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的

更新时间:2024-0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518 浏览:68517

国家《美术课程标准》和《艺术课程标准》的颁布是件可喜的事,美术学习被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在《标准》中,“审美”一词被反复强调,美术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形成丰富的情感体验,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其中美术欣赏课是专门引导学生开展审美活动的课,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健全学生人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课往往以教师的讲解、说明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学生主动参与审美活动做得不够,学生的自发探究行为更少,情感体验也受到忽视.学生这样得来的一切必定是不深刻、不稳固的,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际上教学行为“不是为了把感觉、感受和思想机械化,而是为了体验一个过程,强化感觉、感受和思想;不是为了把学到的东西归类,而是为了把学到的东西植根;不是为了发现已学过的东西,而是为了不断寻找新的东西;不是为了知道什么,而是为了思考什么.”(引自《德国美术教育》,黄梅著)这段话用于美术欣赏课真是再合适不过了.欣赏课仅让学生了解某个画家生平简介和理解某件作品的艺术特点是不够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又与艺术家本人的才能、性格等有直接的关系.这些都应该让学生感受到,这样他才能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个较全面和立体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发地思考、自主地探究,创新才成为可能,因为创新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具有探索精神.欣赏课要达到此目的,取决于教师科学的、艺术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一、开展“几分钟尝试”活动,做到欣赏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一般比较重视对知识理论的探讨和理解,教学主要手段主要是图片,然后无外乎你说我说,手段的单一性不仅学生感到乏味,教师也觉得疲惫,学过的东西会很快忘记.做一道精美可口的菜,只放盐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的作料.教学如同做菜.常言道“动口不如动手”、“几分钟尝试”活动就是针对纯知识理论学习的弊病而设的,这是一种绘画游戏,有别于严格的技法训练,主要日的是通过实践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和可能的尝试,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教师对绘画效果的评价也具有较大的宽容性.由于欣赏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所以只能安排短时间的实践活动,作业纸三四寸见方,便于完成.教师要想使活动取得良好效果,设计前必须做到目标明确,然后选择作画内容和方式.

以《昂蒂布的夜渔》为例,我在引导学生欣赏完《夜渔》及相关作品后,安排了五分钟的“与毕加索比赛画画”活动,要求是可以用立体主义绘画方法作画,更鼓励学生用新的方式作画.由于前面讲课的铺垫,很多学生觉得立体主义绘画并不神秘,而且画画是件随心所欲的事.学生作业很让我吃惊.图1的作业运用了立体主义绘画方法画动物,在同一个平面上表现了头向左、向右两种角度.图2造型奇特、怪异,一个脸上长满眼睛的舞者.图3据学生自己说画的是对魔鬼的想象,近似于抽象画,这使我对学生的创作的心理因素产生莫大的兴趣,有时,个性的完美表达就是一种美.我不能用“美不美”这样的词对这些画进行简单的评价,而是充分肯定了学生联想、敢于创新和表现自己的勇气.


实践证明,这种活动一方面检验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帮助学生巩固已理解的知识,检验了学的程度,学生不仅从中体验到绘画的乐趣、情感得到释放,而且有了新的思索和发现.

二、设置“质疑”环节,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欣赏课中,学生想知道的东西会比教师想象的多,关于作品本身、画家或其他相关的事物等.让学生了解或理解知识并不难,激发学生探索的勇气、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却不容易,这是对学生的更高要求,也是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必备条件.教师在允许学生对作品有多种多样解释的同时,也应给学生提供问各种相关问题的机会,因为问题是探索的开端.所以欣赏课有必要设置“质疑”环节.

课堂教学一般有两种问话方式:一是教师问学生,学生思索、讨论并作答;二是学生问老师,教师作答,可称之为学生对老师的“质疑”.两者虽然都能从不同程度上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性质上有很大不同.前者问题源自教师,是有意设问,学生的回答大部分教师可以预料,后者问题源自学生,问题本身带有自发性和不可预料性;前者学生回答与否教师不强求,后者教师必须作答;前者是一人问全体,后者是全体问一人;从运用的角度说,前者居多,从难度来说,教师回答问题难度大.由于学生质疑的问题完全是白发自愿的,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相应的准备.

