《共产主义与》、《学习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怎样做一个员》、《农村工作学习》、《农业合作化问题》等讲座.

1961年,峨眉电影制片厂②摄制了科学教育片《药物蒸气疗法》③,又在1975—1977年间,摄制了《地震预测预防》、《房屋抗震》、《冰雹》、《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农村办沼气》、《拖拉机旧件修复》、《伏虎茧蜂防治地老虎》、《行星轧机》、《红苕藤尖越冬作种》、《常用机床》、《茶叶》、《西双版纳的热带植物》、《气象哨测天土仪器》共13部科学教育片.

1964年,成都市、重庆市教育局分别成立“电化教育工作队”,率先在两市的中小学开展电影、幻灯教学工作.

然而,好景不长,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电化教育事业受到严重摧残,电化教育机构被迫撤销,人员解散,川渝电化教育事业随之停顿.

1972年,四川省教育厅根据四川省委政治部川政函(72)221号《关于同意在成都市开展电化教育工作的试点的批复》的指示精神,在成都市中小学开展电化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74年,在学习和推广京、津、沪等地的先进经验后,成都、重庆两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广大中小学校,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发动群众办电教,开门办电教,又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片新气象.

据不完全统计,1975年,成都市已有125所中小学、三所政治夜校和三所幼儿园开展了电化教育;自制和改制幻灯机187部,其中白昼幻灯机112部;自制幻灯片213套;配合政治运动和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共放映电影、幻灯2189场,观众256650人次;为工农兵放映幻灯97场,观众69250人次;配合教学放映电影、幻灯1248场,观众255467人次.电化教育在为无产阶级政治怎么写作、为工农兵怎么写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怎么写作、为教育革命怎么写作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但不幸的是,1975—1977年间,因受“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影响,川渝电化教育没能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特点

综上可见,新中国成立以后直至1977年,川渝电化教育处于极不稳定的发展态势,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由注重社会教育层面,开始转向中、小学课堂教学层面——以成都、重庆两市的中小学校为中心,电化教育工作逐步扩展到全省各地.由于川渝地大、校多,各地教育基础和师资水平差别较大,因而城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发展还很不平衡.

三、迅速发展阶段

在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发展教育事业的方针大计.尔后,川渝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新阶段.伴随这次起步,电化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简单地说,就是指利用现代化的声、光、电设备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就是指利用幻灯、电影、广播、录音、录像、电视、语言实验室、程序教学机、电子计算机等以提高教学效率,扩大教育规模,从而使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12]1980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以文教办发(1980)44号文件,批准“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组①”更名为“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处”,并建立“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实行两个机构一套班子.1983年,撤销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处,单设四川省电化教育馆,负责全省电化教育的管理、指导、研究、怎么写作工作.随后,1985—1990年间,四川省各级各类电化教育机构有了较大的发展,已建市(地、州)电化教育馆21个,县(区)电化教育馆(站、队)180个.在各级电化教育机构的领导和推动下,学校电化教育迅速展开.

(一)电化教育深入课堂教学

1978年,四川省教育厅组织22人,参加第一届“全国幻灯教学汇报会”.四川省有幻灯机五台、幻灯片20套获奖,受到教育部表彰.1979年1~3月,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组巡回全省各地,向广大基层干部、电教人员和师生传达“全国幻灯教学汇报会”的精神,示范表演各科优秀教学幻灯片,介绍机、片制作方法,演示43场,观看人数达四万人次.

1979年,根据教育部指示“要把幻灯教学当作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件大事来抓”,四川省教育厅确定“四县(区)五校②”为开展电化教育试验工作地区和电化教育试验单位.

1981年,教育部在重庆召开了“全国小学自然常识电化教学研讨会”.四川省主编的统编教材小学《自然常识》教学幻灯片,由电化教育馆审定,北碚幻灯片厂生产,在全国发行,为提高小学自然常识学科的教学质量作出了积极贡献.

1983年,四川省教育厅确定全省第一批电化教育试验学校168所③,组织教师开展电化教育专题试验研究,积累开展电教的经验,为加速川渝电化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984—1990年间,电化教育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怎么写作的综合功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自1979年建校以来,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截至1990年年底统计,全校拥有19所市(地、州)电大(分校),58个县(区)、12个厂矿企业工作站(分校),2000多个大中专教学班点.“这些班点伸向蜀土城乡、川江两岸、民族村寨、边远山区,形成了基本覆盖全省的广播电视教育网络.”[13]

(二)培养电化教育专业人才

为了提高全省各地电教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培养一批电教技术骨干,1980年四川省教育厅举办了第一期“电化教育技术训练班”,学员40人,学习幻灯机、电唱机、录音机、电视机的原理、使用及常见故障维修.

