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西部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

更新时间:2024-01-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41 浏览:10064

摘 要:师德师风建设一直是教育界的热点话题,但基于新时期教育特点及西部地区教育不发达实际,专门针对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研究仍显得凤毛麟角.本文正是从此视角出发,分析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字:师德师风;西部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029-02

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由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和为人师表四个方面构成[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列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是一份神圣且有崇高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职业,但是,近一段时期,校园性侵、虐童案频频爆出,无一不对教师的师德师风提出了质疑和挑战.基于此,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笔者期望通过深入分析和探究新时期下西部不发达地区中小学师德师风的现状,从而对其存在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及建议.

一、新时期西部不发达地区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西部不发达地区,教育被很多家长视为改变孩子命运及生存现状的途径,所以其教育必然存在一些独特的特点及问题:

1.学生多元化.有异于东部地区,西部外出务工家庭居多,因此学生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较大,其多半由祖父母抚养,缺少父母的关爱,在性格上极易造成自卑或极端.此外,独生子女的比例近些年有所上升,加之疏于管教,个性张扬但又心灵脆弱,追求独立但又不能真正自立,且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根据学生个体情况因材施教的需要更加迫切.

2.教师功利化.每个教师对其职业的敬畏度是考验其良心的尺码.但当前越来越多的老师关切的却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升学率,漠视学生个体自由发展.此外,西部中小学青年教师工资待遇普遍低于东部地区,因此,不能有效产生激励,很多教师仅把教育作为职业,而非事业.再者,教师目前采取自主择业的模式,在城市、薪酬、医疗等待遇的不平衡状态下,优势教育资源势必向东部发达地区偏移.


3.学校社会化.受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思潮的影响,部分教师对待工作心态浮躁,缺乏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待教学工作得过且过,不积极主动备课.社会对教育的期望很高,但其产出跟实际投入不符.在社会官本位倾向、利益至上思潮等影响下,许多老师开始重名利、轻修炼,学校重教学、轻育人.这都与教师这个职业的师德师风相背离,进而出现教书不育人,缺乏奉献精神,教师队伍理想信念下滑等问题.

4.师德缺失化.前教育部部长周济指出,要把爱与责任的教育放在师德建设的首位[2].中小学教师的理想信念、处世原则、言行举止以及工作作风都将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以高尚的道德、健康的行为准则积极影响学生.但相当一部分教师不重个人修养,日常行为、习惯难以为表,更谈不上人格魅力.

二、新时期西部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问题的成因

当代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问题出现的原因,有教师入口不严、平时教育管理存在漏洞缺陷,也有社会思潮带来的负面效应.具体来说:

1.教师进出机制不够完善.师范院校门槛低,师范院校多而杂,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层层影响,导致教师入口质量不高.中小学教师目前还是终身制,一旦抓住了这个“铁饭碗”,即使没有事业心和责任心,也可以混一辈子,这导致很多教师缺少忧患意识.

2.教师个人理想普遍缺失.在当前社会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冲击下,尤其是东西部经济的巨大差距,使得西部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少职业使命感,信仰缺失,加之待遇、地位的悬殊,许多老师承受着来自同辈群体攀比的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他们内心忍受着很大的压力.学校和社会也缺乏对教师心理的引导.

3.师德评价体制不够完善.我国现行师德规范存在着偏重理想性、缺乏现实性,偏重社会要求、缺乏人文关怀的问题,致使师德规范难以成为广大教师自觉的职业追求和有效的行为准则[3].特别对于中小学师德师风的评价存在误区,注重教学成绩,忽视教师师德师风评价.虽然在考核、职称评定方面对于师德有要求,但总体来说比较空泛,没有一套具体考核标准并严格执行,因而没有起到实质的引导作用.

三、加强西部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措施和建议

基于对我国西部不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师德师风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其严峻性已不容忽视.因此,改进对策及建议如下:

1.稳固确立教育的独立性.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初期,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崇高的.现在的教育现状禁锢了高水平的教师发挥,而决定教育现状的正是社会大环境.教育要以激发潜力和培养创造力为主要目标,牢固树立教育百年大计的地位,逐步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教授”制,稳固坚持教育的独立性,尊崇学生个性,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模式灌输.

2.加大师德师风教管力度.教育的出发点,应该是培养人,为的是孩子明天的发展.作为人民教师,仅做一个传授知识的“经师”远远不够,而必须做一个学生精神成长示范者的“人师”,高尚的师德是成为“人师”的最重要的素质[2].大力改变以往各界只关注老师教课成绩,忽视个人思想、作风的现状,加大师德师风教管力度,坚持日常教育,深入专题教育,使师德教育常态化,常思岗位之责,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怀敬畏之心.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关心爱护学生成长,鼓励学生进步,尊重学生人格,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环境.教学模式上,应由家长式、单向性转化为师友式、双向性,由支配服从转化为互尊互信,进行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动.

3.充分保障教师基本生活.从国家来讲,教育资源投入要更向西部倾斜;从地方财政来讲,更要向教育倾斜.人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教师也一样,基本生活必须得到充分保障.2010年,联合国四大主要机构的负责人在《世界教师日联合致辞》中说,“地位低、工资低、工作条件差侵犯了教师的权利,也降低了年轻人加入和留在教育行业的积极性”,“没有出类拔萃的大学生加入教师这个行业,教育振兴只会是画中之饼”.西部地区欠发达,中小学教师工资水平普遍较低,特别是地区、城乡差距明显,农村教师工资收入低,生存状况恶劣,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参与师德师风建设的积极性.为此,提高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生活待遇,也是解决师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关键.

4.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在保障教师生活福利的基础上,完善考核机制,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形成一套以学生视角为主要参考系的考核标准.考核要突出师德师风,重点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要求落实到教师管理政策导向中,关注教师利益需求,调动和保护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探索师德师风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途径,把师德师风和规章制度结合起来,使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对于师德师风内涵的确定,根据实际情况应有所不同,“如果师德规范不切实际,或者‘高大全’,学校的愿望与教师群体的认识不能产生共鸣,将会使教师产生更多困惑”[4].另外,要畅通各方交流沟通渠道,加强老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学校、家庭三方交流沟通,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师德师风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和根本所在.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不但要从每个老师做起,而且还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内、外两手一起抓,从而促进教师队伍师德师风的全面改善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