以《夜渔》为例,在“质疑”环节中,学生提出了三个值得研究的问题:①立体主义绘画为什么不立体?②毕加索在新古典主义时期的绘画作品有没有立体主义的成分?③毕加索在《格尔尼卡》(图4)中为什么不画一千多人被炸死的场面?

问题1中,学生的思维产生横向联系,他从字面上混淆了两种“立体”概念.探究问题来源,原来学生把我以前对他进行的素描欣赏和本课内容相联系.通过我和该学生进行了互动式的讨论,他明白了两点,毕加索在立体主义作品中把描绘对像简化成几何形,并将这些形进行重新组合,在同一个平面上表现物体的不同角度,可以说是立体的,写实绘画中则是用色彩、明暗塑造物体的立体感.我告诉他,美术欣赏重要的是“观看和比较”作品,而不能仅从字面上来理解,比如“印象派”绘画实际上是根据写生来的,而不是凭印象作画.我想通过我的讲解,学生知道了一种科学的欣赏方法.

问题2中,学生思维产生纵向联系.问题源自于前面我对毕加索绘画风格演变的介绍.毕加索新典主义作品产生于立体主义风格之后,两者有明显的区别,某些新古典主义作品虽然出现过一些经过轻微简化的形,但总体风格仍然是写实的.课前我没料到四年级学生会问这样一个很“专业”的问题(该问题可以写一本书),这涉及不同艺术风格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传承———而他多么像一个研究员哪!我赞扬了他这种敢于质疑的勇气.问题3中,学生直接对艺术创作本身提出疑问.问题源自于我对《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介绍(1937年,德国飞机轰炸了西班牙的格尔尼卡,炸死一千六百多人).该问题涉及艺术创作的典型性,艺术家在叙事绘画的创作中,讲究典型人物、环境等.《格尔尼卡》正是以取材的典型性、强烈的视觉震撼力和独特画风而成为世界名作的.我与该学生进行了探讨并问,那种画法更能引起人们对战争残酷性的呢?学生答,毕加索的这种画法.通过这种师生互动式的对话使学生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的认识.

事实说明,教学设计中“质疑”环节的安排,对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养成起着积极的作用,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是一剂良药.这种手段的运用一方面会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进入一个新的视野,另一方面也检验了教师教学效果、知识储备和应变能力.当师生都为对方的表现相互吸引、相互学识的时候,这就达到了课堂教学的理想境界.

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把握读中学教学节奏,使教学设计艺术化

欣赏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通过审美活动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情感体验产生于每个教学环节,有强弱之分、有起伏的变化,美好的体验会使他们保持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在教学中如果把学生比喻为琴,教师就是弹琴的人,而教学设计就是乐谱.会弹琴的,琴就会发出优美的声音,优秀的教学设计的完美实施,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会导致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环节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情感体验做出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进行取舍或调整.课堂教学始终令人昏昏欲睡固然不好,让学生始终处于高度亢奋状态也不足取.优秀的课堂教学正如一篇好文章、一部精彩的电影,开始部分抓住人心、激起兴趣,中间部分精彩纷呈,结尾达到,令人回味无穷,并且所有环节之间是自然、连贯和流畅的.因此,教师在照顾学生情感体验的前提下还要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做到有张有弛、有收有放,把一节课变成一首动听的歌曲,这歌有着优美的旋律.

以上是我在美术欣赏课教学设计方面做的一些探索,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较成功的运用.在我国,随着跨学科综合教学活动的开展,文学、音乐、戏剧表演等的参与不断丰富欣赏课的教学手段,进一步拓宽教学设计思路,美术欣赏课也将融会更多人文因素.欣赏课的任务不再是对学生就某件艺术品进行单一的审美活动,而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励学生研究美、探索美,善于结合艺术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化环境,从艺术史、艺术批判的角度,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和各种手段使学生对艺术家、艺术品和艺术现象有个综合、立体的认识,使他们能够全方位地看待艺术品和艺术现象、视野变得更开阔,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这样,学生创造美才成为可能.同时,教师还应通过教学促使学生把审美活动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从优秀的艺术作品和生活中体会到:美是多种多样的、美无处不在.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乘航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