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有效性探究

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970 浏览:141735

作文评语是教师对学生的文章评阅后表述的一句话或一段话,在作文评价环节中处核心地位.有效的作文评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潜能,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而且还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沟通的桥梁,帮助教师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当前作文评语的写作随意性较大,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作文评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作文评语简单化模式化

教师由于工作量大,或认为作文评语作用不大等原因,批改作文时会省掉评语,或只是给个分数、等级,或给个“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句流畅”等模式化的评语,笼统空泛,千批一腔,结构基本是“优点——缺点——希望”这种八股样式.

但对学生而言,每一篇文章,无论篇幅长短、质量好坏,都是他们的创造性劳动成果,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完成了一篇让自己比较满意的文章,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会表现得更加强烈.如果教师给出的是简单化模式化的评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管我的文章写得怎么样,老师给我的评语总差不多,就那么回事,有啥好看的!学生丧失了从评语中获取有用信息来帮助自己提高写作水平的意识.而学生对作文评语的这种态度又会对教师产生消极影响:反正学生不会认真去看评语,我又何必自找苦吃呢?慢慢地,教师对写评语也不甚重视了.这严重影响着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作文评语的霸权化

教师由于知识经验比学生丰富,阅读心理比学生成熟而成为学生文章的品读者、评判者以及学生写作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又加上评语的唯师化,导致了评语的霸权化.

但是教师这一角色还有另一面,他更是学生写作活动的对话者.也就是说,当学生在接受教师的评价、引导时,学生享有和教师相同的话语权利,这样,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下去.可实际操作时,教师往往把握不住自己的角色,过度贬低或过度拔高学生的文章.教师或以权威者的身份,高高在上地去评价学生的作文,横挑鼻子竖挑眼,“本文缺乏等”,“本文有欠等”,看似指导学生实则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或因要强化鼓励而任意夸大学生文章的优点,结果表扬泛滥成灾,学生盲目自大.不管过度贬低还是过度拔高,都不是在和学生平等交流,这都是作文评语教师霸权化的体现.这样的作文评语,有效性又怎么提高呢?


(三)作文评语的单唯化

作文评语写作角度存在缺陷:重文不重人、重结果不重过程.在评语的写作过程中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文章写作技巧方面做出评价,而缺乏对写作主体的情感、世界观、人生观等加以评价,更缺少对写作过程表现的评价.

不可否认,教师撰写作文评语确实应从对文章主题的拿捏、材料的选用、构思的设计、语言的表达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入手,对学生的文章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价;但若只注重评文而轻视甚至忽视评人,就会顾此失彼.“文如其人”,文章立意的高远、选材的精确、布局的严谨、表达的流畅等其实都与写作者的思想、审美、生活修养等因素息息相关.学生文章中呈现出来的问题,往往就是写作者自身存在的问题.所以,要想切实解决问题,必须从解决写作主体存在的问题入手.如果仅从写作活动呈现的结果——习作中去探究原因,寻找解决的办法,就会舍本逐末.且这种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评语容易导致师生的急功近利,抹煞学生写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单唯化的评语,“本文等”“该篇等”这样的表达方式拉大了师生间的心灵距离,情感交流出现隔膜化、僵硬化.缺乏了情感交流的教学如何会有效?

二、作文评语的有效性策略

少点模式化,多些生动性

见过这样两则评语:

评语一:错别字过多,希望以后注意.

评语二:没有和你商量,我就把错别字都给揪了出来示众,请你各打它们五十大板,然后统统起来.[1]

以上两则评语表达的意思相同,但效果绝对不同.评语二明显形象、生动,富有幽默感.富有幽默感的评语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让学生在阅读评语过程中既获得心理上的愉悦,又获得写作上的帮助.对于那些写作中存在问题的学生来说,评语中的生动性幽默性要素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可以让学生在幽默风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教师善意的宽容,前苏联教育家斯维洛夫就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是智慧的体现,是生活中的盐.”[2]

少点全面性,多些针对性

面面俱到,学生很难一下子改掉所有的问题.多些针对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评改时抓住学生习作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点评,具体明确、针对性强.首先评语要能体现本次训练的重点,作文训练序列中的某一项.其次评语要注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新的课程评价理念也要求立足学生的发展,提倡在教育教学评价中融入人文关怀,做到“以人为本”.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的习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对象而作出不同的评价.如对自信心差的学生,要多用鼓励性评语;对自信心强的学生,则应更多地提出严格的要求,使其既得到鼓励,又不自我陶醉.不然,仍将陷入“一刀切”的模式化境地.

少点权威性,多些性

心理学中有一种“自己人”效应,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与态度,你必须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即在对方看来,你是为他好,为他着想,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就缩小了,写作文评语时也可以利用这种效应.教师要通过作文了解学生的心态,将心比心,与学生平等对话.对于学生作文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要善于营造平等、、宽松的气氛,与学生共同探讨.例如,与其在评语中写“内容不够充实”,倒不如说“在我看来,如果你能将更为典型、更为具体的材料充实到你的文章中去,效果可能会更好.你觉得呢?”这样的探讨性的评语,使学生感到自己以及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尊重,他也会充分重视教师给他的批语.同时,还可以采取互评的方式写评语,消解评语的唯师化倾向,评语霸权化也就不攻自破了.因为“自己人”效应的精髓就是平等的思想.

(四)少点刻板性,多点情感性

中学生尚在青春期,会面临一些来自情感、家庭方面的困惑.教师在阅读作文时要敞开心扉,以诚相待,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发展.教师在批改时,既要关注“文”,又要关注“人”,既要重视“结果”,又要重视“过程”,将评“文”与评“人”相结合,评“结果”与评“过程”相结合.不要把写评语看成是一个冷冰冰的刻板的工作,要站在理解、尊重学生的角度,多些耐心,多些热情.学生阅读了教师饱含深情的评语后,觉得教师在用心关注他,用情欣赏他,用爱发现他.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还能使学生产生亲密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师生的关系变得和谐融洽,大大提高学生对评语的阅读兴趣.“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小子可造,其竭力用功,勉成大器.”[3]这是老师给少年茅盾的作文评语.作为教师,应感之,悟之.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善于激励、唤醒、鼓舞.”作文评语既有评价功能,又有导向作用.精妙的评语,能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