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视角下新型农民培养的农村职业教育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77 浏览:134940

摘 要:从新型农民的内涵入手,文章分析了我国农民的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差距,阐明了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中的重要作用.针对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关 键 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新型农民

作者简介:赵海婷(1976-),女,天津宝坻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陶军明(1978-),男,江西九江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学与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管理:缺失与回归”(编号:08ZD041)的阶段性成果,主持人:赵海婷.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4-0081-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农民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其科学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而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能否提高,关键取决于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在培育新型农民、怎么写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新型农民的内涵

2006年的“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1].“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现代新型农民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有文化”是对农民文化素质提出的要求,是指农民应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基本文化能力.“懂技术”是对新型农民掌握新农村建设技术的要求,是指农民应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劳动经验和生产技能.“会经营”是对新型农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的要求,是指农民应具备观察能力、应变能力、风险承担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科技信息与市场信息获取的能力.作为新型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应具备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来说,包括政治法律素质、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二、我国农民的素质现状与新型农民的差距

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经营能力及思想道德素质是影响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农民的素质状况与新型农民尚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质有待提高

农民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准.在过去特殊历史背景下,我国实行的城乡差别政策和城乡分别管理,客观上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造成教育资源在城乡间的分配不公,农村地区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条件落后,直接后果就是农民的文化知识匮乏,受教育年限短.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占农民人口数的9.5%,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4.49%,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4.99%,高中文化程度占9.15%,中专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别占1.46%和0.37%,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仅为7.4年[2].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其掌握新技能、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二)农民科技素质低,缺乏职业技能

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良种技术、无公害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应用都对农民提出了较高要求.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科技培训的只有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占全部农业劳动力的3.7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及以上者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3].由于农村劳动力的科技素质较低,使得很多新技术、新品种难以大范围应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很快转化为生产力.

(三)思想观念落后,经营管理能力差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民存在很多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符的落后思想观念,主要表现在小富即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思想观念的落后导致农民市场意识淡薄,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缺乏主动介入市场、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精神.许多从事种植业的农民还停留在传统耕作水平上,经营管理粗放,只求简单再生产,缺乏发现市场机遇的敏锐性和捕捉机遇的能力,更不能科学预测市场变化.

三、农村职业教育在培养新型农民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职业教育立足农村,怎么写作农民,是培育新型农民的重要形式,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人才培养功能.农村职业教育充分利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确立面向新农村培养人才的战略目标,立足为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能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村劳动力,培养农业产业化、机械化、电气化、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实用技术人才.这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首要功能.第二,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促进农民增收之功能.我国现阶段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可达80%,这中间除了科技转化政策、体制等方面原因,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低下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农村职业教育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新型农民对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把握和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从而实现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第三,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之功能.没有专门技能、不能适应城镇经济发展和加工制造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通过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使农民工进城务工,能够“进的来,留得住”,真正实现农民变市民.第四,精神文明的教育引领功能.通过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树立农村文化建设新观念,促进农村和谐.

四、农村职业教育怎么写作于新型农民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轻职观念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近些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影响,社会对于中考、高考的关注度逐渐升温,而作为国民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业教育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多数农民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二流教育”,上职校是被动而无奈的选择.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理想的工作.与此同时,农村学生往往会选择普高以跳出“农门”,而不是选择职业学校.高校扩招更使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录取标准一降再降,甚至可以免试入学.低门槛甚至是无条件的准入制度使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的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二)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经费保障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职业教育是一种培训技能的高投入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同层次的职业教育成本一般是普通教育成本的的2~3倍[4].一般来说,职业教育投资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国家的教育投资;二是企业团体和个人教育投资.由于投资职业教育见效慢,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投资意愿低,导致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然而,由于我国缺乏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经费投入保障制度,也没有形成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政府主体的投入增长滞后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同时地方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支出比重低,投入总量严重不足,职教专项经费难以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短缺,造成学校不能置办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必备设施,也造成教师缺少进修提高的资金,学生缺少职业实习的资金.因此,经费投入的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农村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师资队伍难以适应发展要求

首先,由于农村生活环境差,教师工作环境艰苦、待遇普遍偏低,有的地区甚至连教师的基本工资也不能得到保障,农村职业学校很难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的教师,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也普遍不愿意去农村从事职业教育,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困难.其次,农村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偏低,“双师型”教师匮乏.“双师型”要求教师既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应具备相应专业实践技能,强调的是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具有理论与实践两种教学能力.而当前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有50%以上都是从原普教岗位上转移过来的,专业知识面窄,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不足,实践经验也较少,直接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四)职业教育与生产实际脱节

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滞后于社会需求,脱离就业与创业需要;在结构和教学模式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倾向.一些学校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专业,学校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学内容跟不上行业实际发展和业务更新的要求,而且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技术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所占比重太小,使得学生不能从职业学校获得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技术和外出务工的专业技能.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如果通过职业教育并不能得到高于初高中毕业生外出打工的收益,势必会影响农民个体选择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造成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期望值不高,导致生源不足,使得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

五、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培育怎么写作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对策

(一)树立科学的农村职业教育观念

农村职业教育是通过培养农村建设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怎么写作,同时,农村职业教育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因此,通过开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是对农村和农民最有价值的投资与补贴.首先,应唤起地方政府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意识,使其充分认识与肯定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积极承担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其次,应该加大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农村职业教育深入人心.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大力宣传发生在农民身边的劳动致富带头人和一些回乡创业的农民精英,充分发挥优秀技能型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农民改变轻视农业的思想观念,倡导农村形成尊重人才、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社会新风尚,引导广大青年根据自身条件选择升学和就业,使新的求学观、择业观和成才观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教育经费的欠缺一直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要加快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首先,应坚持农村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农村职业教育投入,发挥政府财政主渠道作用.应根据政府财力和农村职业教育责任相对称的原则,在、省、县、乡各级政府之间确定一个农村职业教育分担的比例,重点是加强和省级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供给水平.和省级财政在稳定现有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上,新增的职业教育经费必须向农村倾斜,要保证新增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70%.其次,要加强财政投资的投资导向功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要通过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特殊政策充分调动民间与社会力量投资和参与农村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弥补政府供给的缺陷,解决农村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

(三)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师工作环境及生活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关心他们的生活,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稳定人心,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在岗培训,积极实施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改变传统职教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局面,建立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企业实践制度,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建设一支责任心强、农业专业技术水平高、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本身懂科技、善经营、吃苦耐劳,能长期致力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拓宽师资引进渠道,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技能型人才,以优惠政策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的工程师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农村职业学校担任专、教师.

(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村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据有关专家估计,21世纪所需要的大量人才是介于“白领”和“蓝领”之间的“灰领”,这就是既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又能付诸于实践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加快改革步伐,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首先,应根据本地经济特点对劳动力的需求来进行专业设置.对于那些教学内容陈旧过时、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成效每况愈下的传统农业类专业,应大胆地废弃,一方面努力开发具有显著时代特色和发展潜力的新型农业专业,另一方面开发适应就业市场需要和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非农专业,使传统的以农科专业为主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逐步过渡为农科专业与非农专业结合的农村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其次,应保证实践教学内容落实.要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和内容,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一般来说,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6:4.最后,应建立规范化的实习制度,实施规范化的校外实习.如果是为第一产业培养的人才,应走向田间地头;如果是为二、三产业培养的人才,学校应该与实习企业建立健全合作关系,加强企业实习的计划性,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