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94 浏览:23398

摘 要:笔者在对国内五所开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财经类高校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其计算机类课程的设置情况,探求课程的开设发展情况及面临的问题,为本校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提供参考.

关 键 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103-02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概况

1998年,教育部将原先分属于不同学科领域的5个专业整合成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据统计,到2005年我国共有4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该专业.该专业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1.工科类.信息管理专业主要被设置在工科院校的管理学院内.注重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主要培养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

2.理科类.这类信息管理专业数量较少,但影响较大,如复旦大学、南开大学等,注重信息技术与管理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方向的研究,毕业生主要从事信息咨询、系统分析与设计、企业资源策划及电子商务等工作.

3.文科类.注重培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及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毕业生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还具有相当数量的数学及经济管理知识.

为了培养新型的信息管理专业复合型的人才,很多学者对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细致地研究.通常,该专业的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类:经济管理类、信息管理类和计算机类.但是,从我国信息管理专业的发展实践来看,由于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课程体系还有待完善,特别是计算机类课程,在新的信息需求下又面临着很多新的需求.

二、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一)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比较

笔者走访了国内较为典型的五所财经类院校——上海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和河南财经学院,针对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展开了详细的调研.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现状如表1所示:

调研发现,国内的财经类大学多为教学研究型高校和教学型高校.教学研究型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兼顾理论教学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以上海财经大学为例,理论方面注重管理信息的检索分析能力培养,计算机类课程每门都有上机考试或面试,强化动手能力培养;而教学型高校(江西财经大学、山东经济学院、南京财经大学、河南财经学院)则侧重于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编程平台类课程所占学时比重较大,实验课程的学分比例较高.

(二)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特色比较分析

1.财经类院校突显财经特色.山东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的课程体系突显财经特色,较为重视会计、财务管理、金融方向课程的开设,甚至专门开设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向的课程.以山东经济学院为例,该校信息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主要分为两类:一是IT系统,一是资源管理,侧重于IT的应用领域,强调与会计、金融等专业的结合,鼓励学生副修第二专业.

2.教学型高校与教学研究型高校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型高校与教学研究型高校都面临着就业压力,因此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例如,山东财经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为了更好地培养人才,将本专业的学习分设了两个方向:信息系统开发和信息资源管理.其中,信息系统开发方向侧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维护及评价等方面能力;信息资源管理方向侧重于培养的学生信息资源利用与管理能力,包括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实施管理、信息系统评价与监理等方面的能力.上海财经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专门设置了一系列课程设计与实验,鼓励学生参加认证考试与培训.

(三)存在问题

1.计算机类课程设置取决于院校性质.不同类型院校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计算机类课程设置上的侧重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理工科和计算机科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倾向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知识群;具有经济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专业,则突出了经济管理知识模块中的信息理论.这种没有统一依据而按院校性质进行课程设置的做法在专业教育中实不可取.

2.计算机类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的受重视程度不够.虽然各高校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大部分高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在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学分比例中的所占比重偏低,足以表明该课程在信息管理专业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也是专业发展中不应该出现的现象.

三、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结合笔者所在院校信息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类课程体系的建设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来设置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具体建议包括:

1.课程设置应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部分课程与时俱进的特征比较明显,随着教学环境的变化和科技应用领域的不断调整,一些课程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和更换.在调研过程中不难发现,走访的各高校亦都在进行课程培养计划、培养方案的调整和制定.

2.课程设置应注重培养实用型有特色的“专才”.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对大学生要求更加严格.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注重它的专业特色,各高校不能以同一模式培养人才,即使一个学校同一专业,不同的学生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侧重.由于二本高校毕业生主要是面向中小企业,所以对于这些学生的培养一定要注重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最新软件开发工具的教学,又要注重运用这些工具对具体应用的实训,不能停留在理论知识阶段,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根据信息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应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在非学历教育方面加大投入,例如让教师到全国知名的软件园去工作一段时间,重点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同时也使其注意企业的需求热点.另外,也可以从IT企业选调一些学历符合高校要求且有5年以上工程实践经验的优秀高级软件人才到高校中从事教学工作.这样有利于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

4.合理安排计算机类课程的开设时间.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很多学校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前松后紧”的现象.我们应该合理安排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增加大一、大二学生课程体系中的专业课部分,将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实践适当前移,让学生对所学专业有所了解和认识,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学习方向.大三、大四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早日认识社会,做好“最后一公里”的衔接工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