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75 浏览:57525

随着课改的实施,我们的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科学的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呢?教学实践证明:教学中所设启发点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启发式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激疑启发式,即激发学生的疑问,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引进路转峰回的岔道口,促使他们去动脑筋.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一切的变化都让我们万分欣喜.然而,在这喧哗背后,却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因此,我们要冷静下来思考:什么样的课堂是我们想要的,什么样的课堂是学生需要的.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一、灵活机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角度、多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去多思多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学到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在课堂上,教师只有提出富于变化、具有灵活性的启发点,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例如,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我设计了让同桌之间互说一句带“8的乘法算式”的话,学生说:“我家有8张椅子,他家也有8张椅子,一共有16张椅子,算式是8×2等于16.”“二(1)班在校广播赛中排成5排,每排有8人,一共有8×5等于40名学生参加比赛.”学生都被实际生活所吸引,从而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启发式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教学目标设计的有效性也是启发的开端.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小学数学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教学目标”,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教学内容的有效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3.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指过程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实施过程,让学生“经历等过程,获得等体验”,在数学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乃至人的发展等方面实现多少教学的价值.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就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其有效性是可以分析和评判的,而在一般层面上概括,则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又是抽象的、相对的和发展的.综观数学课程中的教学过程发展历程,从“只要结果,不要过程”到“在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中学习”,再到“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课程目标”,过程的重要性在不断地显现和提升.细读《数学课程标准》,我们还发现其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因此,我们的课堂很有必要追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这一过程应具有情境性,组织有序性,参与性和实质性.过程的情境性是与学生学习的内容相适切的、包含问题的情境.创设过程的情境性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学习的需要,主动地去参与,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准确地把握学习的内容,实现知识结构的完善.过程组织的有序性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教学智慧,科学机智地进行调控.精美的过程预设,需要组织的有序,才能珠联璧合,真正发挥过程的最大有效性.检测如组织不当,就会使过程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如教师过程组织方式的单一,教师缺少引导的教学技巧,往往耐不住急于把“真理”呈现给学生,对于发生在课堂的意外,不能合理地利用教学机智等等.过程的参与性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它体现在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学习为本,因此,教学过程还必须体现学生的参与程度,只有参与程度深入,才能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从而使思维深化,感悟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方法.而过程的参与程度在显现层面上有赖于教师有效的过程情境创设和有效性的过程组织.只有这样,才能启发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


4.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有力地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学习状况的评价,教师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参与数学活动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意识以及独立思考的习惯、数学思考的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同时,对学生实施评价,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以极大的热情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鉴定和研究功能,以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经常进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保持延伸.

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释疑,以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从而启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三、设置兴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思维的动力,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便会产生优势兴奋中心,就能集中注意力,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

在教学中,掌握知识的基本原理及其衔接性,可以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易于理解新知识,达到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医生治病讲求对症下药,教师的启发当然要点在要害处,拨在迷惑时,才能指给学生“柳暗花明又一村”.因而,启发式教学要真正达到启迪思维,培养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还必须注重启发点的优化.一是要“准”,让启发启在关键处,启在新旧知识的联接处.小学数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许多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加强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指导.首先新课前的复习和新课的提问要精心设计启发点,把握问题的关键,真正起到启发、点拨和迁移作用.其次,要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分化点的关键处,设置有层次,有坡度,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系列提问.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练习求得新知,掌握规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把新旧知识串在一起,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等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搜集了有关感性材料,并经过思维加工,生成了多个解决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

四、掌握学生实际,力求深浅适宜

课堂上教师设置的启发点要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应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确定启发点的深浅度.过浅了,学生张口就答,不加思索;过深了,使学生无法思考,无从回答.

例如:二年级下册学习完乘法这单元以后,在复习课的最后我出了这样一道开放题:

钢笔:18元文具盒:27元水彩笔:9元蛋糕:3元巧克力:6元

①兰兰写水彩笔,芳芳写蛋糕,兰兰花的钱是芳芳的几倍?

②月月花的钱是兰兰的3倍,红红花的钱是芳芳的2倍.月月和红红分别写的是什么?

③老师写了两样物品,其中一件物品的价钱是另一件物品价钱的3倍,猜一猜老师写了什么物品?

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选择了合适的方法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较好地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问题”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在激活了学生的已有认知以后,我抓住时机,又提出了第3个问题,这个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思维的兴趣.不一会一个孩子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举起了高高的小手说:“老师,我知道了,你写的是钢笔和巧克力.”我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说道:“钢笔是18元,巧克力是6元,18不就是6的3倍吗!”说得真精彩,这位孩子的发言似乎也为其他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于是我又看到了不少小手举起来,另一个孩子说道:“老师也有可能写的是钢笔和巧克力,也可能是文具盒和水彩笔呢,你们看,文具盒是27元,水彩笔是9元,27不正是9的3倍吗?”对啊对啊,生3迫不及待地说道:“老师还可能写的是水彩笔和蛋糕,水彩笔的价钱也是蛋糕价钱的3倍.”此时的我插不上一点嘴,孩子在思维的天空中自由地驰骋着,不断撞击出新的火花.

先进的方法能赋予启发式以丰富的内涵.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明确: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把学生真正置于主动者位置,变向学生奉送真理为引导学生发现真理,一旦我们这样做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必将大大的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所以在多年的教学中,本人坚信小学数学教学启发式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