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与

更新时间:2024-01-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503 浏览:18456

摘 要当前吉林省高职院校总体上形成了涵盖全省支柱产业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岗位群的专业结构体系,但也存在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人才需求结构不匹配,专业设置集中度不高、专业设置重复严重等问题,需要建立政府统筹的人才需求评估和专业设置联动发展机制,对专业作出结构性和战略性调整,并以财政手段引导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提升专业建设边际贡献,同时完善专业设置与就业指导机制.

关 键 词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对策;发展建议;吉林省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3)26-0009-05

“教育的发展是一种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流动状态,而不是教育的一种结果.”[1]专业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载体、怎么写作区域经济的纽带、衡量办学水平的标志.一般认为,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相匹配,这种匹配度决定着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社会效益.近年来,吉林省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支柱产业壮大、新兴技术产业培育等对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出发,考虑和部署区域范围内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布局问题,总体上形成了涵盖支柱产业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各领域一线岗位群的专业结构体系.

一、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

(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情况

《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分设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等19个大类,下设78个二级类,共532种专业.目前,吉林省高职院校所开专业涉及17个大类,其中水利、两个大类下没有设置专业.共设专业182个,与目录专业相比,有350种专业是空白.招生人数排在前五位的专业大类分别是制造、财经、电子信息、医药卫生和交通运输.从对应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类专业7个,占比为3.85%;第二产业类专业77个,占比为42.31%;第三产业类专业98个,占比为53.85%;三大产业类专业开设比为3.85∶42.30∶53.85.第一产业类专业计划招生440人,占比为1.17%;第二产业类专业计划招生16484人,占比为43.77%;第三产业类专业计划招生20740人,占比为55.06%;三大产业类专业计划招生人数比为1.17∶43.77∶55.06,详见表1.开设农林牧渔类专业的学校只有3所,分别是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其中松原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饮料与动物营养、农业经济管理5个涉农专业,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只开设了农产品质量检测专业,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

(二)专业规模与设置跨度情况

在高职院校中,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招生涵盖了11个专业大类,辽源职业技术学院、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松原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涵盖了9个专业大类,吉林农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长白山职业技术学院、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招生涵盖了8个专业大类.相对来说,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院校的专业集中度较高,已发展成为特色专科院校,形成了特色专业群.详见表2.

(三)专业布点及招生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专业布点最多的是财经大类,共有47个专业点;其次为制造大类,有42个专业点;第三是电子信息大类,有24个专业点.在专业小类中,布点最多的是计算机类,有15个专业点,占学校总数比的75%;其次是自动化类、市场营销类、工商管理类、机械设计与制造类.在招生规模最大的制造大类中,招生最多的是汽车类专业,招生人数3038人,占制造大类总招生人数的24.5%,其次为机械设计制造类、自动化类.在财经大类中,招生人数最多的是财务会计类专业,招生2260人,占财经大类招生总人数的33.63%,其次是市场营销类和工商管理类,占比分别为23.38%和22.31%.说明相对于工科类专业,开设对于实训条件要求并不高的财经大类专业成为众多高职的重要选择.

从表4可以看出,吉林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专业重复布点10个以上的有5种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13个);物流管理专业(11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11个);会计电算化专业(10个);电子商务专业(10个).在设置点较多的专业中,平均招生人数最多的是护理专业,达到372人,其次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会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子商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布点较多,平均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到90人.平均专业招生人数不是一个衡量专业质量的指标,但其能反映两个问题:一是专业资源配置的效率与效益的问题,二是与市场需求的匹配问题.

二、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职业结构不匹配

由于不同产业或行业的技术构成不同,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存在一定差别,因此,各个行业产出增长的就业弹性系数相差较大.从这个角度看,产业结构演变对就业弹性的影响也非常显著.伴随吉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吉林省就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但总体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并不完全同步.从近年来吉林省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统计分析来看,历年来第三产业为用工的主渠道,一般在59%以上;其次为第二产业,比重占33%左右;第一产业劳动力需求比重一直在8%以下.但细分行业进行就业弹性分析,则会发现有些行业虽属于就业弹性较大和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类型,但其自身就业吸纳作用很小,如2004~2011年吉林省信息传输、计算机怎么写作和软件业中,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怎么写作业、软件怎么写作业就业吸纳能力强,就业人数显著增加,而计算机怎么写作业就业吸纳能力低,就业人数减少.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结构、招生规模来看,确实存在与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对此方面加强研究并对专业设置作出调整.(二)部分学校专业集中度不高

专业集中度反映区域内高职院校专业的数量、质量、专业间的关系对某一行业的贡献程度.一所学校的专业集中度如何,表明它在教育领域及市场中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及对市场怎么写作能力的强弱.专业集中程度高则说明学校的特色专业明显,相反则该专业设置分散、教育资源利用率不高.从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来看,部分院校的专业集中度较高,形成了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各专业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便于建立公共性质的实习实训基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办学效益.但也有部分院校(一个市只有一所高职院校的情况除外)专业聚集度较低,专业设置往往跨几个大类,专业之间的联系不紧密,专业特色不明显,没有形成集群效应,这既不利于形成专业优势,又降低了教学资源使用效益.

