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古代诗歌阅读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20 浏览:10178

内容摘 要:诗歌是文学的源头,新课程的古代诗歌教学应该以“人文精神”作为教学的根本和宗旨.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更好的鉴赏诗歌.

关 键 词:诵读研究性学习交流活动

诗歌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必然承载着这一时代重任,然而我们不可能回到历史,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我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的世界呢?这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正在不懈探索、共同研究的问题.我们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古代诗歌教学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一、注重诵读指导,引领学生进入诗境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很好的方法.谭桂声先生认为:“诵读这种读书方法,是一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意会其理的综合阅读活动.”诵读是一种出声响亮、注重熟练、意在体悟与积淀的读书活动,我们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诵读方法.我们认为:教师示范、巧设情境、理性点拨,吟唱诗词都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诵读古诗词.教师在示范诵读中要四溢,倾注感情.根据具体的诵读内容,借助一定的表现形式(如音乐、画面、表演等)引导学生诵读,并对古诗词一些基本的诵读方法进行点拨(如重音、感情基调,节奏、韵味等),也可采用吟唱法激活学生的兴趣.

松滋四中的刘静老师教李清照的《声声慢》,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诵读.然后,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李易安此时消沉孤寂的心情,也感受到浓厚悲戚的诗味,领略到诗人复杂、悲怆的愁情,教师的眼泪不由自主地夺眶而出,台下也有不少受到感染的学生抽泣,教师诵读完毕,教室里自发地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松滋贺炳炎中学刘宏清老师,在上李煜的《虞美人》这一课之前,利用课间反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到上这一课时,学生都会唱了.上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时代背景及李煜的身世之后,请学生唱这一首词,然后请学生点评,在点评、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诗歌抒发的别样情感.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就能背诵这首词,并体味到诗歌的情感.提倡“以读代析”,特别是注重诗歌的音韵和节奏,是把握诗歌内在情绪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以情带声,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

我们在引导学生诵读古代诗歌时,采用“三段诵读法”.即,第一阶段:教师范读,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在“知人”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吟读,把握诗句中的重读音节、声调、节奏及其变读.让学生在反复吟读中体味古诗词的音乐美.第二阶段: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缓急).第三阶段: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这一阶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试读,教师点拨后,学生自由诵读,体味情感,读出语气和语势.无论在哪个阶段,教师都应该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通过三个阶段的反复诵读,使学生熟悉作品;通过语音、语流、语气的朗读指导和学生对作品的感受,使他们能够读准诗词的节奏、读出诗词语气和语势.这样,学生就在朗读中理解古诗词的含义,体会到古诗词的的感情和气势,初步把握住诗词所要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借选修教材主题教学,构建诗歌鉴赏的学习体系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材,它是根据学生学完五个必修模块的四个古代诗歌单元,22首古代诗词,以及五个散文单元,18篇古代散文的前提下编制的,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高中同学阅读古代诗文.让同学们通过自己的鉴赏探究,将学生在必修阶段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强化与提高.

古代诗歌部分安排了三个单元的主题教学内容:第1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旨;第2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境;第3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体会诗韵.我们借此构建学生诗歌鉴赏的学习体系.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出发,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挖掘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探求古代经典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初步鉴赏能力和艺术审美情趣;同时,为本部分内容高考打下基础.

三、组织研究性学习,深入探索作品的意蕴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与一般独立性科学研究的区别在于,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进行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既然是学生自主探究,就不应该预设条条框框.例如,必修3的第二单元是唐诗,必修4的第二单元是宋词.唐诗和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这两个单元选学唐诗宋词,目的是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就唐诗的研究性学习来说,我们在网上下载电视台“百家讲坛”关于唐诗的讲座文本材料——《唐之韵》解说词,印发给学生,并安排学生观看《唐之韵》的部分讲座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号召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学生自由组合,组成研究小组,然后制定研究计划,开展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在进行专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自主研读《唐之韵》解说词文本材料并在网上搜索相关的材料,广泛选读经典诗作,与文本展开对话,学习品味唐诗的语言美,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呈现形式,我们不做统一要求,由学生自主选择.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陆陆续续上交关于他们喜欢的作家及其作品感悟和思考的文章,并且质量都很高.比如,松滋四中研究李白及其诗歌的小组,一学期内就有18篇文章在校刊上发表,还有5篇文章在省级刊物上发表;研究杜甫及其诗歌的研究小组,除在校刊上发表了21篇文章外,也有两篇文章分别在《语文报高中版》和《写作导报》上发表.开展古诗研究性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开阔了视野,而且提高了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感受力和知人论世的本领.四.组建社团,开展古代诗歌学习交流活动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

1.巧设“后花园”.“后花园”是教室后面的板报.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发表学生的作品.松滋二中,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开辟学习园地,专设“每周一诗”栏目,文学社的学生轮流更新栏目内容,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诗歌或者展示自己创作的诗歌,学生积极性高,效果很好.

2.开坛讲座.主要是进行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李白的诗酒精神”、“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诵读大赛.开展诵读大赛,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我们松滋基本已经形成惯例,每年学校都举办一场诗歌诵读大赛,有的安排在“十一”前夕,有的作为学校“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内容.诵读形式多样,有独诵,有合诵等.学生按照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精心选择伴奏音乐,有的请音乐教师钢琴伴奏.每一次全校的诵读大赛,都将学生的诗歌学习推向一个.

4.指物诵诗、感怀吟诗.松滋一中张兴武老师在班级组建“凤凰诗社”,一月安排一次活动.有时,他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去采风,采风归来,一篇篇佳作就呈现在老师的面前了;有时,在美丽的校园内,让学生指物诵诗,形成习惯后,学生在置身于某种情景中,就不由自主的诵起诗来;有时搞主题笔会.三年时间,他班上的学生在省级刊物发表文章122篇(首),临近学生毕业时,他将三年以来,他班上学生在省级刊物及以上刊物发表的文章编辑成集——《文思飘然》,这也是一个语文教师给学生最好的毕业纪念册.其中,发表诗歌28首.

从学生创作的诗歌来看,学生学习古代诗歌,掌握了一些技法,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6.文体变奏.采用文体变奏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古代诗歌.如:让学生用拟写对联的方式概括某些内容;选取一个侧面,或者截取格律诗的一联改写成散文诗.学生兴趣浓厚,真正将读写有机地紧密结合起来.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韵,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语言文学素养的介质.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教育科学研究中心)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