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为载体进行专题校本教研

更新时间:2024-01-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881 浏览:11083

一、务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探寻

2005年秋开始,高中新课程在江苏省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新课程与原课程相比,在教学理念、目标、内容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给一线教师自主创新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改革亟需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为了帮助教师胜任新课程背景下的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新课改的执行力,各校都非常注重组织教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形成了一套基本的运行模式,比如听报告进行理论培训、教研组专题学习研讨活动、集体备课、学科听评课等.但这些常规教研活动常常缺乏真正的合作学习,任务布置多,深入研讨少,问题意识差,交流对话少,而且大家水平差不多,“萝卜炒萝卜炒来炒去一个味”,效果并不太理想.因此我们一直努力探寻一种务实有效的教研方式.

教学专业知识主要是一种非传递性、基于理解的实践性知识,它很难通过听报告等途径获得和更新,更主要的是在反思性的教学实践中摸索,通过同伴及社会组织的相互作用和对话实现分享.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顾泠沅教授曾进行过教师培训的需求调查:“怎样的专业指导对您帮助最大?”(答:A.未结合课例的纯理论指导3.2%;B.与同事共同阅读理论材料并相互交流2.8%;C.课改专家与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指导课堂教学36.7%;D.经验丰富的同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指导35.7%;E.同事之间对教学实际问题相互切磋交流21.6%)“哪种听课、评课方式对您帮助最大?”(答:A.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教师相互听课讨论0.7%;B.专家和优秀教师听自己的课并点评5.9%;C.听优秀教师的课并听专家点评11.1%;D.专家、优秀教师和自己合作备课,听课、评课,研究改进57.7%;E.听优秀教师的课,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参加讨论24.6%)这些调查结果表明:教师需要以课例为载体、以行为改进为指向的专业引领,在实例分析中真正理解新课程.

二、专家引领下的课例分析专题教研活动

2007年5月,我校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成立中国教育学会实验学校、中国教育学会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发展学校,力求以教师专业发展达成学生最大化发展.6年多来,我们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更新、专业才能提高、教育智慧培育、专业精神养成、专业人格塑造等目标,教师发展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其中以“研究课课例”为载体的主题教研活动特别受到老师们的欢迎.课例分析是一种通过典型教学过程的分析来学习教学方法与技能的教研方式,研究课课例分析以“提高教师新课改的执行力”为目标,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校本教研贯穿在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上课、评课等环节之中,主要有三种活动方式:①请全国有名的特级教师对各门学科开设的研究课进行会诊型分析;②“同课异构”,让我校教师与专家“共上同一堂课”,在真实的课堂上“以课会友”;③利用典型课例进行“有效教学模式”的研讨.实践表明:植根于具体情境中的课例,是教师专业知识激活或重构的“触媒”,源于真实问题的课例,能为教师们提供一个共同探索、分享相关教学技能与教学经验的平台.

1.活动环节

活动前,各教研组提前20天定下开课课题,大家认真备课,人人设计教案,集体备课时在组内说课,面对同行口头阐述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案,说课主要包括6个方面:课标、教材、思路、环节、教法、学法等等,然后大家推选出开课教师,其他教师帮助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案,接着试讲、组内教师反复听课,共同磨课,修改,最终将教学设计方案定下来,提前10天发送给专家.此环节体现了上课教师的自主探索和教研组内合作研究的初步成果.

活动中,开课教师认真上公开课,真正的课堂教学过程与发送给专家的教学设计方案常常有不小的改变,有很多生成的内容.教师同行和专家领导听课,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观摩、观察、调研.接着评课,评课时先请开课教师自述:一是对教学设计的背景、思路与意图进行说明,二是对授课过程及效果进行反思,重点说明设定的教学目标有没有实现,描述自己的授课感受与体验,对成功的地方进行总结,对失败的地方进行分析.然后请听课老师进行评课,最后专家点评.评课为开课教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反馈与矫正的系统,可以采纳、吸收专家或同行的意见,也可以对同行或专家的意见进行反驳,为自己的某些做法进行合理性辩护.

专家们的优势在于具有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专业素养,利用本校教师开课的课例为载体和大家一起探讨,架设了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桥梁,对一些平时司空见惯的教法进行点评,既把优点说够,给老师鼓舞,也把问题说透,给老师启迪,帮助老师们从教与学原理的高度,认识到一些教学环节的处理好在哪儿,问题在哪儿,不仅开课教师大有收获,其他参与研讨的教师们在“评别人的课,想自己的课”的过程中也深受启发,接受了理性的洗礼和智慧的挑战,进一步领会了新课程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大大加强,有力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活动后,开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认识,吸取多方意见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教学反思的撰写,要求不仅在整体上反思教学设计的思想、教育教学方式,而且要抓住课堂教学成功和失败的重要细节,透析教育本质,分析原因,设计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案.开课一周内教研处负责将教学反思、改进后的教学设计与课件,放到校园网上供大家进一步交流,学校给开课老师颁发证书.