1982年,四川省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基础”课.截至1990年,全省111所师范学校中已有83所开设了电化教育基础课,占师范学校总数的74.8%.

1984年,四川外国语学院开办“外语电教专修科”,旨在稳定和提高外语电教队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大学专科政治文化水平、较好外语电教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热心电教工作的外语电教专业干部.[14]

1984年10月—1985年1月,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举办了“全省第一期电教管理干部训练班”,培训地、县电教馆馆长及电教人员40人.然后,各地采取滚雪球的办法,拜能者为师,层层培训.如重庆市举办培训班10次,为县(区)、校培训电教骨干400余人.

1985年,西南师范大学开设“电化教育”专业.同年,在川、滇、黔、藏四省招收学生40人,培养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电教基础课教师和电教技术人员.[15]这是川渝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本科电教专业.

1989年,四川师范大学成立“电教中心”,并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电化教育学”公共必修课.

(三)编印电教教材、电教刊物

1978年,四川省教育厅编印了《幻灯教学资料汇编》,总结交流全省开展电化教育,特别是幻灯教学的经验.

1979年,四川省教育厅电化教育组编印了《电化教育资料》第一期.

1980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创办《四川电教》杂志(后更名为《四川信息技术教育》),这是目前四川省唯一用于指导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电化教育的省级专业期刊.

1982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编印的《中学化学投影器件》被《电化教育》①连续选载.

为了适应小学教育和满足中等师范学校开设电化教育基础课的需要,1983年,四川省电化教育馆修订了《电化教育基础》教材,作为全省中师试用教材,供内部发行使用.

1988年,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创办《当代电大》杂志(后更名为《现代远程教育研究》),这是川渝高校主办的第一份电化教育专业期刊.

四川省教育音像出版社,从1988年成立到1990年,共编制、发行录音教材18万盒、录像教材800盒.

(四)特点

第一届全国幻灯教学汇报会以后,川渝电化教育全面复兴.这一阶段,不仅电化教育机构日趋完善,而且电化教育的实验研究空前活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此外,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电教教材成为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并且,随着大量广播电视学校的创建,远距离教育成为电化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领域.

四、启示

以史为鉴,“塑造我们未来的力量实质上就是塑造我们过去的力量”.[16]整理并分析川渝电化教育60年的发展及特点,可以为当代川渝地区教育技术的发展探索出一条本土化道路.

(一)中心城市的优势

尽管我国电化教育诞生于1915年,然而当时只是在江浙一带少数城市的学校、社教团体中有所开展.20世纪30年代以前,当东部地区的电化教育沿着现代化轨迹徐徐前进时,川渝电化教育基本上还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1937年,日军大举进攻中国,国民政府确定“以四川为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扎地”.抗战时期,电化教育的怎么写作范围“直接及于川渝各地,间接及于全国”,川渝电化教育代表了全国电化教育的兴盛与繁荣,“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美国”.[17]1949年10月1日,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盛极一时的川渝电化教育历经“30年冬眠期”后,在中国教育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却再也没能彰显战时的锋芒.值得思考的是,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呈现突出的中心城市优势,“这是集权的政治体制在电教领域的反应.而现代教育作为全民族、全社会的事业,在资源配置上必须趋向均等,才能有效促进教育公平”.[18]当前,加快电教事业在川渝各地(包括少数民族聚集区)和基层教育单位的普及力度,主动构建川渝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将有益于缩小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进一步促进西部乃至全国经济与社会的整体和谐发展.

(二)名称的纷争不断

20世纪3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川渝电化教育属于“视听教育”阶段,是媒体技术主要发挥规模绩效的阶段.这一时期,最主要的社会需求和教育需求是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从建国前巡回施教为主要形式的平民教育,到建国后广播电视大学为主要形式的成人教育,都旨在扩大教育范围,提高规模绩效.90年代初以后,进入“信息化教育”阶段,为了国际性学术交流,“教育技术”这个名称逐渐得到认可.川渝电化教育的这一发展轨迹,也印证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值得说明的是,“电化教育为教育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育技术的发展又为电化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空间”,[19]电化教育是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频繁的名称纷争是因为领域内部有一个变量——“技术”.“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它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因而给技术一个一劳永逸的、为一切时代所接受的、非历史性的定义是不可能的.”[20]其实,纷争说明了领域本身的发展与进步.但是,广大学者不必拘泥于名称之争,而应该在完善教育技术相关术语界定的基础上,把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运用教育技术解决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上,充分发挥出教育技术促进现代教育改革的职能.

