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31 浏览:44513

摘 要:德育是五育之首,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组织形式,德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关键是教师.本文侧重从结合地理教材着手,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国情国策、辩证唯物主义、科学“三观”和可持续发展五个方面的教育.

关 键 词:德育;地理教学;渗透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3-0131-02

陶行知老先生说:“做人,做事,做学问.”这句话充分表明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做人”,然后才是其他.到底怎样才能学会“做人”,这就涉及到我们永恒的话题:教育.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学校教育能否培养出数量足够、素质优良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

一、什么是德育

有关德育的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第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即学校创造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要主动地学习德育,道德好,生命幸福,人格崇高;道德不好,生命不幸福,人格渺小,如《孟子·滕文公上》.第二种观点认为德育是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如《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三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如《教育大词典·教育学》.第四种观点认为德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促进个人思想品德社会化,如《现代德育论》.第五种观点认为德育是社会环境与个人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如《学校道德教育原理》.该书作者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就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价值教育,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实践能力.从专家们对德育的不同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德育在有意识地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个体内化、促进个体思想品德社会化的同时,更强调了德育的主体性、发展性和建设性.

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这里的教学和教育的区别十分明显.教学指的是传授具体的知识和技能等.教育则主要指对于学生价值追求的引导.知识技能固然重要,但与做人的方向、价值观相比,就不能不具有工具的性质.现代教育的弊病之一就是“无教育的教学”.所以德育在完成教人做人总目标和支持智体美诸育具体任务完成功能等方面的实现,实质上是整个教育活动精神本质的实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德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德育主要是指道德教育.事实上,道德教育也的确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但它只是德育教育的一个维度,因为,作为人不可以没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所以我们这里的德育主要指的是广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指社会、学校、企业等各个领域的德育教育工作,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其具体德育教育过程是教育工作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它是人以自身作为改造对象的活动,或者说德育作为人自我创造的活动,最终是为了使人控制自身的自然,成为自身自然的主人.这是德育最为本质的规定,也是人类社会德育存在的意义所在.

广义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领域,为了便于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可以分为校内领域和校外领域,我们接下来要阐述的德育仅限于学校领域.在学校德育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渗透效果.要取得好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一是在态度上要具有强烈的德育意识和责任感;二是在方法上要做到自然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二、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知识内涵极为丰富,因而其德育因素也丰富多彩.为了系统化、全方位、多层次地渗透,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整理出所要渗透的德育因素,进而设计出每一堂课的德育目标.地理学科所要渗透的德育内容很多,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小处着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态度,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自信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全球意识等方面的思想教育目标.那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怎样把握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德育效果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国地理讲的就是祖国,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城一地都渗透着爱国主义的因素,爱国主义教育是地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线.中国地理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方法较多,但结合教材内容,我认为从这几方面进行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对于初中、高中的学生来说,爱国主义太抽象了,但如果教育他们从身边环境入手,从小事做起,爱家乡、爱学校的环境,那么爱国主义就变得具体容易得多.结合教材可以让他们明白,我们国家正面临着资源、环境、人口的压力,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就是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2)结合教材,让学生懂得祖国的领土、领海、领空神圣不可侵犯,培养学生的忧患和警惕意识,从而树立保卫祖国,为祖国领土完整而奋斗的献身精神.(3)我国气候温和,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资源丰富,有许多世界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有不少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等在教学中,将这些教材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自信心.(4)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名城都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唐朝时的都城长安(如今的西安),在那时就是东西方商业、文化的汇集地,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市,后来的朝代更替,战乱不断,阻滞了经济的向前发展,所以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只有政局安定、国泰民安才能有足够的精力去发展经济、建设祖国.近代一些城市还是我国的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时间发生的起源地,如贵州遵义,1935年在这里召开了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这是中国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通过革命历史名城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学生为真理而斗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课堂渗透,在学生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使他们对祖国有母亲般的深厚感情.2.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国情国策教育.地理国情与国策教育是地理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又一重要方面.我国是一个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国家;也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当低,一个历史悠久而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这就是我们的国情.进行爱国教育不能脱离这个国情.人口的巨大压力、人均资源的缺乏会带来众多的不利因素,但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是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同时大量的文字资料、图片和祖国取得的经济建设成就,特别是近期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要让学生明白,这样容易让同学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也能激励每一个爱国的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今后投身祖国建设打好基础.发展和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


目前我国社会近千万职工下岗,待业人数剧增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膨胀,表明劳动人口过多所造成的巨大压力,因此为了使人口增长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我国自然环境承受力相一致,把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确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再有,我国的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但是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小.尤其是建国以来,由于建设用地、土地污染、水土流失、沙化等原因,人均耕地减少了一半.为了保持有限的,并正在日渐减少的耕地资源,我国政府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又一项基本国策.此外,森林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但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很低,仅为13.9%,人均占有率不及世界人均的1/7.所以无论是从保护生态环境,还是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来讲,发展林业,绿化祖国,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热爱祖国,就要充分认识祖国的国情国策,让学生全面地、客观地了解祖国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从而使他们在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在制定计划、大政方针、政策时更加科学和正确.通过国情国策教育,不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懂得自己肩负的民族责任和义务,从而奋发图强,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光和热,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遵守政策和法令的自觉性.

3.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进行德育教育的思想基础和方法原则,利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源、环境、社会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自然地理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知识,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物质性、无限性、联系性等,都能从自然地理知识中找到,如地球的运动、海水的运动、地壳物质循环、四季的形成、昼夜的更替、海陆的变迁等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因此,教师在传授自然地理知识时,应结合教材内容,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从而让学生用掌握的知识更好地去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我国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同时也经常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看待问题时不能孤立、静止,应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也可以在讲水循环时,让学生悟出一个道理: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且在不断运动和变化着,从而引导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再如讲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时,让学生认识到这对力既同时进行又是相反的,即对立又统一,从而培养学生认识矛盾的斗争性、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4.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口剧增、资源紧张、环境恶化.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资源的滥开滥发,导致本身人均资源量少的境况愈发严重,同时也造成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那么如何协调好人与资源的关系,如何从我国现实状况出发制定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已成为摆在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大难题,也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

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如果人人都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融入日常生活中,那么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因为人类始终处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位置,因此,培养人的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是关键.在地理教学中可以传播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观念,提高学生的生态道德和文化修养.如在讲解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时,可以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反思过去那种“人定胜天”等过头的思想观念,综合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的因素,结合具体的地域举例,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未来发展必须依赖自然生态环境等,从而形成正确是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并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指导和支配自己的行动.

当然,在地理教学中,德育功能并非仅限于此.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面对新时代的要求,作为教师还应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不断地挖掘教材中的显性和隐性的德育因素,并融会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以便更充分、合理、有效地发挥地理教学中的德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