专业设置重复严重

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重复布点10个以上的有5个专业.在设置点较多的专业中,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技术性强,需要较高的办学成本,过多的专业布点直接造成办学资源的分散.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市场营销、旅游管理、商务英语等专业属于办学成本较低的专业,因此很多学校都开设,这一方面给学生甄别和选择专业带来困难,另一方面则造成总体人才培养过剩,毕业生就业困难.

三、吉林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对策与发展建议

一是创新专业设置和发展方式.学校人才培养具有长周期和迟效性的特点,而劳动力市场又是“一个不可预测的变化制度”[2],因此对人才需求的长期预测是不现实的,吉林省历年发布的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也表明,劳动力需求规模与产业发展、行业性质、企业技术特点、劳动就业政策等并不呈线性相关.因此,建议适度扩大和调整专业口径,遵循“职业-专业-课程-专业”的运作模式,即把划分职业活动领域作为确定专业的起点,然后在宽口径专业内根据职业活动领域的具体任务、要求和变化趋势来灵活设计课程,以此形成紧贴职业需求的窄口径专业方向.

二是根据职业需求对专业作出结构性和战略性调整.开展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状态分析,通过招生计划的杠杆作用,按照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要求,调控专业设置,特别是对一些社会需求小、就业率低、质量差、重复设置的专业坚决进行调整.同时,面向吉林省城镇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发展、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生产性和生活性怎么写作业发展中的新领域和新需求,根据原有专业基础增设新专业方向,扶持高新技术专业建设,加强融合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专业建设.对全省普遍需要的专业以及某些需求量较大的通用专业,着力构建优势专业群,在有优势且师资又较强的门类上多设一些专业,从而形成学校上各有侧重、各有特点的专业分工布局和专业结构上的优化布局,形成错位竞争的良性知识生态.

三是以校企合作提高专业建设的边际贡献.经济研究表明,要提高经济增长要素间的边际贡献,必须关注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如市场组织(如企业等)和非市场组织(如大学和研究机构等)的重要作用.大学作为非市场化的经济增长的微观组织,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它对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上:一是大学研究提供的是首创的“发明”或试验性的设计蓝本,产业随后对它们加以开发和商品化;二是工程技术学科方面的研究直接涉及到制造和检验新设计的机器[3].对于高职教育发展来说,政府需要重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治理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专业为纽带,重构技术进步激励机制和人才培养激励机制,引导企业和学校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共同建设专业,通过研发和生产中的技术扩散、技术应用、技术复制过程提高专业建设水平,进而减少企业培养人才和维护技术创新的边际成本.建议政府建立以高职专业为主导的重点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拨款制度,各学校确定自己的特色发展方向,经过竞争性评审后政府以合约的方式给予支持,在此过程中,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作为专业建设项目绩效评估拨款的重要指标.

四是建立人才需求评估和专业设置联动发展机制.在中高职协调发展、产教对接机制建构的制度背景下,按照教育部统筹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有关要求,建立由政府统筹,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发展改革、工信、科技、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成立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评估(短期预测)和职业教育专业规划领导小组,组织各方力量深入研究产业发展、行业企业对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特点,据此筹建专业设置管理咨询怎么写作平台,同时严格实施增设新专业专家组评议的两级审核审批备案程序,有效引导学校规范专业设置,从专业设置的源头把好入口关,减少重复设置,并将职业教育的项目建设与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突出项目引领,用专业建设拉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校企合作等.

五是建立职业供需、培训需求、专业设置有效衔接的就业指导制度.增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有效性,还需要在人才培养终端建立有效的就业指导机制.劳动经济学观点表明,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不仅要有需求、供应和力量,还要有一系列有关的政策、制度和规则.例如,瑞典的职业供需信息是全计算机化的.同时,就业办公室配有训练有素的职业顾问,他们能提供关于职业生涯和培训机会方面的信息,组织能力倾向测试,并指导那些寻找工作的人去考虑自己的职业机会并从中选择一种最为合适的工作[4].借鉴其政策经验,建议开发全省(市)职业供需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企业用人登记制度,要求所有用工企业都要到统一平台上登记职业供需信息,发布用人具体要求,同时依托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职业培训怎么写作平台,面向有职业教育和培训需求的人群开展技术技能培训,促进其实现技能就业,从而实现专业设置、职业供需、培训需求的有效衔接和良性循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