(三)专家学者的引领

西迁川渝的金陵大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不仅将先进的思想、技术、文化充盈到这块偏僻的土地上,而且为川渝电化教育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战乱危难中的电化教育专修科,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怎么写作社会”的职能相结合,促进了川渝地区经济、政治和科教文卫事业的现代化,为现今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提供了借鉴.魏学仁、孙明经、俞庆棠、戴公亮等众多电教先驱曾经在川渝这片热土,为推动电化教育的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时过境迁,目前的川渝电化教育虽然得到了深入发展——继西南师范大学之后,近10所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已经形成了本、硕、博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与兰、京、沪、宁、穗等地相比,缺乏国内教育技术界知名学者的引领,是导致现阶段川渝电化教育稍逊一筹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值得推荐的是,在我国实施“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的大背景下,川渝两地加强高校之间的合作,重视高等院校在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中的作用,力争申请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引领区域性科学研究,积极引进国内教育技术专家,努力培养“第四代学科带头人”,[21]是加速今后川渝地区教育技术发展的明智之举.

(四)大电教观的回归

新中国成立以前,川渝地区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化教育体系.这一阶段电化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参与者合力产生的影响,“这些参与者形成了一个创新共同体,共同促进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的不断循环”.[22]当时的“中制”、“中电”、联合国影闻宣传处都是学生实践的场所.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为使学生实习便利,特意由璧山迁至北碚,与邻近的中华教育电影制片厂合作办学.金陵大学也曾与多方机构合作拍摄科学教育片,有的译成英文,与美国交换,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加了与海外交流的机会.此外,学生还经常参与电影放映宣传工作,成都华西坝每周五晚上的露天电影成为当地民众的重要文化生活,电化教育深入民心,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值得坚持的是,未来川渝地区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仍然需要依靠教育技术产业的跟进,需要加强与川渝企业及工业园区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三区(校区、园区、社区)联动”的创新发展,构建“产学研”合作联盟的体系,使教育技术的功能得到扩展、延伸,从学校教育功能向社会教育功能延伸.教育技术的怎么写作对象不应该仅仅是大中小学生,而应是社会上所有需要接受教育的人.

五、结束语

地方电化教育史研究,是对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的延伸与加强.抛砖意在引玉,希望本篇“初探”能够引起电化教育同仁的关注,如果还能对中国电化教育史研究有所裨益,那就更是不胜欣慰了.(感谢西华师范大学201硕士研究生刘妍宏同学在前期资料收集工作中的鼎力协助!)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教育厅.二十八年四川教育年报[Z].四川:教育丛刊,1940:27.

[2][3]孙明经.回顾我国早期的电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1983,(2):32.

[4]孙明经.中国文化大革命中的一个小实验:金陵大学影音事业概述[J].影音,1947,(7,8):97.

[5]朱敬,辛显铭,桑新民.解读孙明经教授——中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70.

[6]徐红彩,潘中淑.中国最早的电化教育专业创建始末——前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创办电教专业的历史与总结[J].电化教育研究,2007,(10):90~91.

[7][8]林明暹.介绍电化教育[J].四川教育,1937,(2):68~69.

[9]黄小英.民国时期播音教育的历史回顾[J].电化教育研究,2011,(6):112.

[10]今日社.教部川康社教工作展开中[J].电影与播音,1944,(3):27.

[11]林明暹.怎样解决四川实施电化教育的困难问题[J].四川教育,1937,(4):53~55.

[12]萧树滋.电化教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3.

[13]校办宣.找准位置发挥优势扎根蜀中沃土——蓬勃发展的四川广播电视大学[J].四川政报,1999,(10):23.

[14]易行.四川外国语学院开办外语电教专修科[J].外语电教,1984,(2):13.

[15]卓昌勇.西南师范学院开设电化教育专业[J].外语电化教学,1985,(4):22.

[16]汪基德,蔡建东.追寻先驱足迹,提炼历史智慧——中国电化教育先驱学术思想研究开篇辞[J].现代教育技术,2011,(1):6.

[17]朱敬.影音教育中国之路探源——关于中国早期电化教育史的理解和解释[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

[18]李兴敏,刘运祥.通过电化教育年表分析把握我国电化教育发展规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9):71.

[19]李龙.加强史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教育技术史”学科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6,(12):22.

[20]许良.技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1]郑小军,杨满福.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领军人物的历史回顾与展望——兼论第四代学科带头人的使命与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10,(7):29.


[22]彭红光,林君芬.地方电化教育发展探析——以广东电教发展30年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