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历史导学案?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05 浏览:14393

【摘 要】新课改来到贵州,对我省传统应试教学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如何进行新课改、如何进行素质教育、如何把素质教育与提高考试成绩结合起来,是我们每一个高中历史老师思考的问题.我认为编写好每一课导学案是落实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 键 词】新课改;导学案;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内容设计的引导方案,学生根据“导学案”上设置的问题开始他们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前的阅读课本,查阅相关的参考书以及搜索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等途径去解决问题,学会知识,获得感悟,进而形成能力.由此可见学生按导学案去学,去掉了过去学习时的被动和盲目,找到了主动学习的支点.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它也把预习与练习结合起来,通过问题去学习知识,通过知识去解决问题,个人获得的信息将会更加牢固地保存于头脑中.

二、历史导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以问题促思考,以问题为线索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习是导学案的核心思想.历史教材的一个特点就是线索多,问题多.如何把历史课中的核心问题找出来是本节历史课上得成功与否的关键.找出历史课中核心问题之后,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由浅入深,慢慢引入核心问题,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2、归纳总结知识是导学案的重点,导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历史课程线索多,学生很难找到历史知识切入点.历史老师就要从大方向教学生如何进行归纳总结,如讲经济史,引导学生从生产力的发展来看生产关系的变化入手,进行归纳总结.

3、内容简练、实效性强是历史导学案的特色.设计一份科学、合理、内容紧凑又符合觉悟的导学案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是需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作品,不下一番苦功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要把每一节历史课都好好设计出来,我相信每一个高中老师要单独完成,肯定是有心无力.怎么办?发挥集体的作用,全体历史老师分工合作,各自编写一部分,再拿出来大家讨论,综合分析,最后才形成本校的导学案.

4、巩固练习是历史导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历史导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历史导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学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2、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历史导学案,问题的设置难度必须在学生可控范围内,难度太大学生找不到答案会产生烦学情绪,问题太容易也起不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4、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去运用历史导学案,成分利用教材、互联网等如何去查找资料和解决问题.

5、预习与课后练习结合起来,问题设置要有层次,先易后难,先简再繁,新课程的学习与课后练习的问题设置要有梯度,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使其学得更为扎实.

四、如何写好历史导学案

(一)历史导学案设计的原则

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发挥备课组的作用,一个人去设置一份导学案一是太费时间,二是难免失之偏颇.所以导学案的编制必须充分发挥同年级学科备课组的作用,通过集体备课来完成.集体分工编写,共同研讨确定;历史导学案的编写应简洁、易懂,最好以一节课为单位设计.

(二)在编写时应注意以下原则:

(1)课时化原则:一课一学案,即学即用即教.

(2)问题化原则.将历史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学生中心原则

历史导学案是给学生用的,设计时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注重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

(4)方法化原则

强化学法指导.设置问题后不是笼统地要求学生去完成,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指导学生如何依据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交流研讨、上网查询等途径完成导学案.导学案上针对开放性问题亦应适当地提供方法上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参与难度.

(5)层次化原则

在编写历史导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围绕内容合理设置问题,如容易理解的知识点设置的问题应少,简单考查一下即可,重点难点要从不同角度多设计几道问题,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导学案的设计格式:

1、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学习后要了解、掌握、运用概念、要点、规律等.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到了哪些能力

情感目标:仔细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

(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主.)

2、重点、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

3、预习导引(预习案):根据所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和知识主线设计3—5个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预习明确主干知识,基本掌握简单知识,搞清疑难所在,以便有目的听课解疑.

4、问题导学:导学案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有逻辑,有内在的关联,解决一个问题又是解决下一个问题的前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自然解决重点问题,锻炼思维,逐步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内容设探究,知识生成要引导,留给学生去亲历.

5、典题训练:针对所讲的知识框题选择或设计合适的典型题目,进行点对点应用训练.

6、精讲点拨:针对关 键 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点拨提升有层次.

(每个知识框题都按照4、5、6环节进行.即:学—讲—练有机结合.)

7、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如画知识树、概念图等.(教师的总结类似于板书主干知识的内容,但力求以不同的形式表述).

8、当堂检测:选择合适的题目检测课堂学习效果,发现问题或遗漏.

题量控制在选择题5—8个,简答题1—2个,时间5—10分钟.

9、作业布置(巩固案):根据课堂知识以及当堂检测的情况布置.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即易、中、难,以易、中级为主,少量难题.(易:中:难等于6:3:1)即关注大多数的同时,照顾优差生的学习需求.作业一定要适量,同时要加强检查落实力度.

参考资料:

[1]《中学历史教学论》,闫桂琴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学历史课程教学论》,王春永编,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3]《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朱煜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于友西、叶小兵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