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青年教师的自身需求提升高校师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84 浏览:15218

摘 要:自2013年我国三部委着力推进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教育整顿以来,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负面问题再次成为公共热点话题.由于青年教师更深层次的内在需求得不到满足,造成青年教师的职业怠倦、职业迷茫等行为特征,进一步导致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的师德水平下滑等表面问题.因而,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有必要从深入调研青年教师物质需求、帮扶部分青年教师解决实际生活困难、疏导青年教师心理郁结、提供公平的职业发展路径及师德考评激励制度等对策入手,逐步推进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

关 键 词:青年教师;师德教育;心理需求;利益需求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035-02

一、高校重视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迫切性

高校教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具有强烈的引导性和示范性,高校教师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文化知识等会对当代大学生产生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十分重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国以教为本,教以师为本,师以德为本.然而,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和冲击,出现了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过分看重自身利益、缺乏职业理想、敬业精神弱化等负面现象.高校青年教师师德水平下滑的负面问题再次成为公共热点话题.为此,学界对于师德问题展开了很多研究,这些研究多从道德、他律的视角来分析,是被动式的、强迫式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本文试着挖掘出在促进高校青年师德建设的过程中,高校管理方应该正视并接纳青年教师全部的自身需求及其深层动机,只有这样坚定的肯定与认可,才能使高校青年教师在宽松的高校教工管理环境氛围下,主动形成个人师德养成的习惯,进而主动迎合高校管理方的师德建设目标,实现个人师德素养的提升,才能使得高校的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二、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发展需求与自身发展需求特征

1.师德整体状况良好但有下滑趋势.由于高校教师的职业稳定,社会地位较高,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为其实现职业理想提供了平台支持.因而,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大都具有“爱岗敬业、全心全意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理想,也有追求卓越的抱负和为教育事业贡献毕生精力的职业信念.大多数高校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职业有神圣感、荣誉感和自豪感,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但是,部分高校青年教师认为,学校管理不够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不能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也不够尊重基层教师的主体地位.因而,很多青年教师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并且反映在其教学工作中.

2.强烈的物质需求比提高师德水平的需求更为迫切.新教师大多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重要及特殊时期,面临诸多现实的生活压力和经济压力,对物质需要相对强烈.在当前物价飞涨、房价飞涨、货币实际购写力迅速下降的宏观背景下,青年教师的工资、奖酬体系的基数及涨幅都远远的落后了,致使高校青年教师从别人认为的“社会中间群体”沦落为“中低收入群体”,这份教师工作也沦落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留学回来的高校青年教师仅凭当前工资收入,十年也难以收回教育成本,更别说实现知识成本收益了.因此,在当前阶段下,青年教师最主要的发展需求仍旧是强烈的物质需求,并不是更高层次的提升个人“师德素质水平”的需求.

3.职业发展迷茫受挫压制了师德素质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律一般是刚刚工作的前三年,伴随着初入社会的拼命三郎的工作开始工作,但是具备竞争力的优秀同事非常多,可供晋升的管理岗位不够多,可以晋升职称的机会指标不够多,领导的喜好与认可程度不一样等多方面的原因都可能导致青年教师的工作成效不显著,再加之外界压力,致使这些青年教师产生了明显的职业认同危机、职业发展迷茫的现象;甚至有些青年教师由于工作经验不足而受挫,大大抑制了自身师德素质的提升,并且殃及学生.


4.自身心理调适能力欠缺致使个人师德水平难以提升.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大都具有较强的职业情感认同、个人价值实现及其自我发展的心理需求,他们渴望受尊重、被理解和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有自我发展的愿望,需要更好的工作平台和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及更大的发展空间;他们的职业兴趣的培养与提升,需要有较强的工作成就感和学校(学院)管理方的积极认可来支持和证明.只是,高校青年教师的现实利益需求、心理需求不被承认,短期内也得不到满足.这种客观条件下,很多青年教师出现了明显的职业心理懈怠现象.作为弱势的个体教师,很难突破单位环境氛围的影响,很难有效实现个人心理状态的调整,结果随波逐流,丧失工作积极性,更谈不上提高师德、给弟子以示范了.

三、基于青年教师自身需求,顺势提升师德教育水平

1.改变师德教育观念,承认并接纳青年教师的物质需求.高校管理方传统的“师德教育”忽略了教师的内心需求,不符合人本精神的“教条主义”;也否认了青年教师作为师德建设的主体地位,断绝了青年教师自愿选择并主动提升师德素养的可能性.高校的青年教师,也是广大教师队伍中的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弱势群体,他们也有普通人的物质利益诉求,并且他们也不是完美的,只有从这种完全承认与接纳的角度来看待青年教师、理解青年教师当前存在的矛盾与困惑,让青年教师体味到关爱与尊重,才可能促使青年教师感受到个人素养的成长空间并且自愿以身立教,进而提高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

2.通过实际帮扶行为,激发青年教师的信任与感恩.高校管理方应该主动调查青年教师的工作生活状况,并不是简单地以交流会形式搜罗问题、凝结报告了事;而是切实帮扶部分青年教师解决实际生活困难,增加青年教师对单位组织的信任与感恩,进而惠及广大学生.例如,高校单位组织可以考虑帮助青年教师联系一些增加经济收入的授课项目或横向科研项目,为其缓解工作初期迫切的经济收入压力.高校单位组织可以考虑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其子女入托入学、婴幼儿看护等人性化便利怎么写作措施,这能够温暖人心.只有单位组织通过实际帮扶行为,才能激发青年教师的信任与感恩心理,并把这种感悟心得传递给学生,提升教师个人师德素养.3.疏导青年教师心理郁结,促进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师德水平.高校管理方应当重视并落实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工作,需要客观承认青年教师的心理郁结,认真做好沟通工作.由于当前高校管理方没有耐心倾听与真诚怎么写作的精力,致使基层青年教师的心理郁结累积.事实上,绝大多数青年教师的心理需要,仅仅是有一处对“不公”的抱怨发泄平台,他们也能够承认客观环境并愿意尝试改变自我、适应环境、承认社会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不公”,并且在宣泄了委屈、不甘等负面情绪之后,他们还会继续做好本职工作.在这种心理疏导工作落实以后,就能促进青年教师回归到“教书育人”的师德规范行为轨道了.

4.提供公平的职业发展平台,引导青年教师提升师德素养.师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前提是高校管理方为教师们创建一个平等、公正的职业发展平台,用“能者上”、“善者上”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公平的职业发展平台能够被教师们所能看到的价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的统一,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及路径比“先进”、“榜样”更具强制力和影响力,所有成员的基本权利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每位青年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智慧和努力程度获得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由此,教师成员可以保持平衡的心态并各尽其责.相应的,其道德素质就会由内而外地改善并不断地提升.高校管理方应当尊重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需求,满足青年教师寻求公平公正的职业发展需求,不断激发青年教师在专业领域内的职业发展热情、拓展公平合理的职业发展路径,切实引导青年教师踏实工作、安心工作,逐步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5.完善师德考评激励制度,保障青年教师提升自身师德的规范性.首先,高校要结合国家导向及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有规范性、可操作性的师德标准规章制度.而后,将这些具体的评价指标制作成为满意度评价量表,并针对学生及工作单位进行定期问卷调查,并把分析评价结论及时反馈至教师本人及所在单位.最终,将教师师德评价信息公开,真正与其职称评定、职务晋升、评奖评优挂钩,并将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结果存入教师个人档案.只有建立切实可行的师德评价标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增强教师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培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