2.听评课规则

对集全组老师智慧精心打磨出来的公开课课例,也有些老师嗤之以鼻,认为那是“做秀”,不是开课教师的真正水平,“常态课”能那样上吗?应该说,“公开课”如同时装表演,时装虽不是平时穿戴,不过其中的时尚元素可以吸取到平时的装扮(“常态课”)中.时装表演可以任人评说,“公开课”也是请大家品头论足的,尽管有些“表演”有“做秀”之嫌,但确实提供了一种教学场景,对于观课者来说,依然可以看到一种具体的课堂教学样式.“宏观设计见思想,微观设计见功力”,这些样式不一定都可以作为样本被模仿,但可以作为案例来加以剖析,进行审视、批判和超越.所以,学校对听课教师要求:不仅要注重“听”,而且还要注重带着批判的眼光“看”.主要考察三方面内容:①看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在本课教学中用了哪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开发利用了哪些教学资源,师生互动的热烈和深入程度如何,教学效果总体怎样等等;②以学习活动为主线.看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关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认知、情感方面的矛盾以及矛盾解决的过程,学生的感悟、体验和新的发现达到什么层次;③以教师的教学行为为主线.分析每一个教学行为的意图、过程和效果.看教师的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情境创设是否恰当,气氛调节得如何,问题处理是否合适,教师的观念是否先进,文化素养如何等等.评课,是继说课、听课之后教师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和研讨.我们制订的“评课”原则是:①评课对课不对人,评课时大家都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不重对错,重在提高自身的教学分析与决策能力;②不重经验,重在分析课例中某种处理为什么好与不好,提炼出教与学的有效方法和策略,以便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③重高层次改进意见的提出.

3.研究课课例分析焦点

课例分析专题教研活动中,共性的焦点问题:①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加强“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引领与渗透,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教授?②怎么让学生轻松卷入学习过程?③如何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④如何提高提问等教学技能的有效性?如“提问”,需不需要问,问什么,问谁,怎么问等等.⑤如何寻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与高考应试备考要求的平衡点,既改变教育教学方式,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又能落实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点等等.

4.收获与反思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校本教研,帮助教师实现从教学实践经验到教育理论的升华.教师本身有着丰富的教学积累,但大都停留在经验的水平上.来自上海、北京的特级教师、教研员专家们独具慧眼,剪裁的教学片段形象具体,给教师以丰富的信息和感性的材料,抛出的研讨话题让大家畅所欲言,褒贬不一,正反方观点针锋相对,教师们研究课堂教学细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评课过程是开课者、评课者、专家间的多元互动,智慧的火花不断进行交流碰撞,基本达到了共振共鸣、创造创新的境界.教师们从别人的课例分析中体验乃至学会了“如何上升到理论高度看问题”,再自觉用有效的教与学的理论指导自己今后的教学实践.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校本教研,提高了教师有效教学设计的自觉性与专业能力.开课老师感到收获很大,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因为反复磨一节课,“一课三上”,不断让大家听、评、改,再听、再评、再改,认真听取同伴和专家的意见,对自己的教学抱开放态度,从学生学的实效性出发,进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的自我追问,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背后潜意识中的教学观念,察觉自己教学行为的优点与不足,寻找“教学的成功”与“教学的遗憾”,指向“教学重建—教学再设计”,并进一步思考同一类课型的有效教学策略,这些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关键事件.有教师感慨道:参加这样的专题教研活动,认真磨一节课比一年的教学锻炼进步都快.

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校本教研,在浓厚的校本教科研氛围中,落实、升华了同伴互助.教师大多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不少人进行过很好的教学设计,组织过很好的教学活动,自己却说不清好在哪里.通过课例分析把某些教学策略的好处说透,点醒教师把自发的教学行为转变为自觉追求有效教学的行动,同时理解领会一些不好的教学设计问题在哪里,可以避免在今后的教学中发生同样的问题.课例分析教研活动不仅营造了学校浓厚的校本教科研氛围,而且促进了伙伴共生教研文化的形成和张扬,特别是同课异构活动,不同教师教学背景不同,教学个性、风格迥异,常有不同构想、不同上法,同课异构促进了大家在比较中互相学习借鉴,扬长避短,同时检视了自己和他人的专业生活,分享了别人的成长经验,增强了反思意识和能力,有意识调整了自己教与学的行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能.因为整个活动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全程参与了,在课例分析的教研活动中,大家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了学习的共同体,形成伙伴共生、互利多赢的关系.研究课开过、评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教师们还在回味、总结,不少人的教学设计或反思在核心期刊发表,大家踊跃报名争取下次开课的机会,努力超越自己,希望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有新的高度.他们真切地感受到课例分析教研活动是自己专业成长的重要“扶手”,是教学实践创新的“孵化器”.

实践证明,专家引领下的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的专题教研,确实是一种务实有效的校本教研方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落到实处的好机制.

(黄敏,江苏省泰州中学,225300)

责任编辑:宣丽华