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浅探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703 浏览:20537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越来越为广大中学语文教育界同仁所关注.那么,究竟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结合自己20多年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精讲析,点面结合

讲读课是把教材作为例子剖析给学生看、讲解给学生听的.因而,要在全面把握教材的基础上,选重点段精讲、细讲、讲深、讲透,点面结合,做到既宏观把握,又微观落实.

如讲析《孔乙己》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弄清下面的问题:何种文体?何人所写?写什么?为什么写?学生弄清上述问题后,便可从整体上认识到,《孔乙己》是一篇小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通过孔乙己的悲惨遭遇,揭示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痛苦;它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在学生大致了解课文的基础上,笔者又根据这篇小说的教学要求及体裁特点,选好重点段精讲.笔者把文章的第一段鲁镇酒店的格局和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一段以及最后一段作为讲析重点.读第一段描写酒店的格局和两类酒客喝酒的方式时,分析孔乙己存在的社会环境,体会其悲剧的必然性.读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段落时,品味作者对孔乙己外貌、语言、动作的传神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神韵.精读结局一段,体会情节发展的完整性,从“大约”和“的确”似乎矛盾又并非矛盾的句子体会其思想内涵.如此分析,便将《孔乙己》一文的教学重点及知识传授分散到三个精讲段中加以落实.

二、巧点拨,理清思路

学生常有这样的体会,一篇文章初读很感平常,但经老师一点拨,又感到奥妙无穷.因此,讲授时,老师将文章中自己体会了的情感、意韵、人生哲理点拨出来,常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思路.

例如,笔者在教学完《我的叔叔于勒》后,拿出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自学、讨论、交流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有的学生认为这篇文章可长可短.想长一点,就再增加几则荒唐的报纸摘引;想短一点,就减少几则报纸摘引,都不影响表现主题.而有的学生意见却与之相反.为此,笔者引导学生看这些报摘的前后位置,想想次序是否可以随意调换?为什么?通过点拨,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对情节的安排是经过精心布局的,情节是呈螺旋状上升发展的.由人身攻击到人身迫害,由诬蔑到的讹诈,由对本人迫害到对亲属迫害,由报上谩骂到公开场合丑化.这篇小说就是这样层层深入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所谓政治和自由竞选的虚伪性.

经过点拨,理请了作者思路,使学生认识到这篇文章是经得起推敲的,真可谓“增之一分嫌太长,减之一分嫌太短”.

三、授方法,总结规律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课堂上,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效地进行方法指导,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如文言文句子历来是古文教学的难点,授课时,教师也应该指点其具体的学习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懂得和掌握翻译文言文句子,第一步是“读”,以此了解全句的意思;第二步是“补”,就是把句中单音节词补足成双音节词,把省略成分补出来;第三步是“换”,把句中的古义词换成现代词汇;第四步是“调”,即调换句子的语序,使译句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以译“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一句为例,运用以上方法,可从将“知”补足为“知道”,“毒”补足为“毒害”,在“赋敛”之后补出省略成分“老百姓”,然后把“孰”译成“谁”,“赋敛”译成“搜刮赋税”,“之”译成“的”,“甚”译成“比等更厉害”,“是”译成“这”,“乎”译成“呢”.这样,这句话就译成“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赋税带来的毒害还比这毒蛇更厉害呢!”学生在掌握了译句方法之后,翻译时便会感到轻松自如了.


四、勤梳理,创新拔高

“温故而知新”,再好的课堂讲解,如果不配以有效的课堂复习来巩固,也会被遗忘所吞噬.因此,当新授课程告一段落或一个知识点结束时,应进行有效地总结、梳理,从而达到巩固的目的.

例如,在学完要素知识后,可对要素知识梳理如下: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等等.通过总结,学生便可对要素知识有个系统的掌握.

再如,在学完初中课本中鲁迅的最后一篇文章《孔乙己》之后,可对初中阶段学过的鲁迅作品《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进行回顾、归纳,这里面有小说,有散文,有杂文,可分类归纳、整理.这样,既巩固了原有的知识,又使学生获得了新知.学生不是感到枯燥乏味,而是感到兴趣盎然.

“为有春风巧着力,朽木也能绿成荫.”只要我们愿意在教学上多下功夫,勤于探索,不懈尝试,我们就一定能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丰硕的教学成果.

(赵建江苏省新沂市唐店中学221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