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3-1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126 浏览:45649

[摘 要]目前,高校贫困生受恩而不感恩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学生认为国家和学校的资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据高校受资助学生缺乏感恩意识的现状,可以分析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提出高校资助感恩教育的对策,促进贫困生成长成才.

[关 键 词]高校贫困生感恩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40-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人数日益增多.为体现教育的平等性,国家、各级政府以及各高校都高度重视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建立起奖学金、助学贷款、社会资助、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高校贫困生的上学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目前,高校资助工作的不良现象日益凸显,譬如贫困学生中有的弄虚作检测,有的认为所获资助理所应当,更有甚者,将资助金用于吃喝玩乐.这些问题足以说明受助学生的思想教育亟待加强,要帮助学生从精神上脱贫.在这个过程中“感恩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受资助学生懂得感恩,是我们在贫困生资助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群体中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

(一)贫困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

一些贫困生对自身的认识不足.这主要表现为两类现象:一部分贫困生不能够正视自身的贫困,平时在同学、教师面前也表现得比较内敛、内向,情绪比较低落、意志消沉,否定了自我价值,逐渐在大学里迷失了自我;一部分学生平时表现比较活跃,自尊心强,各方面盲目攀比,盲目要钱、借钱,有的甚至发展到欺骗、偷盗等.这两类学生共同的特征就是羞于别人知晓自己的情况,漠视父母.

(二)贫困生受到资助却不思回报,不图感恩

一些受资助的学生会产生“等、靠、要”的思想,对资助产生严重的依赖心理.往往在学校给予资助后,毫无感激之情,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1]有的学生甚至想方设法欺骗教师,争做贫困生,骗取学校资助,认为资助的钱不拿白不拿.

(三)部分贫困生没有将知恩图报的想法践于实际

一部分学生是知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但是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用实际方式表达.部分贫困生不善于与人交际和沟通,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往往有这样的心却未付诸实际.

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第一,一方面,学生在强调自我权利与自主意识的同时并没有把自立意识与责任观念同步发展起来.加上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更加滋长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入侵,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摒弃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感恩美德.

第二,网络化带来的不良信息侵蚀着学生的思想道德.网络不良信息的散播,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利益大于一切的价值观等,影响了学生们的思维方式.网络游戏的层出不穷,虚拟世界不符实际的价值观和毫无责任感的生活态度,也让学生容易迷失自己,更不用说去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三,高校在资助的过程中重“资助”轻“育人”.目前,高校资助超越资助本身的育人功能没有被认识到,没有很好将资助和育人结合起来.[2]一方面,有时候资助工作并没有领悟国家的资助政策传递出的育人的信息,没有积极引导学生去感恩.另一方面,我们的感恩教育方式有时候不够贴近学生,通常是让学生积极参加教育指向性、目的性较强的活动.这种活动如果开展过多的话,学生容易产生疲倦感、负担感甚至排斥感.其实,帮助贫困生成为精神独立、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人,应成为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最高价值目标.

第四,高校重“给予”轻“回报”,缺乏对受助学生的相应约束机制.资助忽视了贫困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滋长了贫困学生“只有权力没有义务”的不良风气,导致部分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不利于贫困生的自立自强和长远发展.

三、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认识到高校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是人性中善良一面的真实写照.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3]首先,高校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补充.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加,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这种环境培养出来的孩子大部分缺乏感恩意识.高校感恩教育在这个时候要发挥大学生课堂学习最后一站的作用,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其次,高校感恩教育是专业教育的延伸.“教育”二字,一为教书,一为育人.学校在育人的过程中要更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感恩师长、长辈,能融洽校园关系,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4]养成感恩的习惯能为就业奠定基础.任何时刻,社会的每一处角落都需要爱,需要一颗感恩的心.


关于高校对贫困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

1.改变单独的经济资助模式,加强“精神资助”,促进贫困生全面发展

以往我们的工作往往忽略了将贫困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素质能力全面的人.而现在应该通过大学的思想教育,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5]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和认识自身的贫困,培养自律自爱、自强自立的精神.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或者班主任一对一的长期指导,让贫困生了解、认识自己,并勇于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逐步培养他们利用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去回报社会的意识,不断增强其社会责任心和社会使命感.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要帮助和鼓励贫困生去锻炼自身的各方面能力,让贫困生们在深深感受到学校的关怀的同时不断注重自身思想道德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2.营造校园感恩的大环境、大趋势,让环境塑造新时期的大学生

在校园内要营造感恩的氛围,唤醒学生的感恩认知,要让学生在内心形成主动感恩的意识.因此感恩教育要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加强理论教育,同时又要在实际事例中触及贫困生的心灵,唤起他们的感恩认知,让他们真正了解和明白感恩,更好地去知恩、识恩.另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做到感恩在我身,引领校园感恩风潮,调动校园的感恩因子.

3.拓展更多渠道让学生去感恩,为学生创造感恩的机会

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存有感恩之心,却从未付诸实际,原因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作为高校应该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和途径.高校可以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利用、微博以及博客等一些方便有效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还可以提供社会实践,根据不同专业提供不同的社会实践.这样做一方面能让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增加学生参加感恩教育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感受自身的存在价值,让他们在怎么写作他人和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感悟感恩的意义.

4.发挥辅导员―教师教育联动的堡垒作用

目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为辅导员、班主任.虽然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是开展感恩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完全依靠这支力量是不可取的.辅导员有着专业性不强、事务繁杂等局限性.应该让专业教师的作用最大化.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育主阵地,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给学生更多关爱,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关爱,珍惜关爱,学会关爱.同时要更多让学生成为一个社会人,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辅导员和教师要形成课堂和生活联动共同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平时双方应多加强沟通交流,共促学生的成长.

总之,受助学生的感恩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物质资助学生的同时还应给予学生精神上的资助,让学生知恩、感恩、报恩,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自立自强、自我成长,让他们能够成为怎么写作社会、奉献社会的新一代生力军,最终实现高校资助育人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江旭梅,唐子蛟.基于高校贫困受助学生教育思考的问题[J].内江科技,2011(7):86-90.

[2]周文华.贫困生发展性资助模式的建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1(6):151-155.

[3]潘懋元,王伟廉.高等教育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4]朱芸.当代高校感恩教育思考[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0):89-91.

[5]季枫.对高校贫困生实施发展性资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259):95-96.

[6]潘建军.新形式下高职德育教育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2(3):80.

[7]闫铁钊.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困境及原因分析[J].大学教育,2012(12